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劉瑜,在一次《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中談到,有個朋友告訴了她一句話,這句話讓她印象如此深刻,以致於立刻就從虎媽的戰車上解了綁,獲得了做母親的自由。
這句話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從此,這就成為了清華教授劉瑜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
果然,這樣的演講出來後,不出所料的獲得了群嘲:
老公也是清華大學著名教授,全家都清華北大,你又上過藤校,你家孩子還會是普通人?一個讀清華附小的孩子,還會是普通人嗎?
甚至這也成為了一個熱搜的話題,這個話題是:精英們勸你看開是讓你認命嗎?
那麼,她為什麼認為,讓孩子長成一個普通人是教育的真相?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她的這些話裡面,到底是低調的凡爾賽,還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教育認知呢?
她給出了這樣的看法。
一、這個時代,成功人士哪有這麼多
世界只有一個馬雲,一個朗朗,一個姚明,成功的人,如果只是定義為要出人頭地,要掙很多錢,要達到什麼樣的地位,那麼有可能達不到,就成了失敗的普通人。
以她的女兒來說,上的清華附小裡,誰家父母不是學霸,家裡都是牛人,但也頂不住一個班只有一個第一。再從概率上來說,清華北大能上的有多少?進美國藤校呢?
所以,從概率上來說,包括二八原則,都在告訴我們,大多數的孩子,只能是「泯然眾人矣」。
既然這樣,那就不把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培養成一棵健康和美好的小草。因此,作為家長而言,劉瑜認為,就是沿著孩子的興趣愛好與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喜歡的事。
所以,她願意接受自己孩子的特別,這樣的特別也許是懶,天性懶散,怎麼都不努力,如果是這樣的話,她能理解並且讓孩子知道這樣的人生態度需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甚至連吃福利的人,對社會都是有貢獻的,因為他們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社會競爭的烈度。他們犧牲了自己,把很多人從崩潰邊緣挽救回來。
那麼,你會認可她的這種看法嗎?
我個人的看法是,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培養孩子往更高處走,成長為比父母更優秀的人,這是我們希望達到的。
誠然,大部分人是普通人,但普通人也有追求有理想,成為對自己對家人對周圍的人有益的那個人,也是一種成功。
我贊成不必對孩子過於苛求,但卻也不認為徹底放手與理解孩子,是一種好的教育,是不是更應該在找到孩子的優勢與能力後,激發他的那種動力呢?
至少,也比理解懶漢來得更合理,對吧?
二、接納失敗,敢於止損
劉瑜認為,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卻沒有「失敗學」,我們總是告訴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成功有其偶然與多重因素,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可能性不大。
她認為,失敗是一個信號,也是在提醒我們,是時候放棄了,要止損了。
比如李雪琴,從北大學霸成為網紅,在很多人眼裡或許意味著失敗,但對於她自己而言,真的是如此嗎?
這往往是她無數次試錯後走出來的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也是認識自我的一個過程。
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發現的驚喜。
但是,面對失敗,到什麼樣的程度就該轉身了?劉瑜沒有給出具體的看法,她認為,看不到轉機,我們就需要冒險去面對新的道理,可能會從一個失敗到另一個失敗,但「哪怕你一事無成,你也成了一個勇敢誠實的人」。
她對失敗與成功的看法,你覺得如何?
我個人的看法是:的確,我們缺乏對失敗的包容,我們有無數的話語是用來告訴孩子們,堅持堅持再堅持,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到無能為力,努力到感動自己!
這樣的雞湯,我們很願意喝,但我們害怕失敗,因為那意味著我們找不到我們的價值所在,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孩子考上好大學,成為學霸,就是我們教育的成功。如果孩子達不到,不好意思,那就是失敗。
那麼,為什麼不可以爭取最好的結果,努力激發孩子的能力呢?
讀書沒有那麼複雜,不需要用到成功學,但卻需要孩子自律、有好習慣、認真努力。只要這些都做到了,孩子就算是普通孩子,他一樣也能奮鬥出自己的成功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習不需要止損,除非我們父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提出孩子達不到的目標。
三、教育的「軍備競賽」適可而止
劉瑜說起自己的一件事,要不要讓自己孩子學鋼琴,她和她丈夫說不要,因為,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這種情況想出類拔萃,那是自取滅亡啊!
由此,就是我們家長普遍的焦慮、抑鬱和夫妻關係的不和。
人人都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個盡頭?所有人都說不上來。
最終形成了教育的「軍備競賽」: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縱向上可以一路讀到博士,再出國讀博士後;橫向上鄰居家的孩子,孩子的同學在學的鋼琴、書法、編程等等,我家孩子也要會。別家孩子不會的,我家孩子也要會。
教育的「軍備競賽」下,所有人都疲憊不堪,有文科媽媽因為輔導理科娃,結果自己學成學霸,也有媽媽因為輔導孩子學習而崩潰大哭的。
所以,還請認清我們自己,如果孩子的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被考試佔滿,想想都了無生趣。
我們是不是幫助孩子找到自我,讓自己獲得價值感與成就感呢?
我個人的看法,這麼年來,我們與孩子,共同面對著越來越大的教育壓力,在不知道未來怎麼樣的情況下,唯有多學一點,再多學一點,才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過多的壓力,在大量損耗著我們的金錢、精力與心態,所有這些都讓父母們煩躁不安,最終這些壓力,也都會轉嫁到孩子頭上,這造成了孩子們心理問題的頻發和脆弱。
說到底,還請看清事實,哪怕給予孩子報興趣班,也不要太多,三兩個就行了,學習壓力大,更需要我們關注孩子的心理與情緒狀態。
對這樣的教育「軍備競賽」,還是要適可而止,平和一些罷。
寫在最後
不論是精英勸我們看開些,還是教育背後的疲憊,真正重要的,還是引導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自己的目標,能讀得多優秀就儘量讀,如果沒那麼優秀,我們也能接受。
與學習、事業與面子比起來,孩子的健康、幸福與快樂,或許才更應該是我們最在意的方面啊!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