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說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經驗只有經過反思,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並對後繼教學行為產生影響。」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觀察,經歷「反思一實踐一再反思」的循環往復過程,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為幼兒所接受。結合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特色和幼兒的興趣,我們在大班開展了一系列有關「蛋」的科學活動,由此引發了我的思考。
一、在幼兒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新的知識必須以已有知識結構為基礎才能實現主動建構。幼兒對科學的理解帶有自己的認知特點,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理解來代替幼兒的理解。幼兒有自己的理解規則,幼兒已有的認知經驗決定著科學教育的起點、過程和結果,決定著科學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選擇。因此,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從幼兒的視角來認識世界,以他們已有的認知經驗為基礎。「蛋」的科學活動正是基於幼兒對蛋的初步認識所進行的活動,幼兒的學習體驗更為深刻,幼兒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操作活動中,主動獲得新的認知經驗。
二、在一日生活中捕捉科學教育契機
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育,教師應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慾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師要善於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教育領域中捕捉科學教育契機,從而隨時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更有效地開展科學活動。
(一)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契機
幼兒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很多地方都蘊藏著科學知識和道理,教師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細節,作為科學教育的契機。「蛋」的科學活動正是在大家共同欣賞了一名幼兒帶來的蛋殼船之後,另一名幼兒提出「整個蛋會不會浮起來」,教師就抓住這一契機,從幼兒的疑問出發,引導幼兒進行沉浮的科學探索活動。一次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不在於時間的長短,不在於活動是否事先安排好,而在於教師能否抓住日常生活中點滴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有所收穫。
(二)在正規性科學活動中捕捉契機
在幼兒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正規性的科學活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提問,樂於表達自己的發現和疑問。教師應仔細觀察,認真聆聽,從幼兒的問題中捕捉科學教育契機,滿足幼兒好奇心的同時,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探索能力。如在「蛋」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探索「怎樣才能使蛋浮起來」,幼兒通過實踐操作發現,蛋可以在鹽水中浮起來,但同時幼兒還發現同一種材料、同一種方法卻有不同的操作結果:有時蛋在鹽水中不能浮起來。幼兒由此產生疑問,教師鼓勵幼兒把發現和疑問大膽表述出來,並進行不同的猜測,之後教師引導幼兒再次探索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幼兒通過自己的反覆操作,並在教師的提示下最終發現:放的鹽多蛋就浮起來,放的鹽少蛋就沉下去。
三、科學教育應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當今世界科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是——變以科學結論為中心的教育為以科學探究為中心的教育。因此,在科學活動中,教師不要急於讓幼兒知道活動中的科學結論,而要不斷地為幼兒創設各種問題情境,提出各種假設,讓幼兒充分探索、驗證。如在「蛋」的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出怎樣區分生的蛋和熟的蛋、好的蛋和壞的蛋,不同的蛋放在水裡會發生什麼現象等。幼兒像小科學家一樣「做研究」,探究的過程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掌握了科學結論。
四、科學教育要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和合作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從問題開始,沒有問題的思維是淺顯的、表象的、機械的,問題是激發求知慾的內驅力。幼兒的問題意識一旦養成,就會對觀察對象敏於生疑,進而產生強烈的內驅力,能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合作,善於聽取、尊重別人的意見。幼兒之間的交流越充分,集體的智慧在探究過程中就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並由此形成新異、多元的發展性新構思、新思維。本次科學活動以四個有趣的問題情境為主線:怎樣區分生的蛋和熟的蛋;怎樣區分好的蛋和壞的蛋;各種蛋在清水和鹽水中的沉浮現象;各種蛋在不同濃度的鹽水溶液中的沉浮現象。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在活動的最後環節,教師鼓勵幼兒合作探究,尤其在鹽水溶液濃度的控制中,幼兒的合作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