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強則國家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時期,要把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方法要不斷創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以文化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大學生通過了解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起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從而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起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有利於大學生形成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大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大學生在了解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建功立業過程形成的思想理念,會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培養起良好的政治自覺,成為政治信仰堅定、能力突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服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澱著深厚的中華人文精神,中華人文精神恰恰可以滋養大學生的處事方法、美學追求和生活理念。大學生在傳承學習中,在中華人文精神滋養下,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薰陶下學會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崇尚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恪守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大學生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的同時提高了文化素養和思想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是社會關係的基石,他強調要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傳承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用這些道德理念和規範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讓大學生樹立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培養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確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使大學生成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內容,夯實大學生的文化基礎
大學生素質教育要有針對性,因此必須把獨特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內容,夯實文化基礎,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
推動高校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建立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選修課程體系。如西北大學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包括體育藝術與素質拓展、歷史與文化、社會科學等七個大類。如該校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哲學概論」「中國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等多門課程為其子課程的系統選修課;如「大學語文」課程由「詩歌鑑賞」「宋詞鑑賞」「實用寫作」「唐詩美學精讀」等系列子課程構成。
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程融合體系。專業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和人文精神,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充分挖掘專業課對人才文化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自覺地將人文和科學精神貫穿於專業教育中,自覺把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有效途徑。一是要挖掘大學精神中蘊含的中華優秀文化。《大學》是古代經典四書之一,大學之道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大學》的原則、方法以及精神價值取向;比如《學記》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在民族危亡之際,沉潛於文化的繼承和創造,維繫民族文化的血脈,自覺承擔起民族精神象徵的重任,成為抗戰時期「精神堅守與文化抵抗的堡壘」。大學精神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精神。二是校園人文環境建設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活各方面。在宏觀上把革命文化、鄉土文化、特色小鎮文化,在微觀上把學校辦學歷史、校訓精神納入到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深入挖掘學校歷史文化價值,提煉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形成標誌性符號和景觀小品、建築。三是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作用。第二課堂要建立與第一課堂相適應的中華優秀文化課程活動體系,開設有關中華文化的課程;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習俗文化、中華服飾文化、中國旅遊文化、傳統休閒文化、傳統體育項目並引入到大學校園中。通過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宣傳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文化觀。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加強文化自覺
大學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帶有方針性的教育思想,是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的制度安排和邏輯理路必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基因。1985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勞動者的素質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隨後中共中央頒布的《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也提到了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至今將近二十個年頭。在這二三十年當中,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陸續成立了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素質教育學會、高職素質教育工作委員會;成立了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儘管大學素質教育還存在很多亟需解決的問題,但素質教育的實踐經驗表明中國文化的特質解決了很多現實問題、疑難問題。這些文化特質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誌,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些精神要滲透到素質教育中,引導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文化上做到足夠的自信,進而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到自覺。
20世紀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是大學素質教育要挖掘的文化景觀和寶貴財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必然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功效,集中體現在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要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大學生在革命文化中學會汲取和弘揚革命精神,引導大學生感受革命文化、重溫革命歷史、牢記責任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在當代實踐形成的新文化。新中國成立後6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革開放30多年裡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蹟,這些都是大學素質教育生動的案例和教材。要引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價值追求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在新的歷史時期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宋敏娟.鄧小平教育戰略思想的豐富內涵與歷史貢獻[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6).
[2]李浩,曹明明等.大學素質教育的三位一體[J].中國大學教學,2014(7).
[3]葛玉蘭,徐銘鑫.試論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三個維度[J].齊魯師範學院學報,2014(3).
[4]公培華,素質教育將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J].發展論壇,2006(7).
【作者: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