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在朋友圈或者看新聞時看到一篇文章,清華大學某教授在演講中說她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她講了現在社會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甚高,學歷崇拜,內捲化引起的「惡性競爭」。她希望大家接受普通,讓孩子輕鬆成長。
很讚賞某教授坦然地說出現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大家都在花很大精力去「催長」孩子,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拼命搶跑,中間一路餵哺,擠踏式競爭。這也讓現在的孩子每天還未睜眼就陷入一天的競爭當中,因為,你7點起,別人6點就起床了。
雖然話講得在理,分析得透,但是看到這篇文章在朋友圈火速流傳、轉發,心裡卻起了深深的悲哀。清華教授說的話,才是話嗎?才值得推崇、學習嗎?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脫口秀大會》裡爆紅的北大女生李雪琴,以其「喪喪」的口氣,貌似站不直的體態,說著「世界的盡頭就是鐵嶺」、「左轉也是一種右轉」,引爆了網絡圍觀熱潮。成功回溯了她最先引起注意的點—視頻cue吳亦凡並有幸得到了回應。而她最大的噱頭,是「北大本科畢業、紐約大學碩士」。
沒錯,他們可以引起關注,他們的話語能夠讓人接受,微笑、點頭、認同,難道就沒有一點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一般人嗎?
清華的教授,北大的高材生,這都是站在學業最頂端的人物。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離這兩個高等學府還十萬八千裡。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有這樣的招牌,求職、創業,多少都比別人容易一點。畢竟這是中國最「硬」最「閃亮」的招牌。
因為她們都站在了高位,不管承認不承認。在學歷學位上,多少人是仰望著她們的。如果她們謙稱這沒什麼,但是不可否認,別人在沒有其他途徑、其他目標之前,她們的「沒什麼」就是別人的奮鬥目標。
有她們的存在,就是一個現身說法。人們會樂於傾聽來自金字塔頂端的聲音,那樣似乎自己也能摸到金字塔頂一樣。今天的學生,從小學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學習如此刻苦,壓力這麼大,全是社會上對學歷追崇的後果。努力了,還要更努力,因為永遠有更更努力的人。
但願有更多職校畢業獲得成功的人出來做個模範,給廣大無緣名牌高中名牌大學的孩子們一些體會。如果沒有獲得985、211院校學位,那麼我應該還能幹點什麼。
回到2、30年前,那時候初中畢業去考師範、衛校、技校,是一個很光榮的事,並不比上高中差。如果把那時候的宣傳氛圍,配合如今只有不到一半的公立高中升學率加以宣傳,那才叫人信服。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