第五章 祛暑劑
第五章祛暑劑[要求]1.祛溼劑的概念、適應範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2.掌握: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氣湯。3.熟悉:桂苓甘露散。4.了解:清絡飲。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云:「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故,凡夏月感受的熱病,統稱為暑病。其中,單純暑邪而病者治以祛暑清熱;兼表寒者治以祛暑解表;兼溼邪法當清暑利溼;暑熱所傷,氣陰兩虛者,則應清暑益氣與養陰。
5-1 祛暑清熱
清絡飲:荷葉、金銀花、絲瓜皮、西瓜翠衣、扁豆花、竹葉心
簡介:來自《溫病條辨》的祛暑方,全方六味藥皆用鮮品,用於治療「暑熱傷肺經氣分之輕證」,實際就是一劑解暑的涼茶配方。
1)巧記法:
西施河邊(摘)花葉(西瓜翠衣、絲瓜皮、荷葉、扁豆花、金銀花、竹葉心)
2)湯頭歌訣:
清絡祛暑六藥鮮 銀扁翠衣瓜絡添 佐以竹葉荷葉邊 暑熱傷肺輕證安;
3)方解記憶法:
銀花與竹葉的搭配為《溫病條辨》常用,出現在銀翹散、清營湯等方劑中:銀花能清熱更可透散熱邪,竹葉清心除煩利尿;扁豆花芳香化溼、健脾和中;西瓜翠衣清熱生津,《本草逢原》:「西瓜,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洩,能解太陽、陽明中暍(中暑)及熱病大渴,故有天公白虎湯之稱。」;絲瓜皮清熱利水通絡;荷葉消暑利溼涼血。
六味藥都可清暑熱,但又各司其職,功能可分別歸納為:透熱、清心、化溼、生津、通絡、涼血。
5-2 祛暑解表
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樸
簡介: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於夏月感受寒溼之陰暑。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困重,胸悶腹脹,其苔白,脈浮。
1)巧記法:略;
2)湯頭歌訣:
香薷散中扁豆樸 祛暑解表化溼阻 易豆為花加銀翹 新加香薷化溼阻;
3)方解記憶法:
香薷有「夏月麻黃」之稱,既能發汗解表又可利溼;厚樸行氣化溼,針對胸悶、腹滿等症;白扁豆健脾利溼。可見,三味藥皆可針對溼邪,但一個兼能解表,一個行氣,另一個健脾,三者合用祛邪與扶正兼顧。
藿香正氣散與香薷散同為夏月解表化溼之品,不同點在於:藿香正氣散表證較輕,而溼滯較重,故理氣和中為主,兼以解表散寒;而香薷散以惡寒發熱,無汗,頭身重痛為主證,其腹痛洩瀉、胸悶等溼滯之裡證較輕,故以祛暑解表為主,兼以化溼和中。
新加香薷飲:香薷、扁豆花、厚樸、銀花、連翹
簡介:出自《溫病條辨》,是上方的一個加味,更適合夏月感受寒涼後,寒熱錯雜的情況。典型症狀比香薷散多了口渴面赤心煩,脈浮數。
1)巧記法:略;
2)湯頭歌訣:
香薷散中扁豆樸 祛暑解表化溼阻 易豆為花加銀翹 新加香薷化溼阻;
3)方解記憶法:
本方用扁豆花替代扁豆,一方面有劑型的需要,另一方面,扁豆花與扁豆相比健脾功能弱一些,但透表化溼能力更強,其與銀花、連翹共同清透上焦之暑邪。本方用銀花、連翹搭配香薷,有銀翹散的影子(後者是用銀花、連翹搭配荊芥、淡豆豉),使得新加香薷飲藥性偏涼,但寒熱並用,主治暑熱復感外寒,兼有溼邪的情況,與香薷散的區別在於雖然都有發熱惡寒,但本方證有口渴面赤等暑熱之證。
附《溫病條辨》原文:「形似傷寒,右脈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實為異,故用香薷飲發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溫芳香,能由肺之經而達其絡。鮮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惡其呆滯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為最,如無花時,用鮮扁豆皮,若再無此,用生扁豆皮。厚樸苦溫,能洩實滿。厚樸,皮也,雖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從皮,不為治上犯中。若黃連、甘草,純然裡藥,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連翹、銀花,取其辛涼達肺經之表,純從外走,不必走中也。溫病最忌辛溫,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溼,溼為陰邪,非溫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樸用辛溫,而餘則佐以辛涼雲,下文溼溫論中,不惟不忌辛溫,且用辛熱也。」
本文章原創於微信公眾號:1中1醫,大家覺得有用請幫我打賞、點讚、轉發,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動力。想看本專輯的全部文章可以點擊本文頂部的專輯連結。
本課程所用《方劑學》最新版規劃教材可以點擊如下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