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子義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遇到問題時,追本溯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同樣的問題,抱著同樣的目的,不同的人來解決,結果會迥然不同的原因。譬如現實中面對孩子的教育。
人一生的經歷中,從時間的維度,只能是線性的,在面對機遇時,正如在一畦麥田裡尋找最大的那顆麥穗,但只有一次機會,且只能向前走,如果選擇了眼前的一個意味著放棄了前面所有的機會,一旦放棄了這個意味著再沒有機會重新選擇,前面的麥穗又具有不確定性,因不能同時踏進兩條河流,就陷入了困惑,終於在千思萬想後做出了自認為正確的抉擇,但過後馬上發現還是選錯了,捶足頓胸已無濟於事,已有錢也難買後悔藥。
選擇大於努力!但面對機會時往往選擇陷入了糾結:
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究竟該選擇跳槽還是繼續留在原單位?面對某套房子或衣服,買吧不是特別理想,不買吧就有可能錯過機會,究竟買還是不買?張三和李四同時在追自己,張三人長得帥氣,家境較好,但學歷低、為人一般;李四才華橫溢,穩重又有責任心,但長相、單位一般,如果選擇其一又不甘心放棄另一個,該如何選擇……
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同樣的選擇、同樣的平臺,為何數年後命運天壤之別?
現實中,彼此差不多的資源和平臺,甚至做著同樣的事情,為何數年後有人事業有成,有人卻一直在生存中苦苦掙扎。
日常工作中,遙想當年,壯志凌雲,萬丈豪情一杯酒,而今誓言猶在,是工作枯燥了你,還是你枯燥了工作?
一個人的成就,背後是思維方式的差異。
世事洞明皆學問。然人性各異,如何洞悉其言行背後的真實意圖?
無論是商業談判,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總會遇到虛虛實實的言語,究竟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自己的對手或夥伴下一步究竟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和舉動?有無規律可循?該如何進行識別?
有效的思維方式,可以起到抽絲剝繭的作用,讓對方真實的想法無法遁形。
先用一個實際的案例來說明不同思維下的結果:
某企業的一個經理,他負責的外省片區遇到了一個老賴經銷商,這經銷商已轉行做五金批發,之前拖欠的貨款3萬多,多次催要,認帳但就是不歸還,已經快三年了,該欠條馬上就過訴訟時效,那時再打官司法院也不會支持訴訟主張。就去向朋友討教怎麼辦,朋友了解了一下情況後,說,很簡單,就讓那經理每天下午放學時,守候在學校門口等著老賴上小學的讀三年級的兒子,因老賴夫妻商鋪,離家較遠,但他家在學區房,孩子每天下午放學後都自己走回家。在經理看到那個孩子後,板著臉送他個小禮物,不說一句話,然後離開。第四天,老賴打電話給經理,過來拿錢吧......
誰家的孩子,每天被一個外地人盯著,能不擔心?萬一哪一天出個么蛾子,孩子可不僅是3萬的問題,何況欠帳就該還錢。錢自然就順利到手了。
其實,上面的案例,只是思維方式的一點應用。因篇幅較長,後文分三部分分別用具體案例進行闡述:一是如何選擇最優策略,二是如何成功做事,三是如何透過跡象探尋動因及推演未來。此文初稿《洞徹成敗的思維方式》,曾被《企業管理》雜誌2011年2期作為封面特稿刊載,之後被《管理科學》雜誌2011.6轉載。
人的一生中,會經歷無數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無論選擇工作,還是選擇專業,或者選擇創業還是打工,或者選擇是否買房,甚至朋友結婚是否該隨禮,甚至對象的選擇,甚至小到早餐的選擇,「選擇」幾乎伴隨了自己的一生。在實際選擇時,面對眾多的選項,往往覺得是否放棄或者選擇任何其一都有道理,讓自己糾結不已。而在很多重大事項上,一念之差,也許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命運。那如何選擇才是明智和正確的?請看下期的實用思維方式之一——《你的世界怎樣,在你一念之間》。
因為每期只能發一篇,之後的兩篇是:實用思維方式之二——《思維方式的差異,可以解決看似無解的問題》;實用思維方式之三——《細節,讓你洞悉言行背後的真實意圖》。
更多內容請關注本百家號,歡迎大家共同探討。如果讀者感覺還有點收穫,請點讚鼓勵,謝謝!
看慣了東拼西湊,世態炎涼,
我們仍然選擇無私和善良。
堅守價值是善待彼此的最好尊重,
不計回報的真誠豈能用金錢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