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一鍵關注小瑜碎念
☾
在生命的細碎裡找到詩意的光
這裡天空遼闊,雲淡風輕,山水江湖,無不可棲
-start-
這兩天,關於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做的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引發各方激烈爭論。我找到演講的全文,並做了一些的摘錄。
劉瑜教授以一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當今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教育與成功」焦慮。
我在家長群裡說,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結果其他的媽媽紛紛表示,他們的孩子也要開奶茶店。
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接受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這一點之後,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鬆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鬆也未必是什麼罪過。如果一個人選擇「自在」放棄「成功」,這也未必是壞事。
我的教育觀是什麼?其實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
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劉瑜教授說得雖是玩笑話,可在我看來,真能開個追求品質獨具風格的奶茶店,自給自足,悠閒自在,享受人生,聽起來也十分美好。
可有獨無偶。
在劉瑜教授發表這番演講之後,上海某家奶茶店的女店主秦某,因付不起房租,為維持奶茶店的生計,開設色情直播間謀取不法錢財,被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檢察院起訴傳播汙穢物品牟利罪。
劉教授可能低估了普通人生活的艱難。閨蜜說,劉瑜的演講是新凡爾賽,她所說的「勢不可擋成為普通人」的女兒,可能是大多數人傾其一生都無法企及的夢想。
劉瑜,清華大學副教授,學者、作家、詩人,在美國哈佛大學讀了博士後,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過講師,出版有《民主的細節》《觀念的水位》等作品。而他的丈夫周濂是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先後擔任牛津大學、哈佛燕京訪問學者。夫婦倆在知識界是名人,他們的女兒就讀的是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有著父母同為精英階層的同學們。
成為「普通人」是不是新凡爾賽?
有個生活在歐洲的女朋友評價這事,是這麼說的。中國父母最不能接受自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的人。中國人說,教育孩子,就是希望他能成功,能出人頭地,能比別人更強。這是有強大歷史背景的,因為中國歷史上人口密度就大,競爭特別激烈。當你要生活好,你就必須去跟別人搶資源。而歐洲人的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學會成功。它希望每個孩子就成長為一個普通的人,這裡沒有成為人上人的價值觀,就是每個人找到自己合適的生活方式就好。國人愛攀比,活得太累。
哈,她的話,說出了部分現實,可難道不是另一種凡爾賽麼?為什麼她能在多年前移民歐洲,為什麼她有底氣說成為普通人,那是因為所在的國家有著完整的福利保障體系。如果我們都是開著奶茶店交不起房租的某某,我們會不會後悔當初沒好好聽媽媽的話,少看點小說多用點功,考個好大學,好讓自己多一點選擇,別那麼普通?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多年,中國GDP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也許正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想成為普通人的上進心和勤奮,讓我們同世界一道見證了中國的奇蹟。而反觀今天的歐洲,普通人要輕鬆的生活,度假比工作的時間多。貧富日劇的懸殊,導致的各種問題都是矛盾的顯化,最明顯的是脫實入虛的社會退步。國家以赤字度日,很難抵抗任何風浪。本次疫情,可見一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物競天擇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漢語解釋是生物互相競爭,能適應生活者被選擇存留下來。生物必須主動去適應自然環境和生存競爭的需要,才能生存下來。在生物進化論中的意思是每種生物在繁殖下一代時,都會出現基因的變異。若這種變異是有利於這種生物更好的生活,那麼這種有利變異就會通過環境的篩選,以「適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來。
國家和人民都一樣,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所以,有底氣說這套「普通人」理論的人,至少已經是社會相對成功的人士,至少是豐衣足食,才可以選擇普通和不普通。
孔子後的中國普世教育
中國人從小讀《論語》,其實這本書奠定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教育觀。這本書用兩條主線貫穿,第一條線是強調內外兼修的個人發展之路,第二條線是強調以德治國的國家治理之路。
在孔子的心目中,每個人從小就該立下一個「不普通」的普世志向。個人通過修身養性使得心境修為在一般人之上,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或宗族,接著才有能力治理好一個諸侯國,最後才可以安撫天下黎民,使大家都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孔子政治倫理成功學的最好演繹。
千百年來,中國成功學教育長盛不衰,中國機場賣得最好的書是成功學排行榜Top10。李誕有個段子,馬雲說,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可我們往哪黏貼呀?!我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朋友,你覺得教育孩子成為普通人的觀點對麼?他說,生而為人,就一次,得活得沒有遺憾。人生境界就是貢獻和成就。我說,你是孔子普世教育的深度中毒人群。可這樣的中國普世志向,又有多少普通人能企及?
不過他對孩子的教育,我卻是深以為然。成績不是第一位,孩子的培養是把握根本。外交處世能力,積極進取心,抗挫折抗打擊力、心胸格局的包容力,中正而行的執行力,平衡矛盾的掌控力。所以,我常跟他開玩笑,你的孩子好「可憐」,沒有周末沒有假期,生來就註定要將父輩的產業發揚光大。
想起有本書,寫我們東亞教育。物理諾獎得主中村修二說東亞教育的特異性,經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讚賞和局內人的詬病。相對於中日,韓國是最為極端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想要在韓國有份體面的工作,SKY大學畢業是標準配置。SKY是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學( Yonsei University)的總稱,韓國70%的大公司總裁和幾乎全部高級公務員,都是出自這三所學校。
東亞長期以來陷入資源稀缺的困境,導致農業上的內卷嚴重,也就是儘量在固定的土地上精耕細作以求提升一點點產量,這倒跟幾個國家的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從60分提升到90分並不難,但要從90分提升到98分則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進行反覆應試。邊際效應越發低下導致的現象就是,學生苦、家長累,效果不明顯,產出極低。
劉瑜教授的「普通人」觀念對於孩子而言,很大部分感受是對的,但沒有考慮到很多底層群眾的現狀。現在即便你的孩子想回到縣級小城做個月薪三五千的公務員,也必須削尖了腦袋考個本一院校。畢竟靠開個奶茶店來養活一家的普通人,真的太苦了。
未來的知識型社會不再象過去,時代可以讓膽子大的人靠運氣就富起來,過上好日子。現如今,就業崗位和精英供給嚴重失衡,研究生到企業裡做行政後勤,本科生做外賣小哥,屢不見鮮。供給太多,需求太少,門檻就高了,這是自然規律。
該不該讓孩子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
作為家長,我的私心是不想讓Harry活得太辛苦。作為精英是很累的,沒有自由,沒有喜好,多數只能在奉獻中獲得幸福感。所以,我真心希望他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前段時間,有個姐姐跟我推薦一款保誠的終身壽險,在我身故後保障給孩子的一筆複利的財富。我沒什麼大產業可以留給孩子,我想,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只會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我認為優質的教育、終身商業醫療保險和基本的生活工具,其他的與他無關。至於未來他想活成什麼樣,普通人或是精英,就看他自己的選擇。但前提是,他要具備選擇的自由和底氣。
自由不僅僅是一個空間,它是一種習得的能力。人生的目的的確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樣,即便過得再普通,也是自在的人生。
作家、法律博士Michelle說,孩子,普通人的人生也不是貪圖安逸的後備選項,而是一場勇氣對決的刻苦戰鬥,你們要時刻做好準備。
面對莫測的未來,我們普通人的孩子更需要擁有抗打擊的能力,學會識別和應對逆境,培養個人復原力和韌性。學校與其教孩子如何成功,不如教他如何應對逆境、如何重塑,從而超越自我、掌控生活。
統計學告訴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成為平凡的普通人。永遠有人會被時代淘汰,永遠有人只能做時代裡的小沙粒。
不過小沙粒有小沙粒的小確幸,很多活得普通卻有滋味和希望的朋友們,一樣也值得讓人羨慕。
如果,我們真的只能成為普通人,那麼就做好心理準備,勇敢,堅韌,保持生命的力量。遇到再大的風浪,也不要輕易打消再次啟航出發的勇氣。
往期閱讀,可點擊下方藍色字體:
隨記 | 餘生很長,何事慌張
富養孩子還是富養你自己
隨記 | 愛情的真相
隨記 | 茶裡人生
隨筆 | 我所知道的莆田系
隨記 | 曾經雲水畔,風吹麥浪 ——愛情和婚姻保衛戰
隨記 | 人到中年,三十而已
長按二維碼,前往圖中包含的公眾號
關注小瑜碎念
如喜歡這裡的文字,
請點擊下方「在看「,讓更多朋友讀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