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最近在講座中說:「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她演講的原題目是《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這個瀰漫著嚴謹生硬學術氣息的標題,在被自媒體改為《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後,迅速大火。
在她看來:為人父母,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跟隨自己內心的熱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過上自己想要過上的那種人生。就像她自己說的: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如果開奶茶店的競爭激烈,那還是開煎餅店算了。
劉教授的演講從理論的角度看無懈可擊,也合情合理,符合社會現狀。確實現在父母幾乎都處於焦慮狀態,孩子的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弱,很多年輕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做什麼。但她所理解的普通人是否和大眾理解的普通人有偏差?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42分鐘的演講卻戳中了無數家長的痛點。為人父母,誰不想給孩子鬆綁,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個無憂無慮、歡天喜地的少年,但是,如果他連大學的門兒都摸不著,將來一日三餐沒有著落,一年四季顛沛流離,又拿什麼支撐自己的熱愛和夢想?這是父母心中的普通人嗎?
這個社會是有階層之分的,劉教授無疑屬於精英階層那部分,在經濟富足,有人脈,有資源的條件下,她覺得女兒做個普通人很好,但對於草根階層沒有金錢,沒有背景,沒有人脈,沒有資源,必須死磕,必須硬扛,必須壓抑自我,必須放棄快樂,必須用不留退路的決絕和果斷,向著那個叫高考和大學的龍門,用勁兒一跳,奮力一躍。只有苦苦奮鬥,考上大學,才能穿越風雨和疼痛,成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艱難的普通人。
為什麼家長們那麼焦慮?就是因為處在草根階層的人們,為了在相對還算公平的高考中能找到一個改變命運的縫隙,普通人家的孩子,你必須先用實力讓別人看見你,你的個性和熱愛,才有施展的空間和餘地。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公平的,學習也從來都不是輕鬆的,想要成為劉教授口中的普通人必須要隨大流吃苦頭,過五關斬六將,擠過獨木橋,歷經角逐和考驗,才能到達羅馬,畢竟有些普通人出生在羅馬。所以不在羅馬的父母會繼續焦慮,不在羅馬的孩子還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