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星期天》是一部寓意非常深刻的動畫,因為它就是將一些生活化的狀態呈現在你的面前。這部動畫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很少有人能夠看得出來,這是因為這部動畫的內容實在是太平常了。
放到真實世界中,現實的某個角落裡是否生活著一個小男孩,他的星期天就是無聊而索味的——跟著父母來到爺爺奶奶家,參加一場大人的聚會。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只關注到自己,但這也是最正常的事情。因為人本來就應該關注自己。人是社會性動物,普通人的身高達到一米六以上,人是直立生物,他們用雙腿走路。在高等智慧的人類眼中,那些靠著四隻腳爬行的動物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生物,是死在路邊也不會多看一眼的。
這部動畫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它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狀態。人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所以無論是嘈雜的鐵軌,還是破碎的照片。只要可以生存,那麼人就能捨棄一切感官,就此生存下來。所以生活一成不變的人是沒有靈魂的,因為他們的生活一成不變,意味著他們和生活融合了。
所以只要是發生在生活合理範圍內的東西,那些冷漠的人們都不會因此而產生任何情緒。這多像我們自己啊!
一成不變的生活磨滅了感官情緒
人的一生,如果只談過程的話,可以用很簡單的一句話、甚至僅僅幾個詞語來概括:出生、讀書、工作、結婚和死亡。
人生看似很漫長,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套用了這個模式來生活著。或許當我們面對一個生活的新開始的時候,會對生活感到有些陌生,那些挫折和困難,那些幫助和溫暖,都深深調動了我們的情緒。但只要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當你每天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即便是善良的溫暖都無法讓你變得對生活充滿希望。
如果把《男孩的星期天》當成一個男孩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的話,那麼相信這個故事就好理解很多。這是所有孩子的生活片段,孩子跟著大人生活在一個小鎮,小鎮每天都有火車經過,當火車開來的時候,整個房子都在震動。
按理來說這樣的嘈雜聲與振動對人是非常難接受的,但是小男孩的一家人卻都對此習以為常。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這個地方,所以這種糟糕的境遇已經無法再次影響他們的心境了。只不過這樣真的好嗎?長期生活在那種地方,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影響?
除了人們對糟糕環境的模式以外,還有他們對生命的忽視,爸爸撞死了一隻兔子,但是他只當是開車駛過了一個小小的障礙物,轎車依舊開著,只有小男孩向後看了看那隻被撞死的兔子。還有爺爺家裡面的那個狗熊頭,這些行為無不象徵著人類的殘暴與兇狠,他們對生命的漠視,就像烏鴉一樣,在動物死亡以後跑到動物的屍體面前,有些將其製成美食,有些人將其做成裝飾放在房間內。
而男孩呢?孩子也正在受到環境的同化。一開始他還會把硬幣放在鐵軌上,當鐵軌駛過後,硬幣被壓成彎彎的一片,這意味著孩子有想過抗爭,但是一個小孩如何抗爭整個世界呢?所以男孩最終被母親拉走了。
男孩對環境的漠視目標已經達成,而動畫接下來就是男孩對自然生命開始漠視的過程。男孩開始還會轉頭看向那隻被撞死的兔子,還會與爺爺房間內的那隻熊頭玩耍,還會在狗熊坐在鐵軌上的時候叫狗熊回來。
但是最後,在狗熊被撞死後,男孩的表情未變,他只是等待火車開走,而後將被壓彎的硬幣翻了個身。這個動作很有藝術感。也象徵著孩子也學會了成人那一套,即對生命漠視,甚至在對方死後,還將對方的屍體當作一個可以把玩的工具。
如果有一天,你對身邊事物都習以為常
從環境到生命,這部動畫簡直真實的可怕。說實話,生活在人類社會的我們,可曾真的想過自己的人生意義呢?回顧那漫長的一生,我們又是怎樣生活著?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但是人們離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有多少人記錄過自己的一生?當你第一次學會走路的時候,是什麼心情?而現在的你走路時,又是什麼樣的感受,是冷漠,是習以為常。當你對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感到習以為常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你未來的人生會一成不變。一成不變的生活又會加深人類自身情感的習以為常與漠視。
如果將人類的意識比作大海的話,那麼大部分人一開始的意識就是海洋中的珊瑚,是新生的植物,懵懵懂懂。但是在之後,就慢慢變成了毫無目的漫遊的小魚兒,外表看起來普通,對生活中的一切苦難習以為常,或許只有在大魚張開嘴將其吞進嘴巴的時候,那些小魚兒才會感到驚訝。但是死亡的那一刻是平靜,又那麼的"習以為常"。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習以為常
生活最可怕的就是變成了一潭死水,人來這個世界走一遭,不是要適應環境,而是要追求環境的。對於一些無法忍受的事情,就應該去選擇捨棄,對於一些自己喜愛的事情,就應該積極地去追求。
可是大部分的人都過上了截然相反的生活,對生活習以為常,讓生活失去美好的光澤。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習以為常,人類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並不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習以為常,而是因為他們對良好環境的不斷追求。
所以人類找到了平原,所以人類學會了遷徙,所以人類學會了很多謀生的技能。因為人類一直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自己喜歡的事物。這才是人火的根本所在。
所以不要讓自己的生活變成一潭死水,要學會感受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