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有關於教育的話題就層出不窮,有的人覺得放養比較好,有的人則覺得圈養式教育比較好。究竟哪個更好呢?哪個更適合孩子呢?我想這仍然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家長應懂得把握好這個尺度,不管是放養還是圈養,應努力讓男孩不「野」也不「娘」。
前段時間,幾個朋友在一起舉辦聚會,在吃飯的時候,大家突然討論起了育兒這個話題,有的朋友說他覺得放養比較好,一來自己省心,二來孩子也能有更廣闊的空間去成長,說不定結果會更好。然而有的家長卻持反對意見,這時有一個年長的朋友勸告大家說,放養雖然好,但是也應該注意度,不要把孩子養得太野了。當他說完這句話後,很多朋友都若有所思,大家也紛紛同意了他的觀點。
什麼叫做野呢?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就像野馬一樣毫無規矩,沒有什麼可以約束得了它。它肆意馳騁,不管別人的感受。其實這樣的孩子和大路邊上的野孩子沒什麼區別,雖然有父與母,但是因為父母沒有更好的管教他,所以他才會變得如此肆無忌憚。
1.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規矩
什麼叫做野孩子呢?就是沒有經過正規訓練正規養育的孩子。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之所以孩子會變得這麼嚴,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規矩意識,在他身上看不到一點規則的影子,不知道吃飯的時候,該用筷子不知道,坐公交車的時候該禮讓老人,這些規矩看似無形,但如果父母不去教孩子就很難學會。
2.父母錯誤的理解了放養的含義
當然除此之外,這也和父母的教育觀念有關。有很多父母都認為放養就是所謂的歸還自由,就是一點都不要管。相比於這樣來說,放養更省事,很多父母也樂於如此,但其實放養和父母所理解的放養存在很大的區別,這裡的放養只是在一定範圍內去給予孩子自由,該規範的時候還是要規範。
3.受環境因素影響
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身邊有這樣一群野孩子,如果孩子每天接觸的是這樣的人,經歷的是這樣的文化,那麼他就很快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竟然變成同這些人一樣的人,可能孩子都沒有感覺到這種變化,但是在時間的打磨下,它會一點點的呈現出那種狀態來。父母的教育如果沒有錯的話,就可以考慮一下是不是環境的問題。
俗話說物極必反,在放養的過程中,如果稍不注意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野,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娘。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孩子受到的約束太多了
什麼是圈養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把孩子圈在一個範圍內,允許他幹這個,不允許他幹那個給孩子規定的比較多,孩子身上的枷鎖也比較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身上所受到的約束就會比較多,他沒有辦法盡情釋放自己,會變得越來越拘束,越來越內向,也許
孩子是個男孩,但是在這種拘束下,孩子很有可能會逐漸壓抑自己的天性,變得越來越女性化。
2.同樣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實行圈養式教育的時候,總會把孩子和一些同類型的孩子放在一起。比如說,他認為孩子應該和城區優秀的孩子待在一起,所以他就拒絕讓孩子和那些學渣待在一起,這樣的話就相當於把孩子的朋友給規範化了,這也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受到一些莫名的影響,尤其是環境的影響,當周圍的孩子大多都是女孩的時候,男孩久處其中就會變得越來越娘。
3.和父母的教育觀念有關
其實,真正的圈養並不是說把孩子放在一個牢籠裡,不讓孩子出來,只是說給予孩子一定的範圍圈界,讓孩子在其中自由的活動罷了,其實這和放養只是在一個單獨層面上有區別罷了,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父母也沒有必要如此片面的去理解它,當父母總是把圈養過度偏執化的話,就會壓抑孩子的性格,也會影響孩子的外在表現。
在了解了這些區位差別和雷區以後,我們的問題來了!如何在放養的時候不也也不娘的,如何讓孩子表現出正常的狀態呢?
1.父母應該正確理解教育觀念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不管是放養還是圈養,父母都應該正確的理解,這種教育觀念背後的意義,不要只從表面上去看,更多的應該從一種淺層次和深層次相結合的方式去領會觀念,並指導自己的實踐行動,比如說放養,就是在樹立規矩的同時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當父母的教育觀念被指正以後,問題就會少很多。
2.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變化,避免出現問題
即使再怎麼調整教育觀念,再怎麼糾正也終究會有問題出現的。在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仔細認真的去觀察孩子的日常表現,一旦出現一些細微的差別,父母就應該及時的介入其中並做調整,比如說,當我看到孩子變得越來越也是父母,就應該受到一些規矩,當孩子變得越來越娘時,父母就應該及時的調整,去改善周圍的環境,這時父母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總結:其實不管是野,還是娘,終究只是一種情況的外在表現罷了,父母應該學會透過這些表現只追尋其背後存在的原因。如果是教育方式存在原因,就要立即改正,如果是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也要積極的去調整。
今日討論話題:您孩子的外在表現如何,您覺得放養好還是圈養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