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開學了,本來應該開開心心的,但我兒子心情卻很低落,聽到『上學』兩個字還特別容易發脾氣。」家住蓬江區的陳女生無奈地對南都記者說。臨近開學,對上學持逃避態度的學生並不少見,「不想上學,不想考試」等吐槽語更是頻頻出現。相關專家介紹,這種逃避上學的心態,如果不及時治療有可能發展成「上學恐懼症」,近兩年江門患「上學恐懼症」的學生明顯增多,而開學1個月內為接診高峰期。
下月或迎來就診高峰
告別放鬆的假期模式,要進入高強度的學習狀態,不少學生都會感到焦慮。「每年開學後都會有很多『上學恐懼症』患者,這兩年明顯增多,高峰時一個月有二三十例。」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朱錦燁告訴記者,目前前來就診的「上學恐懼症」並不多,但根據以往的接診經驗,每個學期開學後2周到1個月是接診的高峰期,預計9月份中下旬將會有不少患者前來就診。
朱錦燁表示,從假期到上學變化較大,很多生活習慣都必須調整,如果孩子沒有調整好心態,就很容易對上學產生「恐懼」。「在就診的患者中,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有,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小學生和初中生。「小學生和初中生心智上還未完全發育,可能適應力稍差一些。」
不及時治療將影響學業
朱錦燁分析,學生們患「上學恐懼症」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學業壓力和人際交往壓力是最重要的原因。「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同時,孩子本身心智不是很成熟,不太懂得梳理學習上的壓力,又或是在融入新班級時不會處理新的人際關係,再加上很多家長不太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最終導致病症產生。」
患上「上學恐懼症」有哪些症狀?朱錦燁向記者介紹,初期並不會有非常明顯的表現,但漸漸地會表現在身體的不適上,「患者會出現頭痛、肚子痛、失眠、煩躁等症狀,不少家長沒有察覺到是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就帶去看胃腸科等科室,從而拖延了病情。」
朱錦燁稱,如果沒得到及時治療,不僅影響學業,還會造成抑鬱症等更多的精神疾病。「我們接診過不少因為『上學恐懼症』而無法完成學業的患者,有的甚至休學或輟學了。」
多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朱錦燁介紹,一旦確診為「上學恐懼症」,需接受系統的心理治療,嚴重時還需服用藥物。一般來說,經過系統治療後,患者基本能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
「如何預防孩子患上『上學恐懼症』,家長的作用十分重要。」朱錦燁醫生表示,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身體不適十分敏感,但對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度卻遠遠不夠。「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多和孩子溝通。不要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多聽聽他們的聲音。如果條件允許,家長可以學習一下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朱錦燁建議。
案例
休學兩次才發現患「上學恐懼症」
高中生小軍(化名)是朱錦燁醫生的病人,他讀初中時曾備受「上學恐懼症」困擾。
「小軍小學時成績很好,考上了重點初中。家人都很高興,但小軍卻在新學校裡過得並不開心。」朱錦燁稱,小軍當時念的初中是一所寄宿學校,他非常不適應。由於該校是重點學校,小軍成績雖好,但面對大量尖子生的「衝擊」,他深感壓力很大,十分焦慮。此外,新學校裡的新同學也讓小軍在建立全新的人際關係網時倍感壓力。
在重壓之下,小軍的成績受到了影響,面對怎麼努力都提不上去的分數,他十分沮喪,並漸漸地開始出現頭痛、失眠、煩躁、情緒低落的症狀。發現小軍身體出現異常後,其父母趕緊把他送到了醫院。但因沒意識到是心理問題,只把他帶到胃腸科做了檢查。
小軍的症狀始終持續著,無奈之下,父母幫他辦了一年休學。經過一年的調整後,父母再次把他送回學校。沒想到原有的症狀竟又再次出現,小軍父母只好幫他再辦一年休學。又一年過去,情況依然沒有好轉。此時,在老師建議下,父母把小軍帶到了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科就醫,才發現一直困繞小軍的正是「上學恐懼症」。
經過系統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小軍的生活終於回歸正軌。小軍離開了原來的重點初中,改讀一所普通初中。經過努力,他考上了重點高中,並徹底擺脫了「上學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