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張桂梅校長:「我不希望你當全職太太。」
兩個教書育人的老師,兩種不同的育人理念,驚醒了無數父母。你的孩子面臨的是「嚴學」還是「樂學」?孩子的快樂重要,還是未來安逸的生活更重要?
一、清華副教授一段演講,被群嘲:不要站在高樓,指點大山。
這段時間清華的一位副教授劉瑜發布的演講,讓很多人贊同,也有很多人暗罵,當然後者的人數更多。劉瑜的觀點是,現在的孩子們都太累了,家長也都很焦慮,害怕孩子落後,害怕孩子考不上好的學校。
如今雞娃的形式確實是大潮流,每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報個班。曾經看到過一個小視頻,媽媽給讀小學的孩子準備了驚喜小禮物,孩子背著大大的書包,看見閃閃發光的禮物放在書桌上,一直都沒有說話。
但是看得出背影相當沉重,腳步也很拖沓,沒有媽媽想像中的驚喜雀躍。後來孩子放下書包,回過頭無聲地哭了,孩子覺得自己考試沒有拿到一百分,讓媽媽失望了。媽媽給自己準備了禮物,愧疚感更深了。
這大概是很多孩子的現狀,背負著父母的希望,負重前行。
劉瑜就認為自己的孩子需要快樂,她說以後就讓自己的女兒成為一個普通人吧,開煎餅店、奶茶店就得了。
雖然是一種自我調侃,但是網友連連吐槽:
l 劉瑜您是清華副教授,你的家人都是清北博士,女兒也就讀於清華附小,這樣「普通」的人生,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高攀不起的。
l 這樣的普通人,是因為有經濟實力,即使開店不賺錢,她的女兒也不至於買不起房吃不起飯,因為父母輩甚至祖父輩也積攢了不少保障。
l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一位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考到了大城市定居。他和本地的同事感慨道,他花了十幾年才和同事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他的這位同事小時候家裡就堆滿了手工咖啡豆。層次不同,怎麼能相提並論?
l 如果放任孩子,他可能連大學的見不到,甚至養活自己都難。
二、張桂梅就是嚴格教學,送她的女孩們走出了大山
對比教師劉瑜的快樂童年,張桂梅作為女子高中的校長,她身邊的孩子們,幾乎沒有童年。
從十二年前創辦女子高中,劉瑜將大山裡的孩子帶到學校讀書,大部分是家境貧苦,父母重男輕女不讓讀書或者是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她們的童年只有幹不完的家務,做不完的農活。
而張桂梅的教育方式就是「填鴨教育」,她們的目的就是高考,走出大山,成為那些「普通人」。
她們沒有興趣愛好,只有一遍一遍地刷題,見的題目多了就能記住知識點了。第一屆學生回憶,有一次物理測試全班最高分只有20分,老師和張桂梅校長氣得大發脾氣,最後按著學生們「往死裡學」。
現在,張桂梅的女子高中本科上線率達到了82.37%,一本過線率甚至超過了40.67%,這樣的成績都是張桂梅死磕到底的結果,她將一批批的大山女孩送出去了,不用在老家早早嫁人,生孩子做家務,忍受丈夫的家暴和斥責。
三、因材施教是永恆不變的道理
孩子在什麼環境,面對的事情肯定是不一樣的。人們的童年就是拿來溫暖一生的,但是有些孩子天生就沒有童年。
父母能做的就是根據自身的情況,給孩子比較合適的教育,不要將孩子逼得太緊,失去了自由。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滅。
努力永遠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標準,只是要搞清楚,孩子的努力是為了改變孩子自己的命運,不是為了改變父母的命運。所以不要將父母的希望,添加到孩子身上。
今日話題:你同意教師劉瑜的教育方式嗎?你更看重孩子的分數,還是孩子的快樂?如果讓你放手給孩子自由,你願意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