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曲家弗蘭克•懷德霍恩
世界上還沒有哪個作曲家像弗蘭克•懷德霍恩一樣痴迷暗黑、恐怖的哥特文學題材。
1979年,20歲的弗蘭克在百老匯看了一部話劇《德古拉》,嗜血的德古拉伯爵古典而憂鬱、布滿蛛網的城堡充滿英倫風情。從吸血鬼的故事裡走出來,回到現實,年輕弗蘭克念念不忘,似乎就此奠定了自己的審美趣味。那時的他,已經寫出了第一部作品《克里斯多福》。
「我喜歡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哥特文學,那個時代誕生了很多偉大的故事。」在接受郵件採訪時,弗蘭克說,他迷戀哥特文學中那些神秘、恐怖、超自然的元素。一開始創作音樂時,他就在想,是否有機會把音樂創作與他熱愛的文學嫁接在一起。
在百老匯風靡20年熱演不衰的音樂劇《變身怪醫》,就是弗蘭克最非凡的成果。
巡演版音樂劇《變身怪醫》
《變身怪醫》改編自19世紀英國小說家史蒂文森的恐怖小說《傑克和海德奇案》,小說主人公傑克醫生是典型的雙重人格,白天他是德高望重的醫學博士,夜晚,當他服下自己研製的藥水,則變成邪惡的海德博士。這個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誕生之日起,就被改編為120多部影視劇、話劇和音樂劇。
弗蘭克1997年創作的音樂劇《變身怪醫》,一出爐就橫掃託尼獎,並被《英國電訊報》讚譽為「比《哈利波特》的奇幻魔法更有《福爾摩斯》懸疑意味的音樂劇」。
「音樂劇《變身怪醫》巡演過全球28個國家,全世界目前有9種錄音、7種不同的語言在發行。」弗蘭克謙遜地說,他是自學成才的音樂劇作曲家,「每天一醒來,想到世界各地至少有30個劇場都在上演《變身怪醫》,還是會覺得不可思議。」
7月28日,音樂劇《變身怪醫》在上海大劇院迎來中文版首演,口碑與票房在幾天內迅速累積,形成爆棚效應。「風格復古」、「臺詞漢化接地氣」、「舞美效果炫酷」、「演技炸裂」是豆瓣上許多觀眾對中文版的評價。
9月8日至29日,該劇將轉戰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最終完成北上廣的90場巡演。對弗蘭克而言,《變身怪醫》中文版的成功似乎勢在必得。
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採用雙卡司模式,男主角劉令飛和鄭雲龍以對擂之勢亮出各自王牌
中文版《變身怪醫》將於9月8日至29日上演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我的創作是為了劇場
弗蘭克在美國媒體眼中有個顯著的標籤:「劇場流行音樂家」。為流行音樂作曲似乎才是他最顯眼的身份。
事實也是如此,弗蘭克多次獲得葛萊美獎,又為惠特妮•休斯頓等樂壇大腕譜曲,但他並不願把領域局限於流行音樂界。
他始終想嘗試,用流行音樂的方式創作一部音樂劇。
在加尼福尼亞大學念書時,弗蘭克的專業是爵士樂以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樂。「我是寫流行音樂出身的,所以我把經驗用在音樂劇上,看看是否可行。」他強調自己「自學成才」,「我的創作是為了劇場,而不是為了百老匯」。
1997年,《變身怪醫》首演是在洛杉磯,之後前往休斯頓演出。儘管弗蘭克沒有與百老匯爭鋒的意味,但音樂劇的爆紅還是讓百老匯親自找上門,一演就是20年。
《變身怪醫》讓弗蘭克在音樂劇領域聲名遠揚,也開啟了他劇場創作中一致的趣味與偏好。他的音樂劇代表作中還有《死亡筆記》、《德古拉》等,幾乎都帶有暗黑、邪惡、懸疑的元素。「酷,現代,時髦」,是他選擇文本時最看重的。
就算你沒有完整聽過《變身怪醫》,也會對這部音樂劇中的曲目耳熟能詳。最著名的一首《就在這瞬間》,曾無數次在美國最大型的重要場合登臺。「就在這瞬間,回想從前/曾經的痛苦掙扎和夢想就在眼前/就在今天,一切如我所願,勝利的光芒似火焰。」這句歌詞,在奧運會、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就職典禮,以及幾乎所有重要的運動賽事現場,都被無數歌手演唱過。
《變身怪醫》開場合唱《假象》,「每當夜幕降臨,人們摘下面具,藏在恐懼背後,才是真的自己,都是偽裝,一切都是假象」
回憶創作這首歌曲的過程,弗蘭克記得十分順暢。音樂劇的編劇萊斯列•布裡克斯是英國人,他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專家,當編劇把劇本交到弗蘭克手中,他坐在鋼琴前,旋律自然而然就流淌在琴鍵上。「那是一個完美的瞬間,一直存在於我想像中的人物忽然就具象了,我用他的方式去思考,韻律就在腦海中響起。」
弗蘭克用釣魚來形容靈感迸發的瞬間。他只是一位坐在岸邊垂釣的人,只需等待靈感像魚兒一般遊過來,「有時來條大魚,有時是小魚,有時又會一無所獲。」
寫作流行音樂與音樂劇,在弗蘭克眼裡有很大不同。「為歌手創作,你必須知道他想表達什麼,關係什麼,喜歡什麼音樂類型,喜歡什麼節奏。你要去強調歌手的內心。但創作音樂劇,你需要用音樂來講述故事,不同角色和情節會給你不同靈感,每一首歌都要服務於故事本身。」
人性的高尚與卑微,善與惡
在創作《變身怪醫》時,弗蘭克讀小說家史蒂文森的傳記,看各個時代的電影導演對原著的改編,每一步詳細的功課,都讓他用音樂闡釋人性時有著更深的解構能力。
「1931年版的電影《變身怪醫》(又名《化身博士》)給了我很大影響。」弗蘭克說。
1931年,美國導演魯本·馬莫利安(左)首次將《化身博士》拍攝為電影
1941年版的電影《化身博士》(左)和2015年版英劇《化身博士》(右)
美國導演魯本•馬莫利安是第一個把原著搬上大銀幕的,這位影壇奇才在當年條件極為局限的情況下,以超前的一鏡到底手法拍攝傑克醫生服藥後變身全過程,這個絲毫未曾剪輯的面部特寫,令影評界數十年都解不開這個謎,導演究竟用了什麼辦法,才讓這個驚駭的變臉過程如此自然流暢。
男主角弗雷德裡克•馬奇憑這部電影拿到奧斯卡影帝,他對角色紳士的、福爾摩斯式的詮釋方法,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弗蘭克的創作。
史蒂文森是弗蘭克心中偉大的懸疑恐怖小說大師,他在傳記中讀到,史蒂文森第一次寫完《變身怪醫》,第一位讀者就是史蒂文森太太,她讀完後驚恐萬分,直接將書稿扔進火爐焚燒。現在流傳於世的小說,乃是史蒂文森寫的第二個版本。
人性的脆弱與複雜,並非單一的善或者惡所能解讀。身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史蒂文森,因道德話語過度壓抑,創作出傑克醫生這個壓抑虛偽的人物,他身上的「惡之花」與「社會精英」矛盾共存。面對巨大誘惑時,傑克內心的黑暗欲望湧動,以海德的身份行惡,最終走向墮落,用自殺的方式毀滅自我。
高尚與卑微,善與惡,在弗蘭克筆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傑克的善是「英雄主義式」的,旋律大氣而浪漫,邪惡的海德則是野性和爆發力十足的旋律。
「每個人可能每天都會追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弗蘭克說,沉迷於這部小說時,他總會想,如果釋放出自己被壓抑的天性會是什麼樣?善與惡之間有怎樣的分界,是否自由是不受束縛的?這個追問,也是他希望觀眾看完音樂劇《變身怪醫》之後思索的。
高尚與卑微,善與惡,在弗蘭克筆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
中文版《變身怪醫》延續世界巡演版的復古舞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