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14:1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小翔 通訊員 葉斌 王屹峰
胃癌術後第5天,83歲的安微人蘇大爺(化名)能喝一點流質食物,他很慶幸,自己大部分的胃被保住了,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回想起一個月前,蘇大爺至今有些後怕。當時,他感覺家裡的飯菜似乎沒以前香了,吃飯時,還老被食物堵著喉嚨。家人帶著他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結果發現,蘇大爺賁門(胃食管結合部)口有一個腫塊,隨後的病理化驗提示,是一個較早期的賁門腺癌。
切全胃還是裝一個「長頸鹿」
「我老爸有高血壓、糖尿病,如果要做大手術切全胃的話,他肯定耐受不了的!」蘇大爺的兒子直搖頭。但大家都清楚,如果不做手術,失去最佳治療期,就等於坐以待斃。「高齡患者本身體質較弱,如果做全胃切除,恢復期需要很長,營養狀態會很差,導致後續治療無法跟上,影響生存質量。」
放棄治療,還是全胃切除,或者還有第三種選擇?此時,經過綜合評估,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省腫瘤醫院)胃外科副主任醫師俞鵬飛提出了一個更為優化的方案——近端胃切除,「長頸鹿」重建。
通俗點講,就是在保留胃的大彎側做一個管狀胃,在小彎側近胃竇部製作his角(食管與胃底間夾角)以及假胃底,起到雙重抗返流的效果,一舉多得。這個手術方法是由該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程向東教授創造性提出的,操作相對簡單,容易推廣。家屬們終於信心重燃,同意手術。過程很順利,術後,蘇大爺的胃看起來是「長」了長長的脖子,像極了長頸鹿。
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
在中國,胃癌發病率高居各種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2位,死亡率位列第3位,中國胃癌佔全球近一半。而近年來,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究其原因,和長期的胃食管返流,肥胖等因素有關。
對於這一類腫瘤,傳統的手術方式是全胃切除,但創傷大,術後患者存在營養不良,消瘦,維生素缺乏等情況。
近幾年來,隨著對胃食管結合部腫瘤研究的深入,逐漸開展保留功能的近端胃切除術,但近端胃切除術後普遍存在反流的問題。很多患者術後東西稍微吃得多一點,就會出現反流,不能平躺,只能將上半身墊高。有些患者實在忍受不了,甚至要求醫生給他做第二次手術,切除殘胃。程向東教授針對上述問題,原創性的提出了近端胃切除,giraffe重建,很好的解決了術後反流的問題,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認可。
「像這類疾病,越早發現治療,預後效果就會越好。」 俞鵬飛告訴記者,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90%,然而發展到晚期全身轉移後,5年生存率接近於0。而從早期發展到晚期的這段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1-2年。
俞鵬飛建議,40歲以上人群,如果有長期不明原因的胃痛胃脹、打嗝反酸或胸口燒心感,應及時到醫院體檢。既往有胃癌或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最好進行每年一次的例行胃鏡檢查。
15959166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