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然後呢?

2021-03-04 Momself

Momself大表姐:

最近有篇講教育的文章《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朋友圈刷屏。作為清華大學副教授的學霸媽媽,作者劉瑜堅持的育兒理念卻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在「教育內卷」的大環境下,她的這種鼓勵孩子「長成自我,發展自己優勢」的理念分享極大地撫慰了眾多父母們。趨同性的成功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而做最適合自己的事的普通人或許才是大部分孩子未來的出路。而教育這件事說起來很大,其實實踐起來都是很小的事。她從「優勢視角」出發,一邊保護孩子自由的靈魂,一邊幫助孩子提升了成績,還能做到家庭關係不崩,母女感情融洽,讓人嘆服。文章推出後,後臺留言就炸翻了,很多家長感同身受,深知教育需要慢下來,和孩子共同成長才能做好。

同時不斷「督促」阿夕老師更新推文,留言提出更多新問題,被問得最多的是——

今天這篇文章是阿夕老師教育專欄的第二篇,還是從自身經歷出發,和大家聊聊如何制定有效學習計劃,讓娃主動學習(還能做到家庭和睦,母慈子孝)。

文 | 阿夕

圖片 | 網絡

老實說,雖然我一直說自己是佛系老母親,但對於孩子的學習我也並非完全不關心。只不過以前的我內心一直抱定了這樣的念頭:

只要父母懂得放手,孩子就能自立、自律,然後在某一天突然開竅,把學習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現在看來:這種孩子可能真沒有——要有,大概率也是「別人家的」。

比如我家閨女,之前也試過讓她自己定計劃,但結果卻常常是:
因為執行不執行一個樣,沒有賞罰沒有監督,全憑孩子一時興起。也試給她列過計劃。我出門上班前寫好,要求完成了打勾。想想何必互相傷害,罷罷罷,繼續靜靜等待傳說中的「花開」。至今1個多月了,每天都堅持列計劃,執行下來整體順利,基本每天的完成率在90%以上,女兒也習慣了這種節奏,不以為苦——反而是以前,只有學校的作業還經常哇哇叫,質問到底是誰發明了作業這種恐怖的東西。個人覺得,要的,至少在孩子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習習慣之前,需要這麼一個過程——至於時間需要多長,看個人情況。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從腦科學上來說,由於這個年齡的孩子大腦前額葉還未發育成熟,導致「自控能力差,容易煩躁,專注力差」——這些印象不過是大人站在大人的角度來評判,人家小孩子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科學界普遍的觀點:大腦前額葉皮質層主要和注意、記憶、能動性、計劃性、問題解決等密切相關。而它的發育,至少到12歲才比較成熟。你可以想像成,孩子頭腦中現在還沒有形成清晰的學習地圖和流程管控圖,需要父母做一段時間導遊,幫助他慢慢在大腦中形成。①有利於做到自己心中有譜,避免抽風式焦慮和自憐自怨式放棄。②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有利於更好地分配時間、精力。當然,如果你家孩子天生學習力優勢突出,自己能很好地安排學習,那也沒必要非要按部就班制定計劃。這個問題其實我並沒有絕對好的答案,只能說一點經驗之談,僅供參考。大計劃就是半個學期,一個學期、一年甚至是中考高考這樣長遠的計劃。「嘿,又又,我們試試唄,期末考試三門90分以上?」(我要求可真不高,哈哈)「嘻嘻,不試試怎麼知道呢?媽媽可以幫你啊,就那麼點題,你又不笨,方法對了,時間花下去了,肯定會進步的。總之,我們先試試,反正也不虧,再差,這次進步一些,下次再進步一些,就夠分了。對吧?」我們的目標不就是讓孩子進步嘛,這個學期考95固然可喜,這個學期從85提升到90,下個學期再到95,也很棒啊。「媽媽,那我期末考試三門都95分以上,放假可以去姐姐家嗎?」「媽媽儘量安排,就是如果你都考95以上,媽媽會儘量一放假就帶你去,不過也要問問姐姐的時間,姐姐也許也有計劃,對吧?」孩子提出的獎勵對她的意義,不亞於年終獎對大人的意義,所以如果做不到一定不要輕易答應,有困難可以提前溝通。比如期末要考95分以上,那單元考試、期中考試等於都是期末考試的演習,都需要儘量接近這個分數。這一點我也和女兒說明,讓她自己也有個清晰的目標,也能明白為什麼媽媽每天會給她增加課外作業,這些都是奔著我們的目標去的。在和孩子溝通大計劃的時候還可能會遇到的苦難就是孩子對自己沒信心,覺得「不可能」「做不到」,這個時候儘量避免拿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比如:可以實事求是地幫孩子分析:哪些是孩子的強項,哪些是弱項,哪些方面是可以通過什麼樣的練習提高的。這一點也需要父母通過觀察、分析孩子的作業、考試表現,來做判斷。以及,考試不是評價你是好學生還是差生,而是幫助我們檢測我們學習的掌握程度,及時提醒我們接下去應該怎麼調整。有時女兒考得不好心情略沮喪,我安慰她:「挺好的啊,我們又有15分的提升空間!」平時也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累積效應:一天認識一個生字,一年就是365個字,一次考試提高1分,一個學期8個單元測驗加上期中期末考試,就能提高10分。這也是將來某一天我們不再能給到孩子具體解題技巧支持時,唯一還能幫到孩子的。小計劃就是每天的學習計劃, 不要貪多,孩子執行起來老是做不完也容易沒信心。可以記錄完成一項任務的時間,這樣幾次下來,基本就有數,多少量是合理的、孩子是可以完成的。合理的計劃才可執行,持續完成的計劃,才可長久堅持。媽媽回家前(下午7點半):做完學校作業,複習,預習,閱讀
主要是:完成同步練習題,(媽媽講解)訂正,鞏固錯題,一個單元結束則會有單元測試卷。也會做一些知識點和興趣拓展,比如古詩賞析,即興寫作。閨女學校每周三是無作業日,一般會有個時間段讓她自主安排,做自己喜歡的事。周末:把這一周的進度補齊,包括沒有完成的同步習題,本周作業本、練習題上的錯題訂正、鞏固。如果下周有測試,則會有單元知識點複習、單元測試卷。我曾經在某個周日大致記錄過孩子完成各項計劃(有些也臨時變動)需要花費的時間,可參考:看起來好像滿滿當當,但其實我從女兒的狀態來看,並沒有覺得辛苦或者煩躁,反而整天的情緒都挺飽滿的。這打破了我之前的一個認知:放手讓孩子玩,讓他自己安排,才不會「扭曲」他的意志,他才會快樂。孩子大了,也需要完成一些挑戰帶來的成就感,這一點,也可以通過學習來完成。區別是:一切必須貫徹你的意志,還是你只是做個領路人和隊友。籠統的計劃孩子容易不明白要怎麼做,也容易變成偷懶的藉口。比如一開始我寫的都是複習、預習。回來看看也都是打勾完成的。上次聽了老師的分享,知道了預習複習也有具體的要求:不一定以此為標準,也可以請教下孩子的老師,然後結合孩子的情況來定。比如我家閨女經常眼手口不一致,漏寫漏讀,所以大聲朗讀,讀到一字不差,我覺得是個蠻好的訓練。可以使用替代方案(最好讓孩子提供,或者根據孩子的興趣來制定),遇到突發情況或狀態不佳,可更換。但建議至少每天的計劃70%是穩定的,方便形成習慣。比如我為了防止我的方案計劃死板,給出的替換方案是:如果課外練習,語文,數學英語有一門不想做可以替換成抄寫背誦古詩詞一首。如果三門都不想做可以替換成作文一篇(女兒對寫作文比較感興趣),要求300字以上,如果寫成流水帳,那麼暫時取消替換方案,兩周後可以恢復。輔導學習最大的難處是:你的輔導對象是人,有情感,有情緒,有喜好,有自我主張。這就涉及到關係層面的交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打底,在輔導中能及時關照到孩子的情緒和感覺,這一點也很重要。上周末,從不管閨女學習的先生主動申請輔導數學半天。先生:需要。不知道怎麼她才有動力,好像又沒動力了。我走過去抱抱閨女,然後問她:「是想吃點好吃的了嗎?……我看是你的胃你的小肚子需要幫助。」(順手開始撓痒痒)「你知道嗎?人和機器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有感情的有情緒的,不能像設定機器程序一樣,定時兩小時學習,然後它就開始學習了。輔導的時候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感覺好不好,心情好不好。「好了,爸爸也學習到了,以後會做得更好的,不過也需要你的配合,我們爭取高效完成,然後下去踢足球,ok?」當然,你還可以用你和孩子之間習慣的相處模式來處理。總之,時刻體會孩子的「難處」,但又不輕易拖延、刪減計劃。1、可以找個完整的本子書寫計劃,每天放到固定的地方(比如孩子一回來就能看到的客廳茶几或者學習桌上),避免孩子找不到或者沒看到。2、注意中場休息,勞逸結合。尤其是注意視力調節。20分鐘讓眼睛休息20秒。包括書寫距離、坐姿的提醒。有時為了保護眼睛,我會採取口答的形式來完成一些知識點和題目。3、沒有標準的計劃,只有適合的、你家孩子可以執行的計劃。4、分數不是第一目的,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時間,管理目標,才是。5、每一段親子時光都寶貴,試著讓這個過程變得高效、愉快。最後,想說,目標和計劃其實就是做選擇,不可能樣樣都要,但也要相信:每一種努力,殊途同歸。以及,以上只是一些個人的實踐記錄和思考,未能詳盡和考慮周全,歡迎留言交流~

- END -

作者 | 阿夕

插圖 | 阿夕

排版 | 西林

 今 日 推 薦 

如果你也期望自己的孩子

獨立、自信、自律

但苦於沒有找到好用的方法

推薦你聽聽Momself&世界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

專門為中國父母定製的正面管教課

上新特惠,還贈送價值316元小藍盒教具大禮包

教育是讓孩子

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過程

同意點「在看」

↘↘↘

相關焦點

  •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一篇師大教授文章流傳網絡,在不確定的年代,對教育的普遍焦慮,成了這屆父母都非常確定的事情.
  •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今日推送消息數共5條,了解更多升學信息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查看:第1條:清華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大學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在一路的競爭比拼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們雖然外在條件優秀,卻漸漸成為一個「空心人」。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甚至很多孩子由此陷入長期抑鬱的狀態,甚至被診斷為抑鬱症,更為嚴重的還伴有自殘自殺行為。  對此,劉瑜說,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整場演講其實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內容,本文僅對她下面的這個觀點進行討論——內卷的教育,無限的競爭,沒完沒了的興趣班,花樣百出的補習班,令家長疲憊不堪。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我先生曾經跟我商量,要不要讓孩子學彈鋼琴。我就說,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這不是自取滅亡嗎?咱們還不如讓孩子學習古希臘羅馬史呢。當然其實我就是懶,屬於那種不戰而降的媽媽。
  • 清華教授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是精英階層讓你認命嗎
    最近有一句話刷屏了,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她的一個朋友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然後劉教授說: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清華教授:希望女兒成為普通人;網友:我們普通人,聽聽就好了
    在演講中,她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個家長群裡說:希望女兒將來就安安心心地開個奶茶店。咋一聽,夠普通吧。但要是細細了解過劉瑜的背景,你會大吃一驚。而他們的女兒,註定不普通。作為名人的女兒,她上的是千萬人豔羨的名校清華附小。滑稽的是,在千萬人矚目的舞臺上,劉瑜教授告訴我們:讓子女成為平凡人。我只想說一句話:她所謂的平凡,其實就是千萬人豔羨的非凡。
  • 狗嘴與象牙:清華教授與普通人、王健林與小目標
    近期,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劉瑜副教授的一篇文章火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瑜教授的文章主要論點就是指,現在的教育是惡性競爭,是軍備競賽模式,因此她呼籲大家要發現自我,要有失敗的勇氣,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並且高調宣稱自己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跟大家聊劉瑜教授這篇文章之前,我先說個說明。
  • 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作為普通父母,你信嗎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各種培訓班、輔導班更是撲面而來,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在孩子身上投資,有多少父母可能會為了買菜的幾塊錢算來算去,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收費的時候,卻慷慨地眼都不眨
  • 別不拿清華大學教授不當普通人
    那麼,清華大學教授劉瑜博士為啥就掀起諾大風浪了呢?原來她一次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標題太學術了,某自媒體小編機智勇敢地改成了「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一發不可收拾地收割眼球,觸動家長們的內心,而大火。在各自媒體鼓譟下,這個標題成了超級熱點。至於劉瑜博士到底講了什麼,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細聽。立即就「題目」站隊開始了混戰。
  • 我們的孩子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有錯嗎?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的這句話火了,這場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也在各大網絡平臺刷屏。
  • 如何避免像劉瑜女兒一樣成為普通人,誰信劉瑜誰倒黴,倒黴兩代人
    二簡單地說,我主張孩子散養、放養,把學校的功課弄好就行,別整那麼多花裡胡哨的課外班。因為我就是靠應試教育,一路從縣城到省城再到京城,從國外到回國到再出國。興趣特長出不了成績,都是白忙活;學習好考分高,才可以複製成功。
  • 清華教授演講戳中無數家長的痛 有種普通人出生在羅馬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最近在講座中說:「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 清華教授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奮力成為普通人」開始。以此為起點,去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去試錯,去重來。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競賽執念,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便是自由。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某種意義上,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社會進步的代價。
  • 清華教授遭吐槽:你眼中的普通人,是張桂梅奮鬥幾十年才有的結果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張桂梅校長:「我不希望你當全職太太。」兩個教書育人的老師,兩種不同的育人理念,驚醒了無數父母。你的孩子面臨的是「嚴學」還是「樂學」?孩子的快樂重要,還是未來安逸的生活更重要?一、清華副教授一段演講,被群嘲:不要站在高樓,指點大山。
  • 張桂梅PK清華副教授:不要站在高樓上,傲慢地指著大山
    管得少了,是敷衍,是潦草,是無為,是放任自流,是不負責任,是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輸在一條條起跑線上,難免在比較中重返焦慮。「看新聞說,又有學生自殺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健康和心理,馬上就檢討自己是不是管得多了。又看新聞說,大學生遍地都是,不讀大學工作都找不到,馬上就想到自家熊孩子的成績,又覺得必須狠狠管。」
  • 清華大學教授女兒都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其他芸芸眾生呢?
    在演講裡邊,劉瑜說了一句話,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眾人愕然,清華教授的女兒都這樣了,那其他芸芸眾生呢。這到底是高級知識分子熬製的心靈雞湯,還是傳統宿命論的回歸,一時眾說紛紜。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普通人?
    劉瑜說,我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儲殷說:東方國家的考試是為了決定你畢業以後掙1萬塊錢?5000塊錢?3000塊錢?還是到勞動力市場去打零工!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那麼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