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3 10:08:46 來源: 如皋市長江鎮 如皋市融媒體中心
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田王村,古有範蠡與西施的美妙傳說,今有規模龐大的苗木基地,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說起村莊的變遷,村民們都會感嘆:「多虧了我們的『兵書記』」 。
於玉兵(左)與專家探討苗木培育技術 孫露露 供圖
大家口中的「兵書記」就是今天田王村的當家人——於玉兵。從邁出軍營到如今人到中年,於玉兵將多年心血傾注到田王村的發展中,譜寫了鄉村發展「三部曲」。
富起來:小小樹苗八寸長 一年當得十年糧
「小苗種植真正好,既綠色來又環保;家前屋後都能搞,兩萬一畝少不了。」這是如今流傳于田王村的一首打油詩。置身村中,年產1億株苗木的田王村儼然一個五彩花園。
在有著「花木之鄉」美譽的如皋,田王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花木種植區,該村苗木的興起前後也不過9年光景。時間倒回至2011年,30歲出頭的於玉兵才剛進村工作,「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尷尬他深有體會,「那時候就只有一個念頭,想盡一切辦法讓村子富起來,讓村民富起來。」
村民在苗木基地勞動 徐慧 攝
多年的軍營磨鍊,造就了於玉兵迎難而上的意志和韌勁,經過半年多走訪調研,他將目光鎖定在了小苗繁育。方向有了,技術成了難以突破的攔路虎。他以自己的一腔熱忱,打動了大學教授,為村莊發展苗木產業提供技術支持。
得益於科技引路,如今的田王村已建立起「育繁推一體化」的新型現代種苗產業體系,帶動村民就業200多人,年均增收7萬多元。小小樹苗八寸長,一年當得十年糧。這就是今日田王村,作為全省單體規模最大花木育苗基地之一的底氣。
美起來:大河小河泛波浪 風吹稻花香兩岸
「水清岸潔無白漂,溝渠河道要常跑;垃圾雜物禁亂倒,保持清潔環境好。」像這樣的順口溜,在田王村幾乎人人都會念上一兩首。多年的環境整治,已經讓生態理念深入每一個村民心底。但這條路對于于玉兵來說,卻走得殊為不易。
田園風光 馬志剛 攝
當田王苗木逐漸發展壯大,村集體資金日漸富足,於玉兵又有了更多的想法,讓村莊再現昔日的田園美景,成為玉兵心頭揮之不去的願望。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意想不到的當頭一擊,與發展經濟不同,對於環境整治這樣「燒」錢的事,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於玉兵將突破點瞄準了關鍵少數,發動黨員通過戴黨徽、亮身份、作表率,帶頭清除「五堆」150餘處,轉運陳年垃圾3萬餘立方米。在成效初顯後,通過倡議書、大喇叭、微信公眾號等各類媒介發動群眾,組織鄉賢完善村規民約,確保衛生打掃、垃圾清運、全天保潔、門前三包等機制長久落實。
古河道風光 馬志剛 攝
環境的整治,讓村民看到了喜人變化,支持的人也越來越多。於玉兵又將目光從家家戶戶的「小環境」,轉向村莊整體「大環境」。通過充分挖掘和彰顯田園景觀,該村形成循環式自然生態系統,有效促進「田水林莊人」和諧共生。
活起來:文明新風沐鄉野 和諧發展潤沃土
「富裕與優美固然重要,卻遠不是全部,我想打造一個有靈魂的田王村,形成田王村特有的風格和魅力。」於玉兵不止在一個場合動情地說過這樣的話。
近年來,田王村聚焦「古色」元素,保護修繕古民居、古橋以及鄉村小學等特色歷史建築,開展農耕文化資源收集整理開發,培育文化能人、民間藝人,讓文化在鄉村生根發芽。聚焦「紅色」元素,依託王家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激發村民投身鄉村建設的火熱激情。聚焦「銀色」元素,大力弘揚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營造出和諧向上的良好氛圍。
田王村一景 馬志剛 攝
值得一提的是,田王村作為傳說中的範蠡駐留之地,近年來大力弘揚商聖文化,計劃免費提供一定數量規模的創意工作室或特色人才創意基地,搭建文創品牌宣傳推介平臺,構建起全方位的文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我們實施文化活動入場、文化符號上牆、傳統禮儀進家、文化景觀進村等一系列傳統文化回歸計劃,從『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打造鄉村傳統文化感知體驗系統,讓在這片土地生長、從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都能共享這份集體記憶。」於玉兵說。
村莊一瞥 馬志剛 攝
在於玉兵的帶領下,今天的田王村風光優美、民風淳樸,2019年成功入選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鄉村。
作者:趙銀山 李軍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