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 6月18日,僱主品牌領域全球領導者優興諮詢(Universum)公布其2020全球人才調研中國區數據。今年該項調研共收到來自中國108所重點高校的五萬多名學生的回答。除了持續跟蹤中國未來人才的職業訴求和偏好,調研也揭示了中國大學生畢業後的理想工作去向。
按照投票學生專業領域,榜單分為:商科、工科、自然科學、人文/文科/教育、法律等四大類,知名科學儀器公司賽默飛世爾科技入選自然科學類「最具吸引力僱主Top100」,位列第54,而自然科學類榜單的TOP3企業依次是華為、阿里巴巴、騰訊。
關於優興諮詢2020最具吸引力僱主排名 -- 中國
該排名是基於參與該調研的來自中國108所重點高校的商科、工科、理科、人文社科、法律和醫藥六個專業大類的52,676名學生的回答,共收到對於250個以上的僱主的155,244次評估。在調研中,每位學生回答關於其職業偏好、期望及僱傭相關的問題。隨後,他們會看到一個包含160多家本土及外資企業公司的列表,該列表經由目標群體通過獨立而結構性的提名及評估得出,公司本身無法影響是否進入列表。學生在這些公司列表中首先選擇考慮為其工作的僱主,然後在考慮為其工作的僱主中再選擇至多五個「理想僱主」,並基於優興諮詢僱主吸引力驅動力研究框架回答關於其理想僱主形象認知的問題。該排名是對僱主在招聘市場吸引力的年度評估。
多年來,賽默飛堅持「紮根中國,服務中國」的承諾,解鎖科學,踐行慈善,成為優秀的企業公民;立足於科學服務領域的最前沿,積極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助力更多人才在世界級平臺上不斷成長,開啟未來無限可能。
自然科學類「最具吸引力僱主Top100」全名單
2020中國學生調研部分數據
「自2006年起,優興諮詢開始在中國地區進行人才職業傾向調研。十多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很多變化。這是對日新月異的商業世界的一種映射,同時也反映了年輕一代人才對未來職業的期望與訴求。近幾年來,隨著網絡購物平臺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行業逐漸成了大學生心目中最具吸引力的行業,通過今年的調研,我們看到本土IT/網際網路企業在各大專業類持續提升其影響力。」 優興諮詢亞太區副總裁吳崗先生談到。
不同世代學生對月薪平均期望值(一般,Y世代指80、90後;Z世代指95、00後)
大學生畢業後的理想工作地點,首選還是其畢業大學所在的城市。然而從總數上看,主要還是集中在北上廣深。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無論是一線城市之間的競爭,還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往年相比都更加激烈。
「沒有足夠了解這家公司」依舊是大多數學生沒有將一家企業視為理想僱主的首要原因。當下學生了解企業的渠道主要還是以社交媒體和招聘網站為主,其次是線下招聘會。根據調研結果顯示,相對於僱主的線上溝通渠道而言,企業官網(41%)、線上招聘平臺(36%)、企業招聘官網(35%)、百度搜尋引擎(29%)、企業微信公眾號(24%)、知乎(22%%)、微博(21%)、企業領英帳號(19%)等成為學生獲取僱主資訊的多種來源。
職業發展和工作環境是中國Z世代學生對職場未來的首要考量。在企業人文關懷層面,學生的首要選擇是「富有創造力和活力的工作環境」(46%),同時他們普遍認為僱主體現出人文關懷的關鍵在於其「友善和諧的工作氣氛「(43%)和「尊重員工」(40%);從職業發展和職位性質的角度來看,學生的首選是「未來職業生涯的良好支撐」(47%),其次是「清晰的成長路徑」(43%)和「未來收入高」(41%)。學生也會著重考慮「專業培訓和發展」(45%)和「穩定的工作」(37%);在企業形象塑造層面,中國學生看重「企業的社會責任感」(40%)和「創新」(38%)。
本土IT/網際網路企業在各個專業大類都備受歡迎
除了分別榮登商科及工科第一,阿里巴巴和華為在其他專業學生心中同樣備受歡迎。本土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百度和京東在各個專業大類中的排名也都位居前列。除此之外,優秀的本土IT網際網路企業,如小米、聯想等,排名亦在前列。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迅速崛起的字節跳動今年第一次入榜,也深受同學們的青睞。
本土網際網路企業以有競爭力的薪酬和高工作強度著稱,而依據調研顯示,這些企業最吸引Z世代人才的是其創新精神以及有創造性和活力的工作環境。
國有企業吸引力持續上升
當被問及畢業後的計劃時,37%的中國學生表示他們有意為本土企業工作。其中國有企業對學生的吸引力持續增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行業中:銀行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第一次同時躋身於商科學生心中的十佳之選)、通訊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能源行業(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
除此之外,近幾年快消行業和傳統製造業對學生的吸引力呈下滑趨勢,今年相對有所回升。然而,四大、諮詢行業、車企及零售行業呈現下降趨勢,需要引起重視。
當問到國有企業、本土企業及跨國企業相對於各自的優勢時,學生們認為國有企業因「穩定的工作」、「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尊重員工」而脫穎而出;本土企業以「富有創造力和活力的工作環境」、「未來收入高」和「創新」奠定口碑;跨國企業則憑藉「與全球客戶及同事交流」、「對深造學習的贊助」及「致力於多元包容」來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