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誤解,源於語氣不當
佛家有句話叫:「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
人與人之間,有多少關係,都死於語氣不當。
因此,控制不好語氣的人,很容易與人產生誤會,生活也是一團亂麻。
《禮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嚴重的災荒,餓死無數人。
於是,有個心善的富人,黔敖準備了許多飯食,一一分發給路過的災民。
中午時分,黔敖遠遠看見有個人搖搖晃晃地走著。近前發現,這人餓得皮包骨頭、腳步遲緩,一隻手勉強抬起衣袖蒙著臉,嘴裡還不斷地呻吟著,看起來十分煎熬。
黔敖不做多想,舉著飯食大喊:「喂!你過來,給你東西吃!」
誰知這人竟停下腳步,雙目怒視道:「我就是餓死!也不會接受你這樣侮辱地施捨!」
黔敖發現自己語氣不當,急忙解釋,但這個人堅決不肯接受,最終活活餓死了。
這就是「不食嗟來之食」的出處。
一個不恰當的語氣,輕則讓人心生埋怨,重則讓人心受重創。
都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明明想表達關心,卻因為語氣生硬,反倒聽起來頤指氣使;
明明想求人幫忙,卻因為語氣粗暴,反倒聽起來不可一世;
明明想由衷誇讚,卻因為語氣嚴厲,反倒聽起來咄咄逼人。
人和人之間的誤解,往往不是因為詞窮,而是因為詞不達意。
語氣不同,結果往往大有不同。
佛經有云:「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悅意離貪瞋,柔和調適中。」
說話語氣要柔和。
當學會把「你能行?」換成「你能行!」
把「你怎麼才回來?」換成「你回來啦!」
就是在改變語氣,改善自身周邊的風水。
做人,學會把質問改成感嘆,肯定多過反問,才是在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