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區孩子眼裡,森林是沒有院牆的後花園;在都市孩子眼裡,森林是充滿冒險的綠色之旅;在黃土地上的孩子眼裡,森林是別人故事裡的伊甸園。
甘肅雖然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漫天黃沙,但缺林少綠是不爭的事實。很多甘肅孩子從小就憧憬茂密無邊的森林,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走進森林。
讓孩子們流連忘返的這個地方叫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它是我國第一家青少年森林體驗教育場所,去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可持續發展教育」獎。它不僅為黃土地上的孩子們推開了一扇森林之門,更重要的是,它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綠色的種子。
源自德國的「森林體驗教育」
1986年,「德國森林基金會」第一次使用「森林體驗教育」這個術語。從那時起,森林體驗教育開始得到不斷的發展。森林體驗教育的目的是通過人們參與森林互動體驗活動,加深對森林的感悟和認識,激發人們愛林、護林、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引導人們積極保護森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全國首家青少年森林體驗中心緣何落戶天水?
甘肅省林業廳副廳長張肅斌介紹說,中德財政合作生態造林項目在其他省份也有,項目剩餘資金大多用於繼續造林。在天水生態造林項目實施期間,甘肅省林業部門先後幾次派出人員赴德國考察學習,德國的森林體驗教育給每個考察團成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甘肅省在2009年向德國復興銀行提出了在天水市建設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的意向,經過雙方多次研究、論證,確定了建設方案。
從2010年初開始籌建到2013年5月13日正式運行,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共投入資金854萬元,其中,654萬元是「中德財政合作甘肅天水生態造林項目」的剩餘資金,200萬元是天水市秦州區政府的配套資金。
趣味橫生的「森林教室」
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依山而建,主體建築的造型是外方內圓,體現出「天圓地方」的這一理念,契合著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庭是一棵樹,體現的是森林的特徵,與展廳各展項相呼應,相互印證。
整個體驗中心分信息展廳和戶外森林探險通道兩部分。不同於傳統的博物館,森林體驗信息中心的展項形式設計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為一體,重點突出了互動體驗環節,幾乎每一個展項都能讓孩子們做一次難忘的遊戲。
信息展廳主體分三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地上第一層為樹幹造型,以「立足天水、認知森林」為布展主題,從森林演變歷史、現代森林裡的動植物入手,普及「森林學」知識,運用現代陳列形式,融入科技藝術手法,將森林藝術貫穿其中,使青少年以更加直觀的視覺探尋森林奧秘。地上第二層以「森林功能,弘揚森林生態文明」為布展主線,從全球森林文化、森林效益、氣候變化等方面著手,激發公眾關注森林、關愛生命的意識,倡導人與森林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地下一層以「人林和諧」為布展主題,以樹根為主要設計元素,分儲藏室、製作間、辦公區等幾部分,為來訪群體提供利用森林產品製作的手工操作場所。
險象環生的森林探險
森林體驗探險通道依據豹子溝的自然地勢而建,是一個全長2.5公裡環形通道。
通道內設12個形式和內容各不相同的站點,依次是入口、平衡木、木質遊樂場、探險區、野餐區、不同年齡的樹木展示區、休閒區、鳥巢、詩歌與藝術、觀景臺、林產品展示區、土壤互動解說區。在探險過程中,中心的工作人員會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躺在樹林裡傾聽,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用布蒙眼睛,觸摸樹林裡的各種生物;讓他們扮演植物的各個部分,體驗植物如何從土壤裡汲取養分,如何抵抗昆蟲的入侵……
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副主任楊霞介紹說:「森林體驗教育主要是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讓青少年在體驗森林的過程中,對森林產生情感。區別於課堂教學,這種『森林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
「森林體驗不是休閒遊玩那麼簡單」
甘肅省林業廳合作處處長連雪斌告訴記者,森林體驗教育並不是建立一些遊樂的設施供人們休閒遊玩那麼簡單,而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科,需要培訓專門的工作人員從事這項工作。
2011年5月以來,德國巴伐利亞州營養、農業和林業部派遣森林體驗教育培訓專家對天水方面的工作人員先後進行了多次培訓,並提供了教材。天水市秦州區林業系統特地選調15名工作人員納入正式編制,專門從事森林體驗教育工作。中心還邀請了林業院校和師範學院的教授,進行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樹木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
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學習,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員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基本掌握了森林體驗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可以獨立完成帶領不同群體進行森林體驗教育活動,並可以對新加入的森林體驗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
森林體驗教育的「天水經驗」
據楊霞介紹,在活動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會根據不同的來訪群體,需求、知識結構等,制訂不同的活動方案。
對於學齡前的兒童,主要通過較簡單的活動,調動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來感受森林,達到引起他們興趣和教會他們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教育目標。
對於中小學生則根據他們有積極性、喜愛動物、有極強的探知欲和樂於接受新事物的特點,為他們編排和設置一些既能和他們所學知識聯繫起來,又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對於家庭團隊,則結合每個家庭成員的特殊能力,設置某個課題的集體學習,將兒童式的激情好奇和謹慎的成年人思維結合在一起,在玩耍和遊戲中完成對某課題的學習並獲得成就感和樂趣。
經統計,2011年5月至今,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已開展森林體驗教育實踐活動60餘次,接待不同人群3000餘人次。同時結合家庭活動、「三八」婦女節、冬季護林防火、「3.12」植樹節、學校的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開展了一些別有特色的森林體驗教育實踐活動。
「將森林體驗教育本土化」
短短幾年時間,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給青少年提供了課外實踐的平臺和親身體驗森林的機會,激發了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團結協作精神,並輻射影響周圍社會群體樹立保護環境、造林愛林的思想意識,培養出了一批森林體驗教育工作人員,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雖然我國的森林體驗教育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經驗不足,方法簡單,與人們的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我相信,只要通過不懈努力,森林體驗教育必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楊霞建議,「我們應該借鑑德國森林體驗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方法,編制我們自己的森林體驗教育指南和教育規劃,讓更多的人來親近自然,感悟認識森林,將森林體驗教育本土化。」
她還希望,今後能加強與教育部門的協作,深入探討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自然、科學、生物等課程與森林體驗教育的關係,爭取在當地將森林體驗教育納入學校常態化教學的一部分。
本文轉載自體驗教育交流平臺,僅供學術交流,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