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作家嚴歌苓的情感如此豐富?跟隨自己內心只是她的一個品質

2020-12-27 匆匆寫人生

嚴歌苓1958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她的父親是位作家,母親是位話劇演員,她的父親和母親給她打下了一個基礎,就是可以上舞臺表演,也可以寫作。

1970年,嚴歌苓成為成都軍區跳紅色芭蕾舞的文藝兵。當時她在部隊內向、不愛說話不合群,她喜歡想很多很多的故事,觀察著周圍的人,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小心翼翼地保全自己。

在1979年中越邊境衝突時,她崇拜很多英雄,比如王傑、英雄兒女。她從未經歷過戰爭,一直想上前線成為一名真正的士兵。不滿20歲的她終於有機會申請了戰地記者的崗位,但並不是真正的前線。而是戰區醫院。

有一天,超過1000名戰士負傷被送往醫院,她採訪了這些傷員。戰爭和人的生命相比算什麼?為什麼值得那麼多年輕的生命去為之付出甚至犧牲。這段經歷把她從英雄主義者變成了和平主義者,從那一刻起,她決定放棄舞蹈,成為一名作家。她第一次發表了《七個戰士和一個零》,從那時起,從未停止寫作。

在她15歲的時候,愛上一個軍官,在半年的時間,她給他寫了160封情書,但後來軍官檢舉揭發了她,她的初戀以背叛告終。

1986年,嚴歌苓在上海電影製片廠遇到李克威,相同的寫作背景和門當戶對使嚴歌苓和李克威相戀並結婚。1989年,嚴歌苓與李克威離婚。

同年11月,嚴歌苓赴美留學,雖然當時嚴歌苓在國內已經出過三本長篇小說,也得過兩個文學獎了,但在美國,嚴歌苓還是需要做兼職打工賺學費。在美國她每天早上打工之前堅持寫3000字,經過長期的訓練,達到了人家要求寫多少字就能寫多少字的本領 ,寫作的功夫很好。

嚴歌苓在美國覺得自己是一個邊緣人,從一句英語也不會到用雙語寫作,嚴歌苓在快節奏的生活裡激發了創作靈感。在美國七年,嚴歌苓用她的刻苦和努力換來了華麗的轉身。

在美國留學期間,嚴歌苓邂逅了一位美國人叫勞倫斯,為了和嚴歌苓結婚,精通八國語言的勞倫斯放棄了前途無量的外交官生涯毅然選擇嚴歌苓。聽起來是特別簡單、特別浪漫的一件事,但是在生活中如果真要這樣選擇,會覺得他們把愛情看得比什麼都重要。1992年,嚴歌苓與勞倫斯在舊金山結婚。

在美國的時候,改變她命運的是小說《少女小漁》,這部小說在臺灣獲得小說類頭等獎,第二年她收到了李安導演的電話,購買小說《少女小漁》的電影版權。《少女小漁》得獎和拍攝電影,使她在美國走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她堅定了信心,這輩子就孤注一擲做作家,要在美國這塊國土上寫她自己的中國人的故事,寫中國的故事。那一年在勞倫斯的陪同下,嚴歌苓拿著得到的3萬美元回南京買了公寓給母親居住。

她是一個很急躁的人。她認為她的創造力來源於她的急躁。她覺得擁有這樣的創造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她認為當今中國還缺少作品的原創性。因而她嘗試了各種形式,尋找新的方式和風格來講述故事,寫出時代的聲音,創造有價值和意義的作品。

她父親是她的老師、朋友、同事和玩伴,他喜歡的很多東西,她都很喜歡,他教會她聽音樂,還教會她畫畫。當年她該上學的時候,全國的學校都停課,因她父親有很多古今中外的藏書和經典著作,像一座寶庫讓她學到了很多知識。她媽媽是一個很刻苦的人,經常在家學習莎士比亞劇本、背臺詞進行我自訓練,她會受到感染。她在部隊的時候父母離異。

《鐵梨花》是根據她的父親蕭馬先生的一個電影劇本改編成一個長篇小說,然後又做成了一個電視劇,能有機會和父親一起完成一個作品,她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一種體。通常是她的第一個作品出來,他先看幫她校對。《鐵梨花》就是她們兩個人把他的劇本搬出來,討論怎麼延伸,這是他一生最後的作品。她說父親不在了,再也沒有一個這麼理解她作品、這麼渴望讀她作品的人,好像他一輩子所有的沒有實現的夢想,她每寫的作品都幫他實現了一點。

她寫作非常善於發揮女性的優勢,她的作品裡讓人覺得在所謂男權社會裡,好像存在著一種女性,在她的小說裡,會想到過去的一些交際花,她用很多女朋友參照,加上她對她們的一種善意的理解,再把她們虛構出來,寫出女人特別的一面。她最不喜歡的女人是那種特別計較,特別算計男人的,最瞧不起這種女人把自己當花養著,她的每一份美麗都要榨取你多少價值。

跟隨自己的內心做事,跳了八年的舞蹈,用餘生來寫作,這也是她的一個品質,多年的積累和沉澱,多年的經歷與經驗都成為了她的創作資源,她的作品很多個被改編成影視劇,除上述外還有《芳華》《天浴》《金陵十三釵》《歸來》,《幸福來敲門》《小姨多鶴》《一個女人的史詩》《梅蘭芳》《第九個寡婦》等,她在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相關焦點

  • 嚴歌苓:我是文學的吉普賽人
    由於多部作品被搬上銀幕和螢屏,她也被稱為「華裔第一女編劇」。「神經裸露」的寄居者有人說,嚴歌苓之所以屢次受到大牌導演偏愛,是由於她的敘述大多是在對人性殘酷的情感描述被逼上絕境後,又在邏輯上給予了安撫。而作品中深刻的情感,最終應追溯到她非同一般的傳奇人生。「我的經歷就像吉普賽人,到處走到處看。每到一個地方,我都不是那裡的主人,只是一個旁觀者。」
  • 患有抑鬱症,終身無法生育,美女作家嚴歌苓如何收穫幸福人生?
    作家就是作家,為什麼要用男女來定義?而且還要加上美女?那為什麼沒有人叫帥哥作家?」 《一個女人的史詩》書籍與電影封面 人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是在沒有回報時還能堅持付出。這不只需要韌性,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
  • 嚴歌苓:被FBI懷疑是美女間諜,美國外交官主動為她放棄職位!
    一位作家能有一兩部讓別人記住的作品已是不易,而嚴歌苓這位女作家,卻不僅僅是「讓別人記住」,她以一支筆在男權社會為女性發出了最理智的聲音,用她既決絕又充滿人性光輝的文字,震驚整個江湖。她筆下的女性,總是多情、倔強,充滿鮮活的生命力,在時代無情的洪流中,拼命抓住那些屬於自己的理想。
  • 旅美作家嚴歌苓:足跡那麼遠,文字這麼近(圖)
    2004年4月,因《少女小漁》、《天浴》等佳作而為讀者熟知的旅美作家嚴歌苓隨丈夫從美國來到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一年多來,她在非洲的安靜中閱讀和寫作,先後完成一部英文長篇,兩部中文長篇,兩部中文中篇,還有一系列寫當地生活的札記。   前不久她回北京過春節,盡享親情、友情的溫暖。
  • 嚴歌苓的小說為什麼精彩?秘密都在她的「動物園」裡
    華裔女作家嚴歌苓的創作,可謂是名利雙豐收。她的小說幾乎拿下了所有華語文學類的大獎,還搬上電影大熒幕。網友戲稱她是大導演「背後的女人」。她的小說為什麼好看?是什麼」餵養「了的她創作?正如嚴歌苓在散文中這樣描述她的移民生涯:「呆下來,活下去。」活著,曾經是她的生活目標。而她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動物的生存之難感悟到的「生存」這一終極哲學命題,又反過來影響她的文學創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人類生存的秘密不在於只是活著,而在於為什麼活著。
  • 她的人生如此精彩,是中國影視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
    嚴歌苓不是一個很幸運的女人,一路上非常的坎坷,她從舞蹈家轉為作家,又到海外求學、情路也不怎麼順,身體也不是很好,但她卻是那麼的堅強、刻苦、自律,她的一生活的比電影更傳奇。嚴歌苓出生於1958年,她的祖父嚴恩春是個天才,25歲在美國就拿到了博士學位,翻譯出《德伯家的苔絲》中文版。她的父親嚴敦勳,也很厲害。寫出了著名小說《鐵梨花》。
  • 為什麼嚴歌苓不想寫現代人的愛情?
    在情感故事領域,作家嚴歌苓應該是備受很多人喜歡。她的《芳華》,《陸犯焉識》,《金陵十三釵》經過電影藝術的展現,驚豔的展示給了世人無盡的震撼和感動。她曾經說過:關於愛情,我不想寫現代人的愛情,因為無力、蒼白,現代人想得開。
  • 嚴歌苓:我追求寫作的「濃後之淡」
    很多日本女子選擇嫁給中國人,剛16歲的少女多鶴是其中的一個……這是嚴歌苓最新長篇小說《小姨多鶴》的開篇,接下來的故事以及多鶴的命運吸引著讀者從書中尋找答案。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嚴歌苓保持著其題材獨到、故事好看又不乏人性內涵的文學品質。這是一個特定年代的人間傳奇,也是一出有著濃厚「嚴歌苓」意味的紙上悲喜劇。 新書付梓,更多的評判自由交給評論家和讀者,嚴歌苓和家人則去美國度假。
  • 嚴歌苓|陸犯焉識:知道自己曾經是愛的
    2014年,導演張藝謀、編劇鄒靜之,將作家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的結尾部分拍成了電影《歸來》。電影的時間起點是七十年代,而熟悉小說的朋友可能會知道,電影的表達範疇、時間跨度和思想深度是遠遠小於小說原本內容的,當然,這是情有可原的。嚴歌苓是自己欣賞、敬重和喜歡的作家、編劇。
  • 嚴歌苓:中文翻譯讓人憷頭 文字是民族心理符號
    嚴歌苓說。  不能把發現自己當成第一主題  寫歷史是嚴歌苓小說一個共同的特點,而對於現實生活,她似乎無暇顧及。「我做不到把當今的個人生活、把發現自己當成寫作的第一主題。我的腦子已經被太多重大的、還沒搞清楚的歷史上的追問所佔據,我還在一直追問,在不依不饒。
  • 嚴歌苓: 這個時代很快,盛放很快,凋謝也很快
    嚴歌苓是個多產的作家,卻不是一個在媒體上經常發聲的作家,此次借著新作《芳華》出版的契機,我們有機會跟嚴歌苓聊了聊她的小說創作與她對時代的觀察。嚴歌苓坦誠,《芳華》是她寫得最誠實的一本書。如今這個時代,做任何事情都講究快。不僅搞建設要快,做工作要快,就連談戀愛,也要快。在這個沒有情書的年代,我們對愛情的想像力也越來越蒼白。《芳華》卻講述了一個並不著急的時代裡,一個並不著急的故事。
  • 嚴歌苓:最平實的感情是最深情的
    15歲的她「初戀又失戀」;30歲婚姻失敗,才想出國留學;零起點自學英語17個月,十年後在好萊塢寫起了英文劇本;數次被FBI傳訊,依然堅守著和美國外交官的美滿姻緣;首次去孤兒院,喜遇生命中第一個女兒;寫作不用電腦,「咬著鉛筆頭」寫出海外9項文學大獎和《紐約時報》暢銷書……這一切「傳奇」,全是嚴歌苓寫就的。
  • 生命的味道——凝視嚴歌苓
    歌苓說她有的是那種緩緩而來、延綿不斷的激情。可以想見在她所有成功的作品身後,她早已一千遍地燃燒過自己並且一千次地將自己毀滅過。歌苓說她活得很累。因為她太勤奮太與自己過不去太像是為了這世界上有了文學才呱呱墜地才橫空出世的那麼一個女人。但儘管疲憊,她依然執著;儘管掙扎,她仍舊清醒。所以她就更累。儘管她早已經把這累變成了一種活法、一種境界、一種歸宿。
  • 嚴歌苓談《歸來》:鞏俐演馮婉喻讓我折服(圖)
    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使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愛。婉喻曾是他寡味的開端,卻在回憶裡成為他完美的歸宿。嚴歌苓是一個不斷探索文學新的故事和表達方式的作家。她曾憑藉對社會底層女性邊緣人物獨到細緻的把握而享譽文壇,這部小說則將關注的視角轉向男性精英分子。嚴歌苓近年來一直縈懷於對自身家族史特別是對其祖父人生遭際和精神世界的探尋。依此多年的功課,《陸犯焉識》以深遠的濟世情懷,將知識分子陸焉識的命運鋪展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中。
  • 嚴歌苓:我是一個很有紀律的散漫者(圖)
    她當晚也簡單談了有關《陸犯焉識》在電影表現中篇幅縮短的問題,她說,自己的原著非常長,全拍出來大概得有三四部電影,「電影就是一扇窗子,通過這個,讓觀眾想像沒有表現出來的那部分是什麼,那麼最末一部分就是最佳選擇,這可能也是張導的為什麼這樣選擇吧。」  為了把這個問題講明白,嚴歌苓還以自己的一部中篇小說《白蛇》為例。
  • 《穗子的動物園》:動物兇猛、人性殘酷,但嚴歌苓仍說,人間值得
    正如她的寄語所言:別總記著,是我們在餵養它們,其實已忘了,是它們一直在餵養我們。一個動物世界,不只是一個生存世界,還是一個洞察人性的平行空間。遍閱山河,為何依然人間值得?因為兇猛中的倔強、殘酷之下的平順,足以滋養靈魂。
  • 文工團出身的嚴歌苓,能寫出《芳華》,也能寫出《金陵十三釵》
    2017年,馮小剛的一部誠意之作《芳華》,讓觀眾重新認可了馮小剛,也通過這部《芳華》捧紅了一批沒整容的新人苗苗、鍾楚曦和黃軒等人;更讓無數觀眾認識了這部電影的原作者嚴歌苓,因為這些故事來自她自己在部隊文工團的真實生活經歷。【嚴歌苓的人生經歷,卻遠不止一個文工團!】【嚴歌苓】1958年11月16日生於上海,現為美籍華人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
  • 嚴歌苓:《陸犯焉識》必須寫,《小姨多鶴》最難寫
    作家嚴歌苓與《讀庫》主編、人大校友張立憲就嚴歌苓小說創作中的「原型與虛構」問題展開對談。對話由最近受到熱捧的《芳華》開始,嚴歌苓說:「像《芳華》中,蕭穗子的角色非常狡猾,你認為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十七八歲嚴歌苓真實的情況,但實際卻不是,我還是虛構了很多東西。
  • 長春電影節詠梅、嚴歌苓等為女性創作者發聲
    身在柏林的嚴歌苓隔著屏幕分享了她的生活。「這種停滯對我非常有意義,我讀了很多很多書,覺得要清空一下,一直忙碌,沒有反省自己和反省自己的作品,這是一個機會,我今年度過了一個非常非常豐滿、非常自控的一年,過去感覺不由自主,身不由己,跑來跑去。現在因為這樣重大的藉口不跑了,我覺得這給我們每個人都是警示,那樣的忙碌,對待環境,對待生命的態度值得反省。」
  • 嚴歌苓做客南京:讀書是充實自己的最好方式
    嚴歌苓做客南京憶往事 感悟寫作的樂趣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京1月30日電 (李珂)「怎麼樣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那讀書就是門檻最低、花錢最少的一種方式,這樣人會變的更加與世無爭一點、淡泊一點,滿足感也會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