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古今研究:香薷

2020-12-22 神農追隨者

一、典籍摘要:

《名醫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本草綱目》:「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本經逢原》:「熱服能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治水甚捷。」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辛,微溫。主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辛,性微溫,無毒,入肺、胃二經。主下氣,除煩熱,定霍亂,止嘔吐,療腹痛,散水腫,調中溫胃,最解暑氣。

香薷性溫,其除熱解暑之功,何若是其著也!不知炎威酷暑,則臟腑伏陰,胸腹有凝結之憂,而皮膚多蒸熱之氣,得香之辛以散之,溫以行之,傷暑之證,從茲遠矣。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微溫,味辛,無毒。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香薷氣微溫,稟天初春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氣味俱升,陽也。

夏月溼熱之氣,鬱於太陰陽明,則揮霍擾亂而腹痛吐瀉矣;其主之者,溫能行氣,辛可解溼熱也。肺者相傳之官,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香薷味辛潤肺,所以主散水腫也。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辛,微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膀胱經。利水瀉溼,止嘔斷痢,溫胃調中,治霍亂、腹痛、吐利之症,利小便,消水腫,止鼻衄,療腳氣。庸工用之治暑病。

《本草新編》:,味辛,氣微溫,無毒。入脾、胃、心、肺四經。主霍亂,中脘絞痛,治傷暑如神,通小便,散水腫,去口臭,解熱除煩,調中溫胃,有徹上徹下之功,撥亂反正之妙,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也。但宜冷飲,而不可熱飲,宜少用,不可大用。少用,助氣以祛邪;大用,乃助邪以耗氣。冷飲,乃順邪解暑;熱飲,乃拒邪以格熱。

《得配本草》:辛,溫。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氣分。發散暑邪,通利小便。治霍亂轉筋,胸腹絞痛,嘔逆洩瀉,遍身水腫,腳氣寒熱,口中臭氣。

《本草備要》:辛散皮膚之蒸,溫解心腹之凝結。屬金水而主肺,為清暑之主藥。

《藥性歌括四百味》: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陳久者佳。)

《馮氏錦囊秘錄》:,主霍亂中脘絞痛,傷暑小便澀難,散水腫,有徹上徹下之功。肺得之,清化行熱自下也。去口臭,有撥濁回清之妙。脾得之,鬱火降氣不上焉。解熱除煩,調中溫胃。然辛溫走散,元氣虛者,不可過投。中熱者,尤所禁用。且因味辛性溫,宜涼飲,不宜熱服。

《日華子本草》:"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利小便。"

《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暑熱咳嗽,發汗,溫胃,和中。"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有香荊芥酚、麝香草酚、百裡香酚等成分;另含黃酮類成分。《中國藥典》規定:含揮髮油不得少於0.60%;含麝香草酚與香芥酚的總量不得少於0.16%。

2、作用:本品有發汗解熱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腸蠕動。此外,有抗菌、抗病毒、利尿作用。

3、藥理:抗病毒作用:海州香薷水煎劑1:20 濃度時對病毒ECHO11 株有抑制作用。抑菌作用:本品揮髮油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相關焦點

  • 土香薷 - 專區 - 生物谷
    土香薷(《貴州民間藥物》)【別名】小葉薄荷(《植物名實圖考》),滿坡香、野荊芥(《貴州民間藥物》),白花茵陳、香草(《江西中藥》),五香草、山薄荷、暑草、對葉接骨丹(《陝西植藥調查》),土茵陳(《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
  • 跟我記方劑22-祛暑劑:清絡飲、香薷散、新加香薷飲
    5-2 祛暑解表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樸簡介: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於夏月感受寒溼之陰暑。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困重,胸悶腹脹,其苔白,脈浮。1)巧記法:略;2)湯頭歌訣:香薷散中扁豆樸 祛暑解表化溼阻 易豆為花加銀翹 新加香薷化溼阻;3)方解記憶法:香薷有「夏月麻黃」之稱,既能發汗解表又可利溼;厚樸行氣化溼,針對胸悶、腹滿等症;白扁豆健脾利溼。可見,三味藥皆可針對溼邪,但一個兼能解表,一個行氣,另一個健脾,三者合用祛邪與扶正兼顧。
  • 中藥裡哪些是驅寒去溼的 用什麼中藥泡澡驅寒
    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中藥調理是很常見的現象。而且中藥泡澡是中醫的傳統療法之一,自古以來一直受醫學界重視。那中藥裡哪些是驅寒去溼的?用什麼中藥泡澡具有驅寒的功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重要泡澡的好處有哪些吧。
  • 飲香薷 暑氣消_讀書頻道_鳳凰網
    後來,黛玉忍受不了寶玉的無理,心裡一煩惱,方才吃的香薷飲解暑湯便「哇」的一聲都吐了出來(《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還禱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這裡提到的「香薷飲」是一劑夏日解暑良方。香薷,別名香茹、香草,主產於江西、河北、河南等地。香薷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切段生用。
  • 中藥古今研究:山慈菇
    二、現代研究成分:本品主含獨蒜蘭屬醇,獨蒜蘭素C、D,獨蒜蘭醇,以及杜鵑蘭素I、Ⅱ、黃烷酮-3-醇類等。麗江山慈菇鱗莖含秋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杜鵑蘭根莖含粘液及葡配甘露聚糖。作用:本品有抗腫瘤、抑菌等作用。此外,本品尚有止咳、平喘及止痛作用。.
  • 中藥古今研究:巴戟天
    二、現代研究成分:主含甲基異茜草素、大黃素甲醚、水晶蘭苷、四乙醯車葉草苷、耐斯糖等,尚含甾醇、有機酸、維生素C等。
  • ​抗癌中藥龍葵
    古今中醫藥研究院 中醫中藥研究.偏方秘方諮詢.偏方治大病 抗癌中藥龍葵,龍葵相信很多人都以為是一個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龍葵其實是一味中藥材,對於癌症的治療
  • 中藥古今研究:防風
    二、現代研究:1、成分: 主含5-0-甲基維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索苷等,另含香柑內酯、酸性多糖、揮髮油等。《中國藥典》規定:含升麻素苷和5-0-甲基維斯阿米醇苷的總量不得少於0.24%。
  • 中藥古今研究:知母
    二、現代研究:1、成分:主含知母皂苷、薯皂苷、皂苷、芒果苷、異芒果苷等;尚含知母多糖、生物鹼、有機酸及多種金屬元素、黏液質等。
  • 0224專稿【南方醫科大學中西結合醫院抗疫科普】香味中藥,芳香避穢
    一些中藥天然芳香,沁人心脾,如艾葉、藿香、佩蘭、香薷、薄荷、山柰、川芎、當歸、蒼朮、白芷、丁香、金銀花、側柏葉等。聞之則提神醒腦,通鼻開竅,並具有驅蟲消毒、避疫、防病的功能,對預防流感、疫病都有一定作用。
  • 《中藥飲片用法與用量標準研究》
    記者日前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了解到,該所楊洪軍博士主持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中藥飲片用法與用量標準研究》,通過了由王永炎院士、高學敏、周福成、姚乃禮、周超凡、鍾贛生、白曉菊等組成的專家組的課題驗收。
  • 中藥名稱大全
    中國是一個以中藥治病的文明古國,有的上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和以中藥來調理治病的歷史,最早期的李時珍,那麼中國的中藥名稱有多少種,有一些什麼樣的中藥名稱,在此為大家收集了中國中醫中藥名稱大全。想了解中醫中藥的朋友來看看吧。
  • 中藥古今研究:密蒙花
    二、現代研究:1、成分:現代研究主含蒙花苷、芹菜苷、刺槐苷、木犀草苷、密蒙花新苷、木犀草素-7-0-葡萄糖苷等黃酮類成分。《中國藥典》規定:含蒙花苷不得少於0.50%。
  • 中藥煮糊快倒掉
    我們都知道湯劑是中藥最常用的劑型之一,它的製作對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若煎煮器皿選擇不當、加水量過少、火力過猛、煎煮時間過長或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不當,都會導致把藥熬糊。那麼,如何煎煮中藥才不會糊,還能夠確保不失藥性呢?
  • 中藥的巧記與解析
    執業藥師考試中,《中藥二》科目共有400味單味藥300味中成藥共計700味藥的主治功效,加配伍、用量、使用禁忌等。沒一定的毅力和時間根本拿不下這科。本次筆者整理辛溫解表藥的巧記方法,並對其進行簡單的解析。
  • 讀對中藥名,才不會吃錯藥(99%的人讀錯了)
    點擊上方藍字↑↑↑「評論古今」即可免費訂閱對於中藥名,稍有文化的人多數都不會叫錯其名稱的。然而,有些中藥由於用字比較特殊,或者系多音字而易被念錯。比如,黃柏的「柏」不念「松柏」的「柏」,應該念bò;阿膠不念「a膠」,應念「ē膠」;薺菜不念「齊菜」得念「濟菜」;川芎得念「川兄」……等等。讀錯這些中藥名,不僅可能引起誤會,有時還會誤事,甚至導致差錯和事故,切勿等閒視之。
  • 簡述中藥破壁飲片的臨床應用研究
    作者:小米蟲中藥破壁飲片是將符合法定標準的具有細胞結構的植物藥材通過現代超微粉碎技術,粉碎至粉體粒徑D90<45μm(300目以上),供直接口服的粉末中藥飲片。中藥破壁飲片具有質量均一,煎煮方便,不加任何輔料保留全成分,藥材溶出率高等優點。藥材利用率提高的同時藥效增強,因此,中藥破壁飲片在臨床研究應用上備受青睞。
  • 喝中藥 藥湯溫度宜冷or宜熱?
    在日常醫療中,患者經常問到中藥喝湯劑的溫度,是冷服還是熱服?除了跟患者本身飲食的寒熱喜好有關外,服用中藥湯劑的冷熱選擇是否真的存在依據,我們就在此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一般來講,中藥湯劑應採用溫服法,且實際上也以溫服法居多。但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疾病的情況及其他因素綜合考慮,存在著很多特殊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煎中藥有講究,你都了解嗎?
    不少人喜歡選用中藥、湯藥治療疾病或調理補身,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但對於不同種類的中藥如何煎,很多時候他們是不太容易分清楚的。有些湯藥需要特殊煎法,需要引起兒女們的注意,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重要煎法。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首次證明中藥劑量科學性-hormesis 曲線段 中藥...
    同濟大學一研究團隊給出了答案:不同於西藥高劑量化合物的單一作用,中藥的用藥本質上是低濃度化學品的混合聯合作用,由此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可依據環境化學品領域近年來熱門的『Hormesis(毒物興奮效應)』確證中醫用藥科學性」這一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