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清華教授進行了一場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中劉瑜教授毫不遮掩地指出大多數中國家長都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而落幕時分,大多數孩子將會淪為普通人,包括她自己的孩子。
於是劉瑜教授建議家長們可以放棄「軍備競賽」,讓孩子追求本心,也許讀書不是唯一的途徑,奮鬥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這種思想對嗎?我們先來看演講中的一段總結。
原話是「孩子要認識,接納自我,從教育本身的產出,從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也是利大於弊的」。
言外之意也就是告訴大家自覺幫孩子減負,給他們一個個性化發展的空間,讓素質教育落實到孩子的身上。難聽點講,少費點勁培養,反正長大了也沒出息,還不如給個快樂童年。
富人階級之蜜糖,吾等百姓之砒霜!
我本人對劉瑜教授並沒有惡感,甚至贊同她的部分觀點,但身處的角度不同,我所教授的學生大多來自普通家庭,對於他們而言努力奮鬥,認真讀書,真的很重要。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不是不知道應試教育的殘酷性,我們不是不想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哪個孩子不是爹媽心尖上的一塊心頭肉,難道我們忍心看著他們挑燈熬讀到深夜?
我們不忍心,但我們必須讓他們這麼做,因為作為普通階級,深知一旦脫離了應試教育的戰車,普通人的孩子未來會更難過。
在劉瑜教授的角度,她的孩子可以輕而易舉的上清華附中,享受優質的教育。哪怕成為所謂的普通人,也有他的清華媽媽,北大爸爸,常青藤家族為他兜底。可如果我們的孩子不去拼搏,誰來幫他們兜底?
作為學者、說話有所分量的人,教育要怎麼怎麼樣應該講給官員們去聽而不是講給孩子聽,孩子相信了你的那一套「追求本心,逍遙而為」的理論,真的追求本心去了。
結果生存壓力依然存在,大環境沒有改變,你是在幫他還是害他?
所以作為教師最務實的事是,在現有的環境中幫孩子盡力做到最好,而不是去誇誇其談,講些你根本無法實現的教育理念,世外桃源誰都愛,可世上真的有桃源嗎?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用於對抗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危險,簡而言之受到的教育應該化作可以使用的能力。
所以即使像劉瑜教授說的「智力一般,他不是讀書的料」。我認為在學習階段依然要努力向上,讀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修煉自我的過程,哪怕最後我沒有在學習中取得比較高的文憑,但是在學習階段積累下的吃苦耐勞精神依然是未來寶貴的財富,更何況一般性的孩子在這個年齡不讀書,難道去做其他事情就成了?人的腦子本來就是越動越靈光,有些人一開始不行,後面慢慢積累是會開竅的,所以絕對不可以輕言放棄。
當然劉瑜教授的「追求自我」不光是勸很多孩子不要加入應試競爭,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找到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點,找到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這一個層次上我是支持教授的觀點的。
我們應該時不時地想想我到底適合做什麼,我的特長興趣和愛好能否讓我在未來脫穎而出。但同樣追求自我價值與繼續認真學習並不衝突。
認真學習後收穫的能力、得到的文憑將會讓我們擁有選擇權。
比如北大出身的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北大畢業的「豬肉佬」陸步軒。正是因為北大這個招牌,讓他們加持了興趣愛好後能走得很遠很遠。
試問北大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大專生脫口秀演員張雪琴,同樣需要你點擊,你會優先點擊誰呢?
因此自帶流量的北大李雪琴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流量明星,「豬肉佬」陸步軒被外界廣泛報導,如今
更是和天貓進行了合作,期間「壹號土豬」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0億。
所以你告訴我上學無用,念了北大只能賣豬?
當然劉瑜教授也說了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吃飽喝足,這輩子挺幸福。有些人雖然功成名就比如自己,但依然在累的時候會羨慕瓜農能在樹蔭下小憩,人生短短幾十載,何必不讓自己生活得輕鬆些?
平心而論,劉瑜教授擁有選擇權,如果她願意,她完全可以降維,成為清華瓜農在樹蔭下歇息。但請問,如果瓜農累了?他可以成為教授嗎?
人生短短幾十載,你不努力也並不會讓你活得輕鬆,因為我們是社會人,並不是獨立生活的唯一體,固然我們在當今生產力下可以完成馬斯洛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但生而為人更重要的是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低成就,低壓力真的是一種新的選擇嗎?社會不會允許的,你可以站在制高點告訴我,孩子你應該選擇低成就,低壓力的生活方式,但社會最後會給你一個響亮的耳光。清華北大常青藤畢業的家庭可以,我們普通家庭不敢。孩子起點就在清華附小,未來真的會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嗎?我不信。如果真的讓孩子放逐自留,完成了二八的分配理論,確實能實現社會的和諧,卻永遠也實現不了自己的和諧。
因此我可以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但我絕不允許他放棄應試教育。同樣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好事,但依然要向陽而生,追逐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