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的這句話火了,這場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也在各大網絡平臺刷屏。
劉教授針對當前普遍的教育焦慮,反思自己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引領、教育孩子,其中很多金句紛紛被網友拎出來品咂——
「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 』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而這種惡性競爭的後果是對女性的傷害,對家庭關係的傷害,對教育公平的傷害。 」
「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鬆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鬆也未必是什麼罪過。」
劉瑜將自己的教育觀歸納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把沿著孩子身上的獨特性、幫孩子找到喜歡的事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
事實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類似名人大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刷屏,引來一波點讚轉發。
當然,這一次網上也有些不同聲音,比如就有自媒體針對演講內容回懟——
「清華女教授對不起,我們普通人配不上你的大道理,即使真的是軍備競賽,咱們普通人難道有得選?」
「比起失敗,我們更怕的是連參加比賽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普通,卻也會竭盡全力帶著孩子挑戰各種不普通的可能性」……
網友對演講內容熱烈討論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一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焦慮表象下的內心困惑。
在經歷被雞娃大軍裹挾、被「資源比拼論洗腦」過後,多數家長還是或多或少心有不甘——「別人報的班我也要報,別人學了我也得學」真就是百分百正確的路徑?
一邊是不忍看孩子小小年紀就被各種打雞血而睡不夠、玩不好,一邊卻又缺乏拒絕流水線式教育的勇氣和定力。
當教育的「劇場效應」越來越明顯,當越來越多前排觀眾站起來觀影,後排觀眾只能也全程站著才能獲得基本的觀影體驗,對此,很多家長心知肚明,卻無能為力。
欣慰的是,時不時能有人站出來為大家講道理,釐清理想的教育該有的模樣,抑或幫家長們找到心理慰藉,在雞娃大戰間隙做些情緒疏導。
但回到現實,家長們在網上握爪點讚、抱團取暖之後,轉身又在給孩子報班搶位中開始了新一輪的激戰廝殺。
教育理念和環境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當下所謂的「教育軍備競賽」,某種意義上說是教培機構、學校和家長多方共築的一座圍城。
學校教育的放手為教培機構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拳腳的空間,而家長的焦慮、攀比心理則充當了這場競賽的催化劑。
關於家長的攀比心理,網友這樣一段描述很是貼切——比誰更早翻身,比誰更早出牙,比誰高一點重一點,比誰先學會踩單車,比誰畫的圓最圓。
等孩子長大點兒就比幼兒園、比小學、比中學、比大學,比完學歷就比工作、比對象、比收入,臨終了還要在養老院裡比孩子一個月來看自己幾次。
此番描述或許有些誇張,但如龔先生一樣的家長們都能或多或少從中窺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龔先生也時常搖擺不定,卻在某次教培機構「超越同齡人」的話術中如夢初醒:
有朝一日孩子真的強大到「甩同齡人幾條街」,他(她)會真心快樂嗎?比起為父母爭取滿滿的成就感,孩子內心的豐盈富足才更重要,不是嗎?
這樣的道理,有些人壓根沒想過,有些人心裡明白卻難以做到。一句「勢不可擋成為一個普通人」的走紅,能否撬動時下教育焦慮這塊巨石,或許還得打個問號。
畢竟,教育觀念的升級換代,需要更多人日拱一卒的不懈努力,需要為人父母者自我觀念和心態的不斷修行,需要全社會對普通人的尊重與認可,對個人的成長成才抱持一顆平常心。
在這裡,童媽想說三點。
作為父母,不該只是孩子的眼睛和耳朵
我們應該在早期是孩子的腦子,做教育規劃的腦子。教育是揚長的,孩子的長是什麼,教育還必須得補短,但是補短補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
你可以不去競賽,因為你也許可以選擇不同的賽道。如果你去競賽了,卻沒有做到知己知彼,意義又何在呢?即便孩子可以自然,家長都要緊張起來。的確累!
「你的自然」和「別人的自然」是兩回事
教育這條跑道上競爭激烈,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已經達到1000多萬,能進985的5%都不到,都是吃多了想去找踩嗎?不是!因為高考很壞,沒有高考更壞。
別人逃避競爭,還可以去開個奶茶店,你逃避競爭,可能給奶茶店打工都難。
所以完全「順其自然」可能會搞得自己很不自然。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同樣的路
不能完全的順其自然,但是也不能瘋狂地拔苗助長。所以別總盯著孩子幹了什麼,孩子和媽都不一樣!人家孩子受得了,咱們自己都未必受得了。
最後,童媽想跟所有父母說,大家都很努力,所以我們孩子努力的意義最起碼是可以爭取到和高手過招的機會。
至於是否可以成為高手,莫強求。
童媽育兒指南綜合整理,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