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課長 快微課

我們的上一篇推文引發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人民大學儲殷教授的很不贊同清華大學劉瑜的育兒觀點:

儲殷認為,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能聽信專家的雞湯,搞什麼快樂教育,鼓勵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因為教育才能讓普通孩子跨越階層。

兩位教授隔空發表截然相反的觀點,讓人不由得感嘆現代社會的最大悖論:

「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對於儲殷教授的演講,一些網友覺得句句戳中心窩:

也有人覺得,這樣的演講沒有什麼意義,提不出任何解決方案,徒增家長焦慮。

很湊巧,看完儲殷和劉瑜的演講,我在騰訊視頻裡看到一部日本紀錄片:

將這部紀錄片與兩位教授的演講對比起來看,很有意思。

劉瑜說,我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儲殷說:東方國家的考試是為了決定你畢業以後掙1萬塊錢?5000塊錢?3000塊錢?還是到勞動力市場去打零工!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

那麼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日本這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通過跟蹤13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說出了答案。

日本版《人生七年》,是翻拍自英國BBC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史詩級紀錄片:《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通過半個多世紀的真實跟拍,記錄下了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去年,這部紀錄片播出了最新一集《63up》。

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與英國版不同的是,日本這部片子主要記錄的是日本中產家庭。

所以,今天我們和大家聊這部片子,因為同樣作為人口密集的東亞地區,以及無比重視教育的中產階級,日本版的這些家庭的生活軌跡更貼近我們國家的百姓生活。

選擇13個家庭,每隔七年,節目組會採訪一次,2020年,這13個孩子已經36歲了

紀錄片裡,接近中國中產家庭孩子生活軌跡的,有一個叫貴子的女孩。

她是90後,正如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貴子的爸爸媽媽每天都在給孩子打雞血。用中國的語言來說,就是雞娃。

在教育上,日本家庭的雞血程度,一點都不比中國家長遜色:

7歲的貴子每天都要輾轉於各種輔導班之間。周一鋼琴,周二遊泳,周三書法、周四劍道,父母每周會2次坐火車送她去上名師補習班。

和很多中國孩子一樣,貴子也會疲憊,在去補習班的路上,貴子看著窗外的天空,很想擁有自由自在的童年。

她說:「如果世界上有兩個我就好了,一個負責學習,另一個就可以玩。」

不過,懂事的貴子一直很聽話,很勤奮。她按照父母的規劃,很努力地上培訓班、很努力地學習。

遺憾的是,貴子在初中、高中、大學的入學考試中,考得並不如人意。每一次升學,都沒有考進理想的學校。

在大學畢業後,貴子當上了航空公司的空姐。

那是她的人生高光時刻:「我感覺終於讓爸爸媽媽自豪了。」

但貴子在當上空姐之後,才發現服務行業並不好做。工作稍有疏忽,就會被人指著鼻子大罵。貴子每天都感覺壓力很大。

28歲那年,貴子任職的航空公司宣布破產了,貴子剛剛就業,就失業了……

不能不說,從小就奔波在各個培訓班的貴子,起跑線算是比其他孩子要超前了,但是她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另一個孩子——直樹:

直樹就是一個從小放養的孩子,他喜歡打遊戲,不想爸爸媽媽生妹妹,否則會覺得房間擁擠。

而父母對直樹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快樂。

這個男孩無憂無慮地長大,在上大學前,他還認為「大學很輕鬆」。

他的理想是當一名檢察官。雖然小時候沒有努力,但是,他長大以後還是學會了努力地念書。

但日本的法律考試並不是那麼容易,直樹雖然努力了幾年,但是最後還是沒有通過法律考試。

大學畢業後,直樹放棄了當檢察官的夢想,去了一家咖啡店打工。

從小是學霸,長大就不會成為普通人嗎?紀錄片裡的另一個主人公:由美,是從小學習用功的孩子,妥妥學霸一枚,家裡很重視教育,她自己也很要強:

7歲的時候,由美想當鋼琴師,14歲時,學霸由美的夢想是去出版社工作。

21歲大學畢業後,由美給20多家出版社投了簡歷,卻都石沉大海。最終,她沒有去出版社,而是去了一家企業餐廳當營養師。

在校園裡順風順水的學霸由美,步入職場後,卻開始體會到了現實社會的殘忍。

由美說:「學習中的難題,咬咬牙總能克服,而工作中的一些難題,卻是你把牙咬出血來,也找不到突破口的。」

在這部紀錄片中,還跟蹤拍攝了幾個家境貧寒孩子:健太和光平。

健太是農民的孩子,他對未來的期待是:繼承家裡的一塊3.4公頃的稻田。

光平的爸爸是陶器匠人,他們的家族祖祖輩輩都是做這個的。7歲的光平時常被父親耳濡目染——「我想製作陶器」。

多年後,健太和光平分別從高中技校畢業。20年期間,日本的主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健太家裡那塊田的收入早已遠遠不如當年,而健太長達後也不想要那塊田了。

想要繼承祖業的光平也說自己已經厭倦了陶器。

後來,原本要繼承家裡稻田的健太去了一家工廠當臨時工。

光平雖然不喜歡陶器,但是迫於生計,下只能跟著父親繼續學習制陶。

兩個出身寒門的孩子,沒有脫離家族的階層,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當教育越來越不公平,教育還可以解決問題嗎?作家魏城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

「無論在哪個國家,教育都理應是彌合階級鴻溝的橋梁,但如果教育成為高價商品,那它起的作用就會相反,成為富人固化本階級優勢的黃金天梯,窮人只能望梯興嘆。」

每年的全國高考,只有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只有0.79%,能讀211的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面對如此殘酷的競爭,我們的孩子大概率也終將平凡。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放棄努力。儘管知道我們的孩子會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依然會拼盡全力。

正如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們可以去期待最好的結果,但也會接受他們的平凡,如果孩子終將平凡,我們也愛她(他)如初,因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我們的平凡影響了她(他)。

——END——

素材來源:騰訊視頻《人生七年》。

原標題:《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普通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普通人?
    劉瑜說,我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儲殷說:東方國家的考試是為了決定你畢業以後掙1萬塊錢?5000塊錢?3000塊錢?還是到勞動力市場去打零工!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那麼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
  • 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孩子卻依舊終將平凡
    剛剛看了一個視頻「為什麼父母拼盡全力,孩子卻依舊終將平凡」,看完之後忽然覺得自己被戳到了,我一直強調,我努力讓孩子學這些學那些都是為了讓她以後可以過普通人的生活視頻中提到的日本紀錄片<人生七年>中長大後成為咖啡店員工、養老院員工、父母遭遇車禍、單位破產的孩子」這些都不曾在我所認為的體面當中。可是什麼樣的是「體面」的工作,漂亮的寫字樓,整面的玻璃窗?細剖之下,我發現這些並不是,在漂亮的寫字樓裡面工作如螻蟻的多的是,而在時尚的寫字樓擁有一整間辦公室的少之又少,而我所認為的「體面」,潛意識裡就是那整間的辦公室,那似乎成了骨子裡的執念。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真實地記錄下了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與英國版的《人生七年》不同的是,它將視角聚焦在佔比80%的中產家庭裡。跟我們更貼近的日本生活以及那些過於現實的多舛命運。她努力地學習,用盡全力去滿足父母的期待。但人生不是電視劇。在每一次決定人生方向的重要考試中,貴子都沒有如願以償過。
  • 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拼盡了全力,為什麼還是輸了?
    李三萬摘要:1937年12月,日軍兵鋒直逼當時的首都南京城下,中國軍隊隨即展開了南京保衛戰,守城將士也算是浴血苦戰拼盡了全力,但為什麼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1937年12月,日軍兵鋒直逼當時的首都南京城下,中國軍隊隨即展開了南京保衛戰,守城將士也算是浴血苦戰拼盡了全力,總共有十七位少將以上將領(其中一位追晉中將,六位追晉少將),還有數萬官兵犧牲,中國最精銳的教導總隊也都幾乎拼光,不可謂不英勇,但為什麼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很簡單,南京保衛戰原本就沒有贏的可能。
  • 新時代的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成為普通人,我們也必須拼盡全力
    3、 高考不理想,他進入普通大學,為了讓人刮目相看,他不停地給自己設定很多高目標。精神上出現一系列幻視、幻聽、幻想。,並最終愛上自己的力量,也愛上這個探索的過程,這樣一來,他在學習中會產生天然的快感,這種天然快感成為最原始的動力,驅使他自然地投入。
  • 有一種無奈,叫做父母已經拼盡了全力,孩子卻覺得依然不夠
    當父母漸老,不再能作為孩子的大樹為之遮風擋雨;孩子在社會摸爬滾打,拼盡全力卻孤立無援,我們該作何思考?▌你敢對著陌生人討論自己父母的職業嗎?前提是,父母的職業很普通的情況下。見過太多孩子嫌棄父母「沒本事」:有的人假裝不認識在路邊賣菜的父母;有的人謊稱父母在外工作無法來參加家長會;有的人嘲笑父母玩不懂手機,落後老土...誰不希望父母體面?可是有很多父母,即使拼盡全力地生活,仍然掙扎在所謂的「底層」。只是,有一種無奈,叫做「父母已經拼盡了全力,孩子卻覺得依然不夠」。
  • 孩子別認命、別放棄,學習需要不服輸、拼盡全力、死磕到底的精神
    對待學習,有的孩子認命了,有的家長認命了。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有的孩子說,我根本就不是學數學的料。有的孩子說,我根本就不是學英語的料。幸運的是,我的家人從未放棄過我,不斷地從廣播、電視、書籍上搜集好的學習方法講給我聽,引導我學會學習。
  • 拼盡全力,又一次的成為房奴,只為了給孩子買一個學區房
    孩子今年三年級了,新的片區劃分出來以後,我發現我目前的住房片區,劃出的孩子對應的初中是一所我一直認為不怎麼樣的初中,加上我們小區的民辦初中,我又不敢恭維,如果我是小升初的家長,我要怎麼抉擇,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幾天。
  • 我為什麼要這麼拼,因為我無選擇無依靠,我只能拼盡全力
    那些一起進入公司的人,過幾年肯定會要分出三六九等,有些人天天忙碌著,卻沒有得到重視,有些人天天看似無所事事,卻節節高升,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家庭、背景外,一個人拼盡全力去努力,用盡力氣去奮鬥,才是他最大的資本。 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
  • 你所謂的無能為力,往往是因為沒有拼盡全力
    你所謂的無能為力,往往是因為沒有拼盡全力 《聖經》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 母親節最扎心短片:我們拼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正如視頻中的媽媽一樣,在我們的身邊總有這麼一些平凡的人,他們拼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人生,卻給了我們不平凡的愛。一番寒暄之後,我才知道,她依然喜歡漫畫,但是已經不再偏執地將其當做自己的畢生追求。她沒有過多地提及漫畫家的這條路她走得到底有多難,言語間說得最多的卻是她遇上了一個好丈夫,然後有了一雙可愛的兒女。
  • 你的人生總有一次拼盡全力吧,不然多遺憾啊
    浙江-天台猶記得當年高考時,一條條寫滿鼓勵和祝福語的橫幅掛滿了教室的後牆,成為當代社會裡一幅「別樣的藝術」;黑板上的一個角落留給「高考倒計時」,伴隨著上面的數字越來越小,課室的氛圍總會越來越緊張和壓抑;沉悶的夏天、鬢角上掛著的輕微汗珠
  • 人,努力的意義|拼盡全力是普通人突破圈層最好的方式
    作為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除了拼盡全力,沒有其他選擇。一、人,為什麼要努力工作?人的精力是有限了,年輕的時候要拼盡全力跑得快一點。如果家裡有能力,就先努力讀書,先考取一定的學歷,一線城市,沒有本科學歷是很難進去大公司。
  • 初二升初三,作為家長,是拼盡全力讓孩子擠進高中的關鍵時刻了
    九月,又一批初二的學生榮升初三,開始了他們為中考而奮力拼搏的一年,確切地說是十個月。這一年決定了他們以後是上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中職技校,這一年將是他們人生分岔的開始。這些十四五歲的孩子很大一部分並不知道初三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成績並不太好的學生,他們不懂得父母焦慮背後的原因,他們也不知道再過不到十個月,他們將面臨的人生第一次的大考——中考其實是一次無比殘酷的人才分流。中考成績決定了他們是讀高中還是中職技校。
  • 最好的活法,是拼盡全力後的坦然一笑,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最好的活法,是拼盡全力後的坦然一笑,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文|磊磊 人,生命的動力、活力從何而來,靜聽窗外風兒飛舞,獨享夜色迷離,心有千千結,擁抱繁華世界。
  • 你曾為一件事拼盡全力嗎?快手上拼搏的少年看哭數萬人
    4歲小武僧釋延波經常一邊練功,一邊哭。【快手號:h2001416 】也有人說,儘管上天給我不「完美」命運,甚至有些殘缺的身體,但我要熱烈地努力,用盡全力活出更精彩的自己。用奔跑,跳躍,舞蹈,工作,舞蹈,填滿那個曾經自卑、空虛的心靈,讓自己成為驕傲。
  • 《奇蹟男孩》:他們拼盡全力,不過想要成為普通人
    我這才明白,像主人公奧吉這樣的特殊人群,他們小心翼翼、拼盡全力,不過是像要做一個普通人——沒有歧視,沒有赤裸裸地注視,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交友。這個對普通人來說連願望都算不上事,卻是他們的全部。01多年前,我被拉進小學微信群。
  • 考研一定要拼盡全力去學習嗎?
    2019考研進入衝刺階段的同時,一些2020考研的小夥伴也開始了複習,但是很多同學會有顧慮,比如這位同學,擔心自己現在每天全力學習,後期會崩,自己的數學基礎很差,總覺得這是一場很苦的戰役,身邊考研的學長學姐,一年來學的真的非常認真,最後卻沒過線,很怕自己拼盡全力學習卻沒有考上。針對這個情況大家又是怎麼說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 日式生活美學:不必拼盡全力生活,盡八分的力氣剛好
    日式生活美學:不必拼盡全力生活,盡八分的力氣剛好!近些年,隨著日本社會步入第四消費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跟著發生了改變,由以前拼盡全力的生活,到如今的盡八分力氣剛好,更加注重生活的松與馳。對此現象,日本著名作家和醫生賀志貢提出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不必對每件事都付出全力,而是盡八成的氣力就好。剩下的兩成就當作迴旋的餘地,和身體養精蓄銳的本錢吧!
  • 為什麼我拼盡全力也進不了前十名?12歲小女孩靈魂拷問,令人深思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對學習有上進心,希望孩子把年紀前十當作考試目標。但是,有時候家長們的期望太高也會壓垮孩子。前不久,一位12歲杭州小女生發出了靈魂拷問,在網絡媒體上迅速走紅,"為什麼我就算拼盡全力,也考不到年紀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