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期《新生日記》,其中劉璇對孩子的教育,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看來她的教育的確有些「苛刻」了,堪稱「軍事化管理」。可能是她體操運動員出生,時時刻刻想著的都是訓練。
比如給孩子規定了一個時間,必須在3秒鐘坐上兒童座椅;比如說除了必要的學習任務,手機電視等電子設備統統「打入冷宮」。最為奇葩的是,劉璇帶出門吃飯自帶鍋,就是為了保證足夠衛生。
而且在給兒子做飯的時候,劉璇都會用稱量儀器進行精準地稱,簡直將孩子當作機器來培養。她表示,孩子三歲以來沒吃過鹽,連冰淇淋、巧克力統統沒吃過,他表現得理所當然:「這不是很正常嗎?」可能現在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嘗一口冰淇淋。
其實面對「控制欲」這麼強的母親,對於孩子的發展並不是太有利。劉璇的丈夫,對孩子就是另一種教育,比較疼愛、但是劉璇總是認為慈父多敗兒。其實孩子在童年的時候,雖然學習、規矩都很重要,但是有一個好的回憶也不能或缺、那些對孩子比較苛刻的父母,只重視了孩子的未來,卻沒有顧及到他們現在的情緒。
控制欲望太強的父母,會造成孩子哪些問題?
一:產生逆反心理。
越是強壓下就越有反抗,也許現在的孩子不懂事,沒能力反抗。當他稍微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於這些看似合理,實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就會產生排斥情緒。有一段時間,父母會發現,孩子會故意唱反調。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慢慢喪失判斷能力,各種不良習慣紛紛登上「舞臺」。
二:學會拖沓。
性格溫和的孩子,即使心中不願意,也因為長期服從父母的管教,而習慣性地遵守。但是這種遵守卻是大打折扣。規定半個小時內做完作業,結果孩子總是延時、超時,甚至故意做不完。
時間久了,反而會養成他拖沓的性格。而我們又不能太過責怪,畢竟拖沓和叛逆則是不同,還情有可原,其實這也是孩子被嚴格控制導致。
三:影響親子關係。
孩子會自發地遠離父母,畢竟別人不會要求他做什麼。甚至爺爺奶奶疼愛都來不及,至於我們對孩子的「好」,他根本不會理解。畢竟年紀還小,有得到了成年,還在怨恨父母。
的確很多習慣,是我們為孩子未來做打算,但那是他想要的未來嗎,也許他只想做一個普通人,但是父母卻硬是讓他不平凡。
四:渴望自由。
嚴厲的管教達到一定的飽和程度,孩子的成長便會出現「決堤」。有這麼一個孩子,從小乖巧聽話,放學就到家寫作業,在大學之前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但是大學之後只用了一年,學會了抽菸,懂得了打架,還經常去酒吧瀟灑。
對於金錢永遠處於需求的狀態,父母都說孩子交友不慎。真的是他人原因嗎,其實還是我們讓孩子太過壓抑了。
總結:孩子的成長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而「軍事化」管理,並非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反而會讓親子關係日漸破裂。父母交給孩子的只是性格和習慣上即可,而老師會交給他們知識。
我們不要做掌控欲望強烈的父母,這樣的孩子雖然不會走入邪道,但是卻沒有更進一步的可能。不妨適當放手,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讓他們在自由的空間順其自然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