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想培養女兒成普通人獲群嘲:讀清華附小的學霸會普通?

2020-12-09 騰訊網

清華教授劉瑜,在一次《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中談到,有個朋友告訴了她一句話,這句話讓她印象如此深刻,以致於立刻就從虎媽的戰車上解了綁,獲得了做母親的自由。

這句話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從此,這就成為了清華教授劉瑜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

果然,這樣的演講出來後,不出所料的獲得了群嘲:

老公也是清華大學著名教授,全家都清華北大,你又上過藤校,你家孩子還會是普通人?一個讀清華附小的孩子,還會是普通人嗎?

甚至這也成為了一個熱搜的話題,這個話題是:精英們勸你看開是讓你認命嗎?

那麼,她為什麼認為,讓孩子長成一個普通人是教育的真相?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她的這些話裡面,到底是低調的凡爾賽,還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教育認知呢?

她給出了這樣的看法。

一、這個時代,成功人士哪有這麼多

世界只有一個馬雲,一個朗朗,一個姚明,成功的人,如果只是定義為要出人頭地,要掙很多錢,要達到什麼樣的地位,那麼有可能達不到,就成了失敗的普通人。

以她的女兒來說,上的清華附小裡,誰家父母不是學霸,家裡都是牛人,但也頂不住一個班只有一個第一。再從概率上來說,清華北大能上的有多少?進美國藤校呢?

所以,從概率上來說,包括二八原則,都在告訴我們,大多數的孩子,只能是「泯然眾人矣」。

既然這樣,那就不把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培養成一棵健康和美好的小草。因此,作為家長而言,劉瑜認為,就是沿著孩子的興趣愛好與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喜歡的事。

所以,她願意接受自己孩子的特別,這樣的特別也許是懶,天性懶散,怎麼都不努力,如果是這樣的話,她能理解並且讓孩子知道這樣的人生態度需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甚至連吃福利的人,對社會都是有貢獻的,因為他們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社會競爭的烈度。他們犧牲了自己,把很多人從崩潰邊緣挽救回來。

那麼,你會認可她的這種看法嗎?

我個人的看法是,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培養孩子往更高處走,成長為比父母更優秀的人,這是我們希望達到的。

誠然,大部分人是普通人,但普通人也有追求有理想,成為對自己對家人對周圍的人有益的那個人,也是一種成功。

我贊成不必對孩子過於苛求,但卻也不認為徹底放手與理解孩子,是一種好的教育,是不是更應該在找到孩子的優勢與能力後,激發他的那種動力呢?

至少,也比理解懶漢來得更合理,對吧?

二、接納失敗,敢於止損

劉瑜認為,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卻沒有「失敗學」,我們總是告訴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成功有其偶然與多重因素,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可能性不大。

她認為,失敗是一個信號,也是在提醒我們,是時候放棄了,要止損了。

比如李雪琴,從北大學霸成為網紅,在很多人眼裡或許意味著失敗,但對於她自己而言,真的是如此嗎?

這往往是她無數次試錯後走出來的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也是認識自我的一個過程。

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發現的驚喜。

但是,面對失敗,到什麼樣的程度就該轉身了?劉瑜沒有給出具體的看法,她認為,看不到轉機,我們就需要冒險去面對新的道理,可能會從一個失敗到另一個失敗,但「哪怕你一事無成,你也成了一個勇敢誠實的人」。

她對失敗與成功的看法,你覺得如何?

我個人的看法是:的確,我們缺乏對失敗的包容,我們有無數的話語是用來告訴孩子們,堅持堅持再堅持,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到無能為力,努力到感動自己!

這樣的雞湯,我們很願意喝,但我們害怕失敗,因為那意味著我們找不到我們的價值所在,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孩子考上好大學,成為學霸,就是我們教育的成功。如果孩子達不到,不好意思,那就是失敗。

那麼,為什麼不可以爭取最好的結果,努力激發孩子的能力呢?

讀書沒有那麼複雜,不需要用到成功學,但卻需要孩子自律、有好習慣、認真努力。只要這些都做到了,孩子就算是普通孩子,他一樣也能奮鬥出自己的成功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習不需要止損,除非我們父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提出孩子達不到的目標。

三、教育的「軍備競賽」適可而止

劉瑜說起自己的一件事,要不要讓自己孩子學鋼琴,她和她丈夫說不要,因為,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這種情況想出類拔萃,那是自取滅亡啊!

由此,就是我們家長普遍的焦慮、抑鬱和夫妻關係的不和。

人人都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個盡頭?所有人都說不上來。

最終形成了教育的「軍備競賽」: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縱向上可以一路讀到博士,再出國讀博士後;橫向上鄰居家的孩子,孩子的同學在學的鋼琴、書法、編程等等,我家孩子也要會。別家孩子不會的,我家孩子也要會。

教育的「軍備競賽」下,所有人都疲憊不堪,有文科媽媽因為輔導理科娃,結果自己學成學霸,也有媽媽因為輔導孩子學習而崩潰大哭的。

所以,還請認清我們自己,如果孩子的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被考試佔滿,想想都了無生趣。

我們是不是幫助孩子找到自我,讓自己獲得價值感與成就感呢?

我個人的看法,這麼年來,我們與孩子,共同面對著越來越大的教育壓力,在不知道未來怎麼樣的情況下,唯有多學一點,再多學一點,才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過多的壓力,在大量損耗著我們的金錢、精力與心態,所有這些都讓父母們煩躁不安,最終這些壓力,也都會轉嫁到孩子頭上,這造成了孩子們心理問題的頻發和脆弱。

說到底,還請看清事實,哪怕給予孩子報興趣班,也不要太多,三兩個就行了,學習壓力大,更需要我們關注孩子的心理與情緒狀態。

對這樣的教育「軍備競賽」,還是要適可而止,平和一些

寫在最後

不論是精英勸我們看開些,還是教育背後的疲憊,真正重要的,還是引導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自己的目標,能讀得多優秀就儘量讀,如果沒那麼優秀,我們也能接受。

與學習、事業與面子比起來,孩子的健康、幸福與快樂,或許才更應該是我們最在意的方面啊!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希望女兒成為普通人;網友:我們普通人,聽聽就好了
    最近,大學教授劉瑜的演講火了。在演講中,她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個家長群裡說:希望女兒將來就安安心心地開個奶茶店。咋一聽,夠普通吧。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哲學家周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先後擔任牛津大學、哈佛燕京訪問學者。網上那句流傳甚廣的名言「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就是出自他手。而他們的女兒,註定不普通。
  • 狗嘴與象牙:清華教授與普通人、王健林與小目標
    劉瑜教授是清華大學的老師,她的孩子能上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和初中,高中的話,如果成績不是太差,大概率也是能上的。大家可以上網搜一下,清華附小和清華附中的情況。清華附小和清華附中在全國都是能排得上號的學校。北京高考又稍微容易一些,在清華附中,只要不是太差,考個211大學應該問題不大。假定211大學考不上,很多清華老師都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大學去讀書。國外大學都是申請制,這對於大學教授來講,非常熟門熟路,念不了最頂尖的名校,念個普通名校問題都不大。所以,這是劉瑜教授女兒作為普通人的最有可能的結果。
  • 跟清華教授學帶娃技術?對不起,我不配.
    有一天,錢太突然問我,清華劉瑜教授的演講你看了吧?我說,沒有。她發了個吃驚的表情給我,隨後轉來一個連結《清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說讓我好好學習一下,劉教授的道理「特別接地氣兒」,她已經決定讓女兒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女教授劉瑜的高級凡:女兒上清華附小,還能怎麼普通?
    她因為一句「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而正在成為知識界的「高級凡」。劉瑜的很多觀點我很認同,家裡也有她幾乎所有中文著作。雖然說劉瑜在教育女兒問題上有這個認知,也沒有什麼不妥,但她不能簡單地告訴我們「放棄成功,選擇普通」。
  • 儲殷:清華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
    剛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一篇文章正在刷屏,清華大學劉瑜教授,說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演講大概也就是讓大家要看開,要看淡,不要搞那麼殘酷。劉瑜教授的老公是著名的哲學家周濂。咱說句實在話,作為劉瑜和周濂的孩子,他就註定已經不是普通人了。 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你問問清華的附屬幼兒園、附小、附中,那是普通人能上的嗎?
  • 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作為普通父母,你信嗎
    所以,當清華教授劉瑜發布自己的這個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 教育的價值》時,很多人都為之拍手叫好,覺得她的話非常尖銳地指出了我國現代教育投資過大,孩子負擔很重的問題。 並且,她在演講中還說了這麼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別輕信清華教授的「看開論」,咱們普通父母還是要努力雞娃
    因為《奇葩說》裡儲殷對她這一演講的一段點評:「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你問問清華的附屬幼兒園、附小、附中,那是普通人能上的嗎?有的時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他們勸你看開,不是真的讓你看開,是讓你認命!」
  • 清華教師子女會成為怎麼樣的普通人?
    有人說高曉松就是清華教師子女中的普通人,這話不對。他爸高立人是清華大學教授,他媽張克群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師從梁思成,是中國著名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所以劉家擁有的社會資源和人脈也不是現在普通的清華副教授能比得了的。所以這些人家的孩子能普通成啥樣,你可以想像。那麼問題來了,普通清華教師的子女會真的變成我們認為的那種普通人麼?一直以來,我們時常吐槽中國的教育制度。但是摸著良心說,當前的教育還是給了普通人機會的。
  • 清華教授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是精英階層讓你認命嗎
    最近有一句話刷屏了,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她的一個朋友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然後劉教授說: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劉瑜:大多數孩子會淪為普通人,我贊同卻依然讓孩子去拼
    前兩天清華教授進行了一場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中劉瑜教授毫不遮掩地指出大多數中國家長都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而落幕時分,大多數孩子將會淪為普通人,包括她自己的孩子。於是劉瑜教授建議家長們可以放棄「軍備競賽」,讓孩子追求本心,也許讀書不是唯一的途徑,奮鬥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 清華教授遭吐槽:你眼中的普通人,是張桂梅奮鬥幾十年才有的結果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張桂梅校長:「我不希望你當全職太太。」兩個教書育人的老師,兩種不同的育人理念,驚醒了無數父母。你的孩子面臨的是「嚴學」還是「樂學」?孩子的快樂重要,還是未來安逸的生活更重要?一、清華副教授一段演講,被群嘲:不要站在高樓,指點大山。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因為一句「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網友戲稱為凡爾賽文學界的「高級凡」。沒錯了,今天小編寫這篇,也是想diss一下,這些高知精英,自己站在社會的頂端,享受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社會資源(你們直接能進的清華附小、附中,別人可是要傾盡多年積蓄買學區房才有資格把孩子送進去),你卻還要來呼籲大家「佛系」養娃?????看看網友們是怎麼說的↓↓↓
  • 清華教授:別掙扎,坦然做個普通人吧,社會需要懶漢,做懶漢光榮
    作為普通人的家長,自己是誰,該幹什麼都還沒有弄明白,如何指引孩子?教授的要求真的有些強人所難了。但這不怪教授,只怪家長太普通。隨後,教授用自己孩子學鋼琴來做例子,說:「北京有300萬孩子學鋼琴,要想在這麼多的孩子裡出類拔萃,就是自取滅亡。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最近看到好幾篇diss清華教授關於教育的言論。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我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清華教授言論背後的3個硬核理論
    最近清華教授劉瑜的演講中,一些觀點如「特別不贊成現在的全面雞娃,是一種惡性競爭,表示自己上清華附小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引起了很多熱議。我們且不去著急評論這些觀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因為對錯本身就是相對的。
  • 清華教授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但是問題來了,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模式:這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家長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小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等等。
  • 清華教授希望孩子普通:普通人,你敢讓你的孩子像你一樣普通嗎?
    「一個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他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什麼學校呢?」這是熱榜上一個熱度高達千萬的話題。這個問題下,從清華北大畢業的父母們的回答都很「佛系」:希望孩子做個普通人,看他自己的天賦,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劉瑜說, 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一早認定女兒是個普通人,以後能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弄弄。文章一發出,就被另一位教授, 參加過《奇葩說》的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發微博視頻懟了,儲殷的大致意思是——「劉瑜是清華政治系教授,老公是人大哲學系教授,他倆的閨女怎麼會是普通人呢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但是問題來了,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
  • 張佳妮:想當最會遊泳的清華學霸
    從小學到高中兼顧遊泳訓練和文化學習的生活雖然艱苦,但她得到了回報,成為了深圳體教融合培養體育尖子的榜樣。張佳妮說,堅持遊泳讓她有機會來到夢寐以求的知名學府:「如果放棄遊泳,可能就跟清華大學擦肩而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