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能看到關於「丁克」的文章,醒目的標題和配圖,還有「悲慘」的內容,彷佛在告訴人們選擇「丁克」就一定不幸福。
我認為不要拿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別人的生活。正是有五彩斑斕的花朵才使得春天更加美麗,不論選擇何中生活方式,他人都沒有指手畫腳的資格,自己過得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拜網友們所賜,退休以後的「央視一哥」張宏民在繼楊麗萍之後,又成功進入了「不婚不育,人生失敗」的榜單上,幾張「可憐」的照片,配上「悽慘」的解說。
瞬間把這位昔日的「一哥」塑造成為了一個「流落街頭、孤獨終老」的形象。與楊麗萍一樣這件事上了熱搜引發了大量關於「不婚不育」、「丁克」的討論。
更有甚者,有人直接出言侮辱,「活著有什麼意義。」
誠然,我相信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讀書、找工作、結婚、生子、為孩子奮鬥、孝順父母、照顧外孫子或者孫子,就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但是大多數不等於全部,這些條條框框雖然適用於大多數人的共識,但不適用於所有人。有些人的一生並不局限於「成家、孩子、熱炕頭」上。
魯迅說,「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幸福的標準也不相同。
計劃趕不上變化,對於未來的一切,人類都是未知。小文年輕的時候結過一次婚,因為她的丈夫一直不務正業,她打掉了孩子,離婚後獨自一人到上海打拼。在上海經過幾年的奮鬥,她開了一個衣服店,生意不錯。賺到足夠錢後,她便回到老家,開始了到處旅遊生活。雖然這麼些年一直沒結婚,沒有孩子,但是她獨自一人也過得很開心。她說,「現在身體健健康康地,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車到山前必有路,人的一生沒有固定的幸福的標準。結婚有結婚的活法,不結婚有不結婚的活法,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壞處。
現在家長催婚,以「你沒孩子,以後以後會孤獨終老」來說教。可是有孩子就一定不會孤獨嗎?
有些人經常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掛在嘴邊。來表示自己沒有在父母在世時好好盡孝的愧疚,但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要養家、工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會挑起這頭,又放下那頭。
馮老太太有兩個孩子,兒子因為工作原因移民到了日本,女兒在國內開了工廠。兩個孩子都很忙,不能經常回家。去年,女兒接她到自己家裡住,結果她待了幾天非常不習慣,又回到了家中。兩個孩子都非常孝順,每個月都給她錢,可她也沒什麼要買的。她也是「小棉襖」「大皮襖」都有的人,但是依舊過得很孤單。
現在有兒有女的老人獨自生活的也有不少,他們也遵循了普通人的活法去生兒育女,但是在老年的時候依舊沒有享受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活法,小孩子才糾結對錯,大人應該是立場問題,立場不同,觀點就不同為什麼要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無論是結婚還是不結婚,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