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湖南師大附中學生在演練棍術。 本報記者 趙持 攝 |
本報記者 譚雲東
通過創新武術教學理念和模式,湖南師大附中讓這項國粹真正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使之成為一種終身受益的生活方式。
創新武術教學模式
鄧素在湖南師大附中從事了5年武術教學,談到武術在校園中的進一步推廣,她認為有「三難」。
首先是項目本身吸引力的問題。為什麼許多中小學生喜歡跆拳道而不是武術?鄧素認為,跆拳道的規則相對簡單,入門的周期性短。而武術種類繁多,刀槍棍棒及各種拳術哪一種進校園?怎麼進?各方有不同的意見。其次,目前中學體育教師缺口較大,有專業武術功底的體育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再者,缺乏統一的國版教材,各學校多為自編的「土教材」,沒有規定的動作、標準,這些都不利於武術的推廣。
作為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建設試點,湖南師大附中一直秉持「學校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的教學理念。校長謝永紅認為,武術不僅具有身心教育功能,更是學校教育創新、特色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途徑。面對武術推廣的難題,師大附中迎難而上,從2007年開始系統地引入武術課程,武術作為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根據現有師資配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師大附中將武術課程分為選修班和提高班,其中選修班由學校體育老師上課,提高班則採取與社會力量湖南仁山青少年武術俱樂部合作的模式,由專業武術教練授課。
謝永紅介紹,這種合作辦學的模式,既利用了學校的優良設施,又發揮了俱樂部的優秀教練員、訓練方法與經驗的優勢,整合雙方優勢資源,有效緩解了體育教師匱乏和專業體育教學缺失的問題。
隨著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武術在校園中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根越扎越穩,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生根發芽」終身受益
廖伊凡是師大附中高三1123班的女生,在12月17日的展示現場,她表演的一套長拳,舒展大方,動迅靜定。想不到,這個女生,練習武術的時間僅1年。
在「發展個性,著眼未來」的課改理念指導下,師大附中構建了融基礎性、拓展性於一體的具有校本特色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使學生形成「興趣—愛好—專長—習慣」的發展模式,為培養全面發展、個性優良的學生奠定紮實基礎。在師大附中,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優異,像廖伊凡一樣通過武術訓練強健體魄,擁有一兩項體育技能的學生大有人在。
為了推廣武術,師大附中還制定了一個特別的規定——每個學生在高中3年必須選修一次武術選修課,從而使每位學生會武術,懂武術。現在,師大附中每學期選修武術的學生超過了200人。
鄧素認為,學校的武術教學不同於傳統的武術培訓,通過必修、選修二個課程模塊的學習和實踐,能夠使每位學生懂得武術禮儀和武術文化。
通過武術學習,學生的悟性更強,學習效率也有提升。對於老師武術教學中強調的「一秒鐘概念」,高三的何佳妮和同學這樣分享她的心得:一秒鐘很短,稍縱即逝,但有時候也會顯得很漫長——站弓步的訓練很枯燥,每到了想放棄的時候,耳邊就會想起老師的聲音「再堅持一秒!」多堅持一秒,就是自己的一次進步,也是對意志的一次磨礪。
「習武的最大收穫,就是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品質,習武修身的良好習慣一旦『生根發芽』,將使他們終身受益。」鄧素介紹,師大附中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後,仍會堅持每日練武的習慣。2011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譚方園通過堅持習武,具備了很好的適應能力,較快地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在清華園,他團結許多同學加入武術社團,在校園裡積極傳播中華武術。
師大附中武術班的畢業生建立了一個QQ群,有多名同學通過寒暑假完成了騎行西藏的壯舉。今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羅衝凌最近給鄧素打來電話,寒假他要回母校繼續練習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