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有錯嗎?

2020-12-13 騰訊網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的這句話火了,這場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也在各大網絡平臺刷屏。

劉教授針對當前普遍的教育焦慮,反思自己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引領、教育孩子,其中很多金句紛紛被網友拎出來品咂——

「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 』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而這種惡性競爭的後果是對女性的傷害,對家庭關係的傷害,對教育公平的傷害。 」

「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鬆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鬆也未必是什麼罪過。」

劉瑜將自己的教育觀歸納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把沿著孩子身上的獨特性、幫孩子找到喜歡的事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

事實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類似名人大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刷屏,引來一波點讚轉發。

當然,這一次網上也有些不同聲音,比如就有自媒體針對演講內容回懟——

「清華女教授對不起,我們普通人配不上你的大道理,即使真的是軍備競賽,咱們普通人難道有得選?」

「比起失敗,我們更怕的是連參加比賽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普通,卻也會竭盡全力帶著孩子挑戰各種不普通的可能性」……

網友對演講內容熱烈討論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一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焦慮表象下的內心困惑。

在經歷被雞娃大軍裹挾、被「資源比拼論洗腦」過後,多數家長還是或多或少心有不甘——「別人報的班我也要報,別人學了我也得學」真就是百分百正確的路徑?

一邊是不忍看孩子小小年紀就被各種打雞血而睡不夠、玩不好,一邊卻又缺乏拒絕流水線式教育的勇氣和定力。

當教育的「劇場效應」越來越明顯,當越來越多前排觀眾站起來觀影,後排觀眾只能也全程站著才能獲得基本的觀影體驗,對此,很多家長心知肚明,卻無能為力。

欣慰的是,時不時能有人站出來為大家講道理,釐清理想的教育該有的模樣,抑或幫家長們找到心理慰藉,在雞娃大戰間隙做些情緒疏導。

但回到現實,家長們在網上握爪點讚、抱團取暖之後,轉身又在給孩子報班搶位中開始了新一輪的激戰廝殺。

教育理念和環境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當下所謂的「教育軍備競賽」,某種意義上說是教培機構、學校和家長多方共築的一座圍城。

學校教育的放手為教培機構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拳腳的空間,而家長的焦慮、攀比心理則充當了這場競賽的催化劑。

關於家長的攀比心理,網友這樣一段描述很是貼切——比誰更早翻身,比誰更早出牙,比誰高一點重一點,比誰先學會踩單車,比誰畫的圓最圓。

等孩子長大點兒就比幼兒園、比小學、比中學、比大學,比完學歷就比工作、比對象、比收入,臨終了還要在養老院裡比孩子一個月來看自己幾次。

此番描述或許有些誇張,但如龔先生一樣的家長們都能或多或少從中窺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龔先生也時常搖擺不定,卻在某次教培機構「超越同齡人」的話術中如夢初醒:

有朝一日孩子真的強大到「甩同齡人幾條街」,他(她)會真心快樂嗎?比起為父母爭取滿滿的成就感,孩子內心的豐盈富足才更重要,不是嗎?

這樣的道理,有些人壓根沒想過,有些人心裡明白卻難以做到。一句「勢不可擋成為一個普通人」的走紅,能否撬動時下教育焦慮這塊巨石,或許還得打個問號。

畢竟,教育觀念的升級換代,需要更多人日拱一卒的不懈努力,需要為人父母者自我觀念和心態的不斷修行,需要全社會對普通人的尊重與認可,對個人的成長成才抱持一顆平常心。

在這裡,童媽想說三點。

作為父母,不該只是孩子的眼睛和耳朵

我們應該在早期是孩子的腦子,做教育規劃的腦子。教育是揚長的,孩子的長是什麼,教育還必須得補短,但是補短補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

你可以不去競賽,因為你也許可以選擇不同的賽道。如果你去競賽了,卻沒有做到知己知彼,意義又何在呢?即便孩子可以自然,家長都要緊張起來。的確累!

「你的自然」和「別人的自然」是兩回事

教育這條跑道上競爭激烈,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已經達到1000多萬,能進985的5%都不到,都是吃多了想去找踩嗎?不是!因為高考很壞,沒有高考更壞。

別人逃避競爭,還可以去開個奶茶店,你逃避競爭,可能給奶茶店打工都難。

所以完全「順其自然」可能會搞得自己很不自然。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同樣的路

不能完全的順其自然,但是也不能瘋狂地拔苗助長。所以別總盯著孩子幹了什麼,孩子和媽都不一樣!人家孩子受得了,咱們自己都未必受得了。

最後,童媽想跟所有父母說,大家都很努力,所以我們孩子努力的意義最起碼是可以爭取到和高手過招的機會。

至於是否可以成為高手,莫強求。

童媽育兒指南綜合整理,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普通人?
    劉瑜說,我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儲殷說:東方國家的考試是為了決定你畢業以後掙1萬塊錢?5000塊錢?3000塊錢?還是到勞動力市場去打零工!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那麼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
  • 清華大學教授女兒都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其他芸芸眾生呢?
    這不,近日清華大學劉瑜副教授的一篇演講內容引發了熱烈的討論,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裡邊,劉瑜說了一句話,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眾人愕然,清華教授的女兒都這樣了,那其他芸芸眾生呢。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
    劉瑜說,我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儲殷說:東方國家的考試是為了決定你畢業以後掙1萬塊錢?5000塊錢?3000塊錢?還是到勞動力市場去打零工!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那麼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
  •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堅定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開始。以此為起點,去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去試錯,去重來。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競賽執念,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便是自由。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
  • 清華大學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在一路的競爭比拼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們雖然外在條件優秀,卻漸漸成為一個「空心人」。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甚至很多孩子由此陷入長期抑鬱的狀態,甚至被診斷為抑鬱症,更為嚴重的還伴有自殘自殺行為。  對此,劉瑜說,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一篇師大教授文章流傳網絡,在不確定的年代,對教育的普遍焦慮,成了這屆父母都非常確定的事情.
  • 自己的孩子將成為普通人,你甘心嗎?
    原創 芳芳 STEAM在線 收錄於話題#教育觀念2個清華副教授劉渝的一次演講火了,她說她的孩子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這讓很多人不滿,你眼中的普通人,也是別人眼裡的精英了,可是大家都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她的孩子為什麼沒有成為像父母一樣的精英,而是必然要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呢
  • 清華教授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是精英階層讓你認命嗎
    最近有一句話刷屏了,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她的一個朋友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然後劉教授說: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奮力成為普通人」開始。以此為起點,去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去試錯,去重來。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競賽執念,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便是自由。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某種意義上,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社會進步的代價。
  • 儲殷:清華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
    剛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一篇文章正在刷屏,清華大學劉瑜教授,說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演講大概也就是讓大家要看開,要看淡,不要搞那麼殘酷。劉瑜教授的老公是著名的哲學家周濂。咱說句實在話,作為劉瑜和周濂的孩子,他就註定已經不是普通人了。 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你問問清華的附屬幼兒園、附小、附中,那是普通人能上的嗎?
  • 清華教授言論引家長眾怒,你接受孩子是普通人,那我們普通家長呢
    前兩天朋友圈被一篇演講刷屏,演講者是清華大學的劉瑜教授,內容還是那些老生常談的問題:要給孩子減負,孩子學習壓力太大,家長和學校要讓孩子喘口氣。這位清華教授表示,自己很懶,是那種不戰而降的媽媽,而自己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教育的悲壯:讓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Saying:一個焦慮的時代,我們都是盲從的父母,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一無所知。 文/如海「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刷屏。演講者是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這不再是封建守舊的落後思想,而是現實無情碾壓之下,脫離底層,避免階層滑落的唯一出路。在孩子長大之前,誰也不敢確定地說:我的孩子可以不用讀太多書,他會是一個商業天才,他會是一個銷售精英。那麼,通過高考考入重點大學,才是孩子最光明前途的渠道,沒有之一。在北京的劉瑜,的確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希望女兒成為普通人;網友:我們普通人,聽聽就好了
    在演講中,她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個家長群裡說:希望女兒將來就安安心心地開個奶茶店。咋一聽,夠普通吧。但要是細細了解過劉瑜的背景,你會大吃一驚。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當今大環境下的內卷、孩子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國內社會看待成功的單一標準上,她的觀點給了我們更多的反思。但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自己有其他方式可以成就孩子嗎?
  • 「我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清華教授言論背後的3個硬核理論
    最近清華教授劉瑜的演講中,一些觀點如「特別不贊成現在的全面雞娃,是一種惡性競爭,表示自己上清華附小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引起了很多熱議。我們且不去著急評論這些觀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因為對錯本身就是相對的。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因為一句「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網友戲稱為凡爾賽文學界的「高級凡」。沒錯了,今天小編寫這篇,也是想diss一下,這些高知精英,自己站在社會的頂端,享受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社會資源(你們直接能進的清華附小、附中,別人可是要傾盡多年積蓄買學區房才有資格把孩子送進去),你卻還要來呼籲大家「佛系」養娃?????看看網友們是怎麼說的↓↓↓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比如她提到現在孩子人人都學鋼琴的現象,她說,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這不是自取滅亡嗎?還不如讓孩子學習古希臘羅馬史。她也是一名母親,她在演講中提到現在孩子普遍的焦慮、抑鬱症、空心病等,還有育兒重擔由女性承擔的後果。
  • 新時代的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成為普通人,我們也必須拼盡全力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學生頻頻自殺真的只是一時衝動嗎? 不是的,這幾天我看了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的《為何你總是會受傷》,在書中他詳細講解了一個大學生「弒父」的案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路歷程。,並最終愛上自己的力量,也愛上這個探索的過程,這樣一來,他在學習中會產生天然的快感,這種天然快感成為最原始的動力,驅使他自然地投入。
  • 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作為普通父母,你信嗎
    談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但不管大家咋想,絕大多數的父母肯定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或者是望女成鳳的心。為了孩子的未來,很多父母從孩子還在娘胎的時候都開始計劃孩子的未來。
  • 把孩子養成「普通人」沒活路,養成「努力的普通人」才有出路
    這位教授的演講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題目很「端莊」,但到了網上,標題被改成了《清華教授某某: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清華教授」與「普通孩子」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勢不可擋」帶來的震撼的畫面感,讓文章瞬間成為爆款。
  •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然後呢?
    Momself大表姐:最近有篇講教育的文章《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朋友圈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