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2021-02-19 武志紅

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以一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今天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奮力成為普通人」開始。以此為起點,去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去試錯,去重來。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競賽執念,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便是自由。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某種意義上,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社會進步的代價。此時,生活沒有不確定性。未來就是對過去的不斷複製。你爺爺是鐵匠,你爸爸是鐵匠,你也是鐵匠。但是,在過去200年間,各個國家經濟曲線直線上漲,人類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不確定性在帶給我們自由和機會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焦慮。在現代社會,我們有了選擇職業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業的自由;我們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試可能不及格的風險。於是,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和競爭,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保障機制,比如社會保障、金融、保險、慈善等等。大眾教育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種保障機制之一,因為我們需要通過大眾教育來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以幫助我們應對各種風險。
但是問題來了,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模式:這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家長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小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等等。很多家長號召搞素質教育,於是乎,教育部積極響應,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搞素質教育,搞得我們家長現在一聽到「素質教育」這四個字,就聞風喪膽。

教育的這種「軍備競賽」模式,後果是什麼?所有人都疲憊不堪。你的孩子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兩個補習班,他上四個補習班。前段時間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一則轉發的新聞,講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媽媽,為了輔導孩子考大學,硬是把自己鍛造成一個理工科的學霸。我說我已經想好了,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結果其他的媽媽紛紛表示,他們的孩子也要開奶茶店。我就意識到,看來這個奶茶店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家的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無數的職業女性本可以在事業上綻放,結果卻因為被捲入這種惡性競爭,不得不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軍備競賽」中,放棄自己的事業。本來非常和諧的家庭關係,因為你要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導致家庭關係雞飛狗跳。到最後你會發現,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那麼你的孩子就有前途。但是,這一切最大的傷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鬱症、焦慮症很普遍,自殺的低齡化趨勢非常嚴重,每5位中學生就有1位曾經考慮過自殺。一個孩子,懷著對世界的無限憧憬長大,結果,我們所有的大人合謀起來告訴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試,完全了無生趣啊。就算不抑鬱、不自殺,在這樣的惡性競爭裡成長,也很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雖然習得了十八般武藝,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麼。這可能比你認識世界,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更加重要。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獲得越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勵孩子去思考——我是誰?我最適合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最喜歡幹什麼?很少鼓勵孩子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很懷疑這一點。我覺得,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一個人如果因為高密集的補習或者昂貴的諮詢服務上了一流大學,大學四年、八年都在鳳凰群當中當個鳳尾,未必有利於他的成長。假如,你身邊某個男生因為運氣,交了一個他配不上的女孩,他會過得很快樂嗎?未必。他可能活得很累。一個自由散漫的人,因為聽父母的話考了公務員,無論升到處級或者廳級,他可能每天都會覺得自己在穿一雙不適合自己腳的鞋。為什麼現在青少年這麼多抑鬱,這麼多焦慮?就是因為這種錯配。很多人根本不是從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點出發去選擇專業、去找工作,而是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幹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走別人的路,讓自己說去吧」。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年輕人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從獨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個性逃向潮流,從冒險逃向安全。如果你問家長為什麼給孩子報興趣班?是因為「別人都報了」。如果你問大學生為什麼選這個專業?是因為「好找工作」。如果你問職場人為什麼幹這個工作?是因為「穩定、收入高、讓父母放心」。哪怕你換一個工作,也不是因為你喜歡這個新的工作,而是因為你太討厭上一個工作了。但是,這種隨波逐流帶來的安全感在我看來,是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因為你往人最多的地方扎,怎麼可能安全?那肯定是踩踏式的競爭。矽谷的投資家彼得·蒂爾寫過一本書,《從0到1》,就是說這個投資原理。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要從競爭中勝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你去做10001,肯定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因為你前面已經有10000人了。我先生曾經跟我商量,要不要讓孩子學彈鋼琴。我就說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不是自取滅亡嗎?還不如讓孩子學習古希臘羅馬史呢。當然其實我就是懶,屬於那種不戰而降的媽媽。彼得·蒂爾有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人們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自列夫·託爾斯泰)為什麼?因為不幸的人都在走別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闢蹊徑。很多人都發現了中美教育的一個悖論:就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很好,相比之下,美國很多中小學生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不好。但是,到了大學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美國的優勢開始出現了,最後各種諾貝爾獎,他們拿的最多,而中國本土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少而又少。這種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悖論,我覺得就和是否鼓勵「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有關。當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被發揮到極致。而當大多數孩子都在同一個標準面前踩踏式競爭,忙得根本沒有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於是就很難出彩。他可能因為強大的外在壓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為缺乏內在的熱情,他很難做到優秀、做到極致。可能有些年輕人會說,我不是沒有勇氣去嘗試,但是我不知道該幹什麼;我也想跟隨內心,但是我的內心裡一點動靜都沒有。這不奇怪,你從小都在流水線上長大,你真的不知道下了流水線應該幹什麼。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父母、老師給為你指明各種前進的路標,前進,左拐,右拐。突然有一天方向盤交給你自己了,你不知道怎麼辦、迷茫很正常。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斷探索、試錯中試出來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間裡冥思苦想、絞盡腦汁,突然就頓悟了,啊,我應該去幹這個。沒有一個人的「自我」在十幾歲,二十幾歲時就是一個成品,它不是草叢中的一塊寶玉。你最初找到的僅僅是一塊石頭,你得把這個石頭雕刻成你自己,這才是發現自我的過程。既然是試錯,肯定就會犯錯,結果可能就會失敗。很多家長,教師,年輕人之所以不敢去試錯,就是怕失敗。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引導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關係、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最近,大連理工男自殺的事震驚全國,大家覺得匪夷所思。臨死前他寫了一封遺書,因為做實驗失敗,他覺得自己是個廢物,然後就自殺了。這個當然非常讓人痛心,人們想不通:為什麼他寧願自殺,也不選擇退學休學?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社會有太多錯誤的失敗觀。但失敗其實是認識自我的一條必經之路,因為失敗,讓我們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興趣的限度。失敗是一個信號機制,提醒我們該拐彎的時候拐彎,而不是一條路走到黑。但是我們的教育鄙視放棄、鄙視失敗,還發明了很多褒義詞鼓勵這種極其痛苦的堅持:堅韌不拔、堅定不移、決不放棄、戰勝自我……你說你方向都錯了,為什麼一定要堅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為什麼要決不放棄?很多時候,放棄是一種止損機制。
她去紐約留學之前都是一個標準的北大人,但是因為抑鬱或其他個人原因,沒拿到學位就回老家了,開始網絡賣貨。用世俗的標準來看,她失敗了。但是,這種失敗對她來說,恰恰是一個轉機,她轉型為網紅、成為脫口秀演員。在我看來,中國損失一個這麼優秀的脫口秀女演員,比紐約某投行裡損失一個女白領,前者損失要大多了。所以,認識自我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發現的驚喜。

那麼,如果轉機遲遲不來怎麼辦?

冒險當然就有可能失敗,而且可能是從一個失敗到另一個失敗。但是,再失敗也比自殺或者慢性自殺要好吧?

而且,作為一個勇敢的失敗者,總比作為一個懦弱的失敗者要好。最後哪怕你一事無成,你也成了一個勇敢誠實的人。

成功是什麼?成功就是出人頭地,掙更多的錢,當更大的官,有更多的粉絲……總之,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那你就失敗了。可是一個社會哪有那麼多成功人士?那麼多馬雲、那麼多郎朗,那麼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我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她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這句話就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所以我一開始就把自己從虎媽的戰車上解綁了,獲得了做母親的自由。可能有人會說,劉老師您別假謙虛了,你們全家都是清華北大的,你也上過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優秀啊。我想告訴你們,我孩子在清華附小上學,孩子家長都是學霸,清華滿大街藤校畢業的老師,那又怎麼樣呢?一個班裡還是只有一個第一啊。整個北京,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國藤校的更是鳳毛麟角,你憑什麼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個?這不科學。當然了,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接受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這一點之後,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賦都很普通,但是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獨特性,幫她找到她所歡喜的事,發掘她的比較優勢。所謂「比較優勢」,不是說你一件事情幹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幹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幹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飯、化妝,你把它做到極致,也可以成為你的亮點。日本有個工作叫做「收納諮詢師」,你看,收納都可以成為一個工作,甚至事業。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裡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就夠了,這就是成功。還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非常懶,我怎麼去改造他?一個辦法是幫他找到自己的亮點,讓他形成成長的內在驅動力。但是,確實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有些人天性懶散,「幹什麼都不努力」。即使是這種孩子,我覺得也不能去「失敗羞辱」,最多是幫助他理解,性格即命運,他將來要為現在的一切人生態度承擔後果。可能因為我從小是個很「要強」的人,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假定別人也應該如此。雖然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蓋茨、馬雲,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都應該追求卓越。但是,隨著成長,我的這個想法也開始動搖了。因為我慢慢意識到,所謂成功,往往和巨大的責任和壓力相對應。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鬆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鬆也未必是什麼罪過。如果一個人選擇「自在」放棄「成功」,這也未必是壞事。我最近還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以前說起吃福利的人,我們都覺得是社會的負擔,尤其是其中的懶漢,多多少少有點瞧不起。但其實,懶漢對社會也有很大貢獻,福利實際上是對這份貢獻的嘉獎。懶漢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呢?一句話,他們大大降低了社會競爭的烈度。大家想想,我們現在已經活得氣喘籲籲了,如果每個人都是拼命三郎,我們得累成什麼樣?所以,在一個高度競爭性時代,社會需要懶漢、社會感謝懶漢。他們犧牲了自己,把無數人從崩潰的邊緣挽救了回來。說了這麼多,我的教育觀是什麼?其實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END

本文內容來自劉瑜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內容已獲印象筆記(ID:yxbj100)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原標:《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圖片:電影《海街日記》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撰文/ 遇言姐前陣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劉瑜說, 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一早認定女兒是個普通人,以後能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弄弄。
  • 狗嘴與象牙:清華教授與普通人、王健林與小目標
    近期,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劉瑜副教授的一篇文章火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瑜教授的文章主要論點就是指,現在的教育是惡性競爭,是軍備競賽模式,因此她呼籲大家要發現自我,要有失敗的勇氣,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並且高調宣稱自己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跟大家聊劉瑜教授這篇文章之前,我先說個說明。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版權:來源 印象筆記(ID:yxbj100) 所有文章不作商用 原文名《【獨家】劉瑜最新演講全文: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11月1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進行了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看似高深難懂的演講,其實講的都是特別接地氣的話。
  • 清華教授:希望女兒成為普通人;網友:我們普通人,聽聽就好了
    最近,大學教授劉瑜的演講火了。在演講中,她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個家長群裡說:希望女兒將來就安安心心地開個奶茶店。咋一聽,夠普通吧。作為名人的女兒,她上的是千萬人豔羨的名校清華附小。滑稽的是,在千萬人矚目的舞臺上,劉瑜教授告訴我們:讓子女成為平凡人。我只想說一句話:她所謂的平凡,其實就是千萬人豔羨的非凡。
  •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今日推送消息數共5條,了解更多升學信息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查看:第1條:清華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是精英階層讓你認命嗎
    最近有一句話刷屏了,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她的一個朋友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然後劉教授說: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別掙扎,坦然做個普通人吧,社會需要懶漢,做懶漢光榮
    無數家長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寄希望於孩子,自己受再多苦也不願孩子掉隊,在憋著勁、悶著頭,苦苦掙扎的時候,清華教授堂而皇之地說「人要認識自我,接受自我,要坦然面對做一個普通人」。這是當頭棒喝,難道一點希望都不給了嗎?這要從劉瑜教授的一篇文章說起。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最近看到好幾篇diss清華教授關於教育的言論。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清華大學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1  清華教授的女兒要做「普通人」?  前幾天,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一個演講引起了廣泛熱議。  在演講中,她談到對教育的普遍焦慮,是這屆父母非常確定的事情。在一路的競爭比拼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們雖然外在條件優秀,卻漸漸成為一個「空心人」。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甚至很多孩子由此陷入長期抑鬱的狀態,甚至被診斷為抑鬱症,更為嚴重的還伴有自殘自殺行為。  對此,劉瑜說,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別不拿清華大學教授不當普通人
    那麼,清華大學教授劉瑜博士為啥就掀起諾大風浪了呢?原來她一次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標題太學術了,某自媒體小編機智勇敢地改成了「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一發不可收拾地收割眼球,觸動家長們的內心,而大火。在各自媒體鼓譟下,這個標題成了超級熱點。至於劉瑜博士到底講了什麼,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細聽。立即就「題目」站隊開始了混戰。
  • 清華教授劉瑜:大多數孩子會淪為普通人,我贊同卻依然讓孩子去拼
    前兩天清華教授進行了一場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中劉瑜教授毫不遮掩地指出大多數中國家長都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而落幕時分,大多數孩子將會淪為普通人,包括她自己的孩子。於是劉瑜教授建議家長們可以放棄「軍備競賽」,讓孩子追求本心,也許讀書不是唯一的途徑,奮鬥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 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作為普通父母,你信嗎
    所以,當清華教授劉瑜發布自己的這個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 教育的價值》時,很多人都為之拍手叫好,覺得她的話非常尖銳地指出了我國現代教育投資過大,孩子負擔很重的問題。 並且,她在演講中還說了這麼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如何避免像劉瑜女兒一樣成為普通人,誰信劉瑜誰倒黴,倒黴兩代人
    用劉瑜的話說:「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她還說:「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問題是他喜歡看電視、玩手機、吃零食、睡懶覺,也隨他去嗎?實際上當劉瑜在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時候,暗含著自己不普通的身份、對女兒不普通的期望。無論從哪個角度,海歸教授的父母、從清華附小、附中一路讀上去的女兒,和大多數普通家庭相比,並不普通。
  • 當個普通人怎麼了?清華教授劉瑜不容忍孩子平凡,看看魯迅對孩子的...
    當個普通人怎麼了?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因為一篇《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演講刷屏,說什麼「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引發不同群體的爭議。
  • 認識自我,接受失敗,假如俞敏洪高考前聽信了劉瑜教授的話會怎樣
    一、清華劉瑜教授的教育孩子的觀點"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教授講述我國基礎教育的惡性競爭,以及競爭對孩子對家庭的傷害。她呼籲中國的父母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望,可以讓孩子做個普通人,做個開奶茶店、煎餅果子的普通人。
  • 張桂梅PK清華教授:不要站在高樓,傲慢地指點被階層固化壓在山底的人
    這個題目也許太過學究氣,不易為大眾接受,可是當它被自媒體提煉為「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後,立即火遍全網。 而這位清華教授原先嚴謹生硬的學術腔,就成了人們心中海澱精英的凡爾賽體了。
  • 清華大學教授女兒都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其他芸芸眾生呢?
    名校效應再次上演,清華、北大教授的演講總是能吸引人的眼球,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演講內容。這不,近日清華大學劉瑜副教授的一篇演講內容引發了熱烈的討論,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裡邊,劉瑜說了一句話,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眾人愕然,清華教授的女兒都這樣了,那其他芸芸眾生呢。這到底是高級知識分子熬製的心靈雞湯,還是傳統宿命論的回歸,一時眾說紛紜。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清華教授遭吐槽:你眼中的普通人,是張桂梅奮鬥幾十年才有的結果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張桂梅校長:「我不希望你當全職太太。」兩個教書育人的老師,兩種不同的育人理念,驚醒了無數父母。你的孩子面臨的是「嚴學」還是「樂學」?孩子的快樂重要,還是未來安逸的生活更重要?一、清華副教授一段演講,被群嘲:不要站在高樓,指點大山。
  •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然後呢?
    Momself大表姐:最近有篇講教育的文章《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朋友圈刷屏。
  • 儲殷:清華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
    剛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一篇文章正在刷屏,清華大學劉瑜教授,說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演講大概也就是讓大家要看開,要看淡,不要搞那麼殘酷。劉瑜教授的老公是著名的哲學家周濂。咱說句實在話,作為劉瑜和周濂的孩子,他就註定已經不是普通人了。 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你問問清華的附屬幼兒園、附小、附中,那是普通人能上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