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蛋」的科學活動引發的思考

2020-12-02 南京海之聲兒童中心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說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經驗只有經過反思,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並對後繼教學行為產生影響。」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觀察,經歷「反思一實踐一再反思」的循環往復過程,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為幼兒所接受。結合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特色和幼兒的興趣,我們在大班開展了一系列有關「蛋」的科學活動,由此引發了我的思考。
  
一、在幼兒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新的知識必須以已有知識結構為基礎才能實現主動建構。幼兒對科學的理解帶有自己的認知特點,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理解來代替幼兒的理解。幼兒有自己的理解規則,幼兒已有的認知經驗決定著科學教育的起點、過程和結果,決定著科學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選擇。因此,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從幼兒的視角來認識世界,以他們已有的認知經驗為基礎。「蛋」的科學活動正是基於幼兒對蛋的初步認識所進行的活動,幼兒的學習體驗更為深刻,幼兒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操作活動中,主動獲得新的認知經驗。
  
二、在一日生活中捕捉科學教育契機
  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育,教師應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慾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師要善於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教育領域中捕捉科學教育契機,從而隨時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更有效地開展科學活動。
  (一)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契機
  幼兒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很多地方都蘊藏著科學知識和道理,教師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細節,作為科學教育的契機。「蛋」的科學活動正是在大家共同欣賞了一名幼兒帶來的蛋殼船之後,另一名幼兒提出「整個蛋會不會浮起來」,教師就抓住這一契機,從幼兒的疑問出發,引導幼兒進行沉浮的科學探索活動。一次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不在於時間的長短,不在於活動是否事先安排好,而在於教師能否抓住日常生活中點滴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有所收穫。
  (二)在正規性科學活動中捕捉契機
  在幼兒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正規性的科學活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提問,樂於表達自己的發現和疑問。教師應仔細觀察,認真聆聽,從幼兒的問題中捕捉科學教育契機,滿足幼兒好奇心的同時,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探索能力。如在「蛋」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探索「怎樣才能使蛋浮起來」,幼兒通過實踐操作發現,蛋可以在鹽水中浮起來,但同時幼兒還發現同一種材料、同一種方法卻有不同的操作結果:有時蛋在鹽水中不能浮起來。幼兒由此產生疑問,教師鼓勵幼兒把發現和疑問大膽表述出來,並進行不同的猜測,之後教師引導幼兒再次探索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幼兒通過自己的反覆操作,並在教師的提示下最終發現:放的鹽多蛋就浮起來,放的鹽少蛋就沉下去。
  
三、科學教育應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當今世界科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是——變以科學結論為中心的教育為以科學探究為中心的教育。因此,在科學活動中,教師不要急於讓幼兒知道活動中的科學結論,而要不斷地為幼兒創設各種問題情境,提出各種假設,讓幼兒充分探索、驗證。如在「蛋」的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出怎樣區分生的蛋和熟的蛋、好的蛋和壞的蛋,不同的蛋放在水裡會發生什麼現象等。幼兒像小科學家一樣「做研究」,探究的過程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掌握了科學結論。
  
四、科學教育要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和合作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從問題開始,沒有問題的思維是淺顯的、表象的、機械的,問題是激發求知慾的內驅力。幼兒的問題意識一旦養成,就會對觀察對象敏於生疑,進而產生強烈的內驅力,能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合作,善於聽取、尊重別人的意見。幼兒之間的交流越充分,集體的智慧在探究過程中就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並由此形成新異、多元的發展性新構思、新思維。本次科學活動以四個有趣的問題情境為主線:怎樣區分生的蛋和熟的蛋;怎樣區分好的蛋和壞的蛋;各種蛋在清水和鹽水中的沉浮現象;各種蛋在不同濃度的鹽水溶液中的沉浮現象。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在活動的最後環節,教師鼓勵幼兒合作探究,尤其在鹽水溶液濃度的控制中,幼兒的合作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相關焦點

  • 由懺悔錄引發的思考
    通過這些反面教材,筆者也有一些思考和感悟。德與紀都要配位。古人說,德要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作為黨員領導幹部,還應加上「紀要配位」,紀律意識、紀律觀念也要與職位相匹配,不然遲早會出事。縱觀懺悔錄的作者,反思他們違紀違法根本原因,都說到理想信念出了問題。
  • 《論中國社會道德信用的改進由小悅悅事件引發的思考》論文點評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陳笑天的《論中國社會道德信用的改進由小悅悅事件引發的思考》論文獲得三等獎。獲獎論文作者介紹了創作的思路以及得到的啟發和結論,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寶成和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亞光進行了點評。
  • 【讀書報告會專欄】由一個案例引發的思考
    【讀書報告會專欄】由一個案例引發的思考 2019-11-11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疑難思考】由少量Fe2+與足量ClO-反應引發的思考(可下載)
    由少量Fe2+與足量ClO-反應引發的思考——摘要:闡述由少量FeSO4加到足量NaClO溶液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問題而引發學生從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結合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並通過「考題接龍」的方式,認識反應的複雜性,總結此類考題的一般解法。
  • 薛丁格的貓,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甚至引發了哲學思考
    物理中存在四大聖獸,不管是芝諾悖論產生的龜,還是永動機推動而來的麥克斯韋妖,抑或是背靠經典理論而出現的拉普拉斯妖,都隨著科學的發展銷聲匿跡。雖然前三隻神獸背後的猜想帶來的科學精神值得後人尊敬,其中的故事也頗具傳奇色彩,而且有趣。
  • 粥與蛋奶(一)|科學就提倡吃蛋奶嗎?
    喝粥和吃蛋奶的問題,在張老師看來,不過是一個醫學營養學界的常識——蛋白質有助身體發育,牛奶雞蛋還有的動物蛋白非常好,所以要多吃,不吃不讓上學。這顯然與中醫理論不相符,廣大中醫和中醫粉已經奮勇反擊過了。咱們今天這篇不拿中醫說事,聊聊科學。  現代營養學界同意張老師的觀點嗎?答案是——不好說!
  • 「科學之路引領美好生活」:衡山裡科普活動引發觀眾探索科學的樂趣
    在肉眼可見的生活中,大到宇宙天體,小到一顆水滴,處處都藏著不為人知的科學奧秘。8月7日,煥然一新的城市空間——徐家匯衡山裡變身為科普走廊,一場以「科學之路引領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在這裡開啟,吸引了周邊社區眾多的學生與家長前來參觀。
  • 零碎筆記 | 由微博的「關注引導」引發的小思考
    周末刷微博的時候,偶然刷某個博主的微博空間,下滑了xx屏後觸發了引導關注的彈窗,於是引發了一個小思考,在哪種場景下引導用戶進行關注會比較有效呢?
  • 由江蘇文科「狀元」無緣清北引發的思考
    由江蘇文科「狀元」無緣清北引發的思考
  •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寶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寶寶   材料準備:杯子、鵪鶉蛋三個、鹽、醋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以
  • 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的思考
    每年高考後,高考滿分作文的話題總是一度引發熱議,今年也不例外。近日,一浙江考生的高考滿分作文在網際網路引起了大量的討論。事情是這樣的,該考生寫了一篇《生活在樹上》的作文,這篇文章從開頭第一段就大量引用哲學人物,使用晦澀難懂的詞彙,使人一眼讀來,不知道寫的是什麼內容。
  • 「鳥蛋科學」悄然興起:蛋為什麼是這個形狀?
    他們發現,長的或者對稱性低的蛋會在更大的半徑範圍內滾動,而增加錐度(蛋的幾何尖端模仿錐形)會抑制滾動,這顯示了這種梨形蛋的進化價值。Hauber說:「海燕生梨形蛋無疑是正確的——它們的滾動半徑非常小,比其他任何形狀的蛋都要小。」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鳥類學家 Tim Birkhead 表示,這項研究非常具有開創性,但還不完善。
  • 由Clubhouse引發的兩分思考
    Clubhouse,一個由伊隆·馬斯克「代言」的app,佔據了我本周社交網絡信息流的各個角落。
  • 由山西中北大學時某作弊被抓墜樓事件引發的思考
    此事一出,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對於此事我也有幾點看法。引發了我以下的思考。時某是大二的學生,應該是成年了,對於一個成年人或者是即將成年的人來說一,做事要考慮後果。平時不好好學習考試是不能取得好成績甚至會掛科。自己是否能夠接受掛科補考?考試作弊是違反學生守則,學校紀律的,這是從入學就知道的規則。但是時某還是明知故犯,選擇違反紀律之前有沒有想好後果。當然不被老師發現是他的最好結果,如果發現了如何應對?能不能接受最壞的處罰結果。
  • 一顆蛋引發的課程探索
    蛋,是我們每個人都特別熟悉的一種食材,正因為它獨特的營養,與我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蛋有不同種類、不同顏色、不同大小之分,那麼在我們身邊,蛋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孩子們利用周末閒趣時光,走進自家廚房、附近超市和美麗鄉村,尋找到不一樣的蛋蛋。一次好奇與蛋的碰撞,一場別開生面的課堂,就這樣,在老師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引入中,孩子們進入了奇妙的蛋蛋世界。
  • 羅藤深度|由一個紀錄片引發的教育思考(上)
    最近,學府君又重溫了一遍此片,除了再次體驗內心的震撼之外,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關於教育的深入思考。在此,也推薦給我們每一位家長,希望能從中受益。紀錄片裡High Tech High的教室,就像一間間兒童博物館。
  • 2019年高考押題作文: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
    【供選立意】1、尊重科學、理性,但不能疏忽了情感2、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衝動是魔鬼,也要把控自我、適可而止,即三思而後行,冷靜、理智做事。③用感性感受生活,用理性思考人生!④優雅是一種感覺,這感覺更多的來源於豐富的內心,智慧,博愛,還有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⑤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理性獨自掌權,是一種局限的力量;熱情不加束縛,則是自我焚燒的火焰。
  • 特級教師方培君:由兩則案例引發的有關「教育懲戒」的思考|夜讀
    多年來,她對思政課特有的整體教學結構「明理、激情、啟思、導行」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對於如何提高中學政治課的「信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於如何把思考的鑰匙交給學生、開啟學生思維的潛能等方面進行了努力的實踐。
  • 由孩子的一個問題引發的文化思考
    於是,我放棄了這種科學的解釋方法。那有沒有簡單易懂的方式呢?也許書才是最好的老師,於是我又開始去刷京東。一搜一大把,什麼「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講給孩子的二十四節氣」、還有什麼「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
  • 4 - 量子物理引發的真相思考之一
    21世紀的人類是崇尚科學的,因為科學用可以量化的方式帶領我們認識世界。但是科學之所以是科學,因為它有一個嚴謹的態度,從不妥協,以事實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