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教育」,讓孩子在自然中探索學習

2020-12-27 中國婦女報

■ 蘇珊

為了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了解綠色科學理念,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而在這方面,海外一些國家別出心裁,他們流行起「森林教育」,讓學生將課堂搬進了森林裡。「森林教育」到底如何實施,又有哪些創新的理念?

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兒童及青少年戶外活動明顯減少這一現象愈發受到關注。美國著名作家理察在他的書中採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詞描繪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之間缺乏聯繫的事實。很多醫學專家也指出,「大自然缺失症」是引發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注意力紊亂、抑鬱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一種將森林作為教室,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森林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種教育以野外生態環境為活動實踐課堂,通過引導兒童及青少年開展各種實踐學習活動,親近自然,學習環保知識及野外生存技能。

「森林教育」通常沒有教室,鼓勵讓學生回歸大自然,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孩子不是間接通過書本而是通過與大自然實物的直接接觸,學習自然科學、環境生態等知識。

森林就是教室,大自然就是老師,森林裡的原木、石頭就是課桌椅。老師只看護和引導,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很多國外的教育從業者認為,「森林教育」更有利於鍛鍊學生的觀察力、探索創新力、思維想像力及溝通交流、野外生存等各項技能。

德國流行森林幼兒園

德國從學前教育階段就十分重視「森林教育」。在這種理念下,德國創新探索出「森林幼兒園」並廣為流行。據統計,德國已有超過1500所森林幼兒園,而且已經拓展到了歐洲以外的日本、韓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

在德國,森林幼兒園是一個被描述為「沒有天花板或牆壁」的地方,幼兒園教師和兒童會在森林中開展大量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每天在戶外的時間非常多。

例如,德國卡羅鎮一所森林幼兒園的孩子,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早晨都來到「教室」學習。其學習主題甚至包括野外生火和爬樹。儘管要接觸火這樣的「高危物品」,孩子們還是像學習其他課題一樣,自己動手並且學習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

孩子們通常會發揮想像力,就地取材,在森林中尋找玩具,森林裡面找到的樹枝、泥巴、小蟲等,都是孩子們探究和學習的自然素材。在活動中,老師從不插手,只在旁邊看護學生的人身安全,一切由孩子自己去學習。

下午,師生會有一段時間聽故事或者唱歌,很多孩子在玩兒累了的時候,可以坐下來休息,聽老師講故事或和其他孩子一起唱歌,放鬆身心。

對此,幼兒園園長索斯滕·萊內克表示,「森林教育」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森林幼兒園可以是一片森林、一座農場,或是一片海灘、一個公園。真正的教育意義在於,教師可以利用自然遊戲教學法作為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出包括環保意識、獨立精神、和諧共處等森林教育的精神。

韓國創新「森林導師」

在韓國,「森立教育」概念自引進以來,也十分受歡迎。2009年,韓國建立第一所森林幼兒園。2011年,韓國又召開了全球自然和森林教育幼兒園論壇,對該教育的階段探索成果和理念創新進行了全球性範圍的研討與分享。

韓國森林覆蓋率達63%,主要由國家、地方和個人等進行管理,因此韓國的「森林教育」主要承擔及開展的學校和機構也大體採取國營、地方自治和民間團體運營的方式。

例如,韓國山林廳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的休養林和樹木園中運營兒童森林體驗項目,所進行的「森林教育」就是每周或每月與地方幼兒園合作,定期對兒童開展兩到三天的學習活動。

在活動期間,由十幾位具備專業生態知識的「森林導師」進行深入指導,以便師生能夠開展更為科學而系統的專業學習活動,提高學習和活動效率。

此外,從國家及地方層面上,「森林教育」也得到了很多支持,在一些自然休養林中,會為中小學及幼兒園建設有完善的體驗和教育設施,如原木建造的「森林之家」、文化館、宿營場、野生植物園、觀景臺、探訪路、野炊區等,為「森林教育」的實施提供良好的資源及學習環境。

相關焦點

  • 走進森林自然教育,讓孩子面向未來
    森林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戶外教育,它被定義為「一個鼓舞人心的過程,為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經常性的機會,通過在林地環境裡親身實踐學習,實現和發展信心和自尊」。 在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可以於大自然中自由地探索、遊戲、學習,追逐天性,快樂成長。
  • 【森林療育】森林幼兒園,自然中學習自然中成長
    現在,森林幼兒園在德國以每兩年建一所的速度在發展,並且常常有從全世界各地來此做教育研究的研究者們。因為有龐大的需求,很多年輕的家長們越來越接受森林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在這裡,孩子們每天按照幼兒園的作息開展活動,老師們和孩子們會圍坐在一起用餐,一起走進森林裡活動,活動也會充分尊重孩子們的自由選擇,孩子們可以做任何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 帶孩子去森林就是自然教育?我們與德國相差的不僅是一片森林
    近年來,隨著應試教育在我國產生的問題和教訓層出不窮,一些有著國外教育經驗的專家把一些國外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回中國,意圖改善一下我國過於注重考試升學的教育局面。在這些理念當中,其中一個就是"自然教育",其宗旨就是"帶孩子去森林"。
  • 走進森林幼兒園「自然教育」,反思國內教育:差的不只是一片森林
    "自然教育"的益處"自然教育"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欣賞力——孩子會在大自然中觀察到動植物的奧秘和探索大自然的密碼以及體悟大自然的美。很多家長聽了之後花了大價錢將孩子送入這些森林幼兒園。截止到2018年,國內的自然教育機構在400家左右,分布在世界各。但由於各個方面的原因,國內"森林幼兒園"給孩子帶來的益處遠沒有國外"森林幼兒園"帶來的益處更多和明顯。相對比國外,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森林的真實性,但是,我們要反思國內"自然教育"差的可能不只是一片森林。
  • 不要羨慕德國的森林教育,我們更需要中國特色的自然教育
    【導讀】森林教育屬於自然教育的一種,意在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了解自然,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獲得體驗、增強交往、提高能力。並不是有了森林就自然而然產生森林教育,關鍵要看人們的教育追求和培養理念如何在量體裁衣中落實。
  • 不是只有森林幼兒園才可以開展自然教育
    孩子們在荒野中探索自然界中的事物,體驗荒野的奧秘,並且學會了獨立照顧自己。之後,活動被拍成了紀錄片,引得許多國家效仿和學習。之前,我國也有一所幼兒園發出了這樣一條通知:「為了更好的讓孩子親近自然,這次郊遊不允許各位父母一同出行。」通知一經發出,就引起了家長們的廣泛討論。
  • 讓孩子與自然對話瓜瓜龍英語成《奇妙小森林》合作夥伴
    對此,瓜瓜龍英語負責人表示:"瓜瓜龍英語從成立之初,就希望孩子在自然的情景中、趣味的交流中,真正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提高認知能力與情商,未來能夠更從容、更自信地對話世界,這次合作也希望藉助《奇妙小森林》這個平臺,傳達出瓜瓜龍英語所提倡的健康、積極的教育理念。"
  • 家長如何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德國的自然教育,值得每位家長學習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全世界教育的典範,特別是德國幼兒園推崇的「自然教育」,將課堂直接帶到大自然中,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自然運動。根據研究證明:孩子親近自然有助身心發展,不僅可以增強認知,還能夠讓孩子的運動能力、社交能力、想像力、創造力變得更強。
  • 全世界孩子都想上的自然探險課:來自森林學校的遊戲教育
    他也可以在沒有這些元素的環境中成長,用毛絨玩具、地毯、柏油馬路或天井來替代自然。這樣的孩子也會長大,可大人們日後不要驚訝他們在學習某些社會基本原則時很吃力。美國作家洛夫《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顯示,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 御貝國際幼兒園 讓孩子生活在自然森林裡
    讓孩子住在「自然公園裡」,讓教育自然發生孩子們可以自然中探索周圍,在樹屋上發呆、看天,在森林中散步,去觸摸、去刺激自己的感覺,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在這個叢林公園裡,孩子們需要學會如何弄髒自己,如何探索周圍,去觸摸,去刺激自己的感覺,去發現問題與找出答案,去冒險。
  • 鄭州思璞國際幼兒園,讓孩子在森林中探索收穫勇氣
    在空氣清新的野外奔跑,在大自然中探索收穫勇氣是現在很多城市中的小朋友都相對缺少的生活體驗。而鄭州這家幼兒園裡的孩子們每周居然都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待在森林裡上課!據說他們還有一個專屬自己的森林校區?一起來康康!
  • 森林療育:治癒式的自然教育
    撰文:樂然•花解憂花點時間,靜下心來,通過植物,記錄情緒,以花解憂疫情期間學校網絡授課,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居家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成績下滑。為此我們組織一場森林療育,帶孩子去探索自然奧秘,和植物做好朋友,一起種植和自然手作。
  • 在探索自然中長大的孩子,自然與眾不同
    孩子的教育問題始終是家庭生活TOP1話題,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的表現也隨之多樣化。人們總是遵循書本的教育原則,聽囑「前人」的經驗,卻最容易忽略孩子天性使然。而我的孩子從小生活在自然之中,無論是幼兒園的集體活動,我閨蜜團的親子時光,或者家族的聚會,我家的孩子總是最自信的那一個。
  • 蒙氏教育x森林教育,給孩子一個無限的未來!
    工作與旅行蒙氏教育注重投放適合孩子操作的教具,蒙特梭利稱它為工作。孩子在通過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工作,進行操作完成,從而培養幼兒秩序、獨立、自信的學習品質。而森林教育是一場有計劃、有設計、有主題、有目的的自然之旅。
  • 自然教育:德國教育中的自由與規則
    自然教育的興起來源於一個疑問德國卡羅鎮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現有21個孩子,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早晨他們都來到「教室」學習,即使零下28攝氏度,孩子們也在室外呆著。事實上,英國教育標準辦公室的通用型教育方法與森林教育理念並不相符。教育督察組要求戶外幼兒園更多地將科技融入教學工作中。英國的自然教育主要受到早些時候先鋒戶外教育理念影響,以期讓在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有更多冒險的機會。此外,英國戶外學習專家Bicknell認為:「大多數教育的目標都是讓學生進入大學。我想培養孩子們欣賞自然的能力。
  • 德國森林幼兒園戶外活動:自然教育,並不是將教室換成「森林」
    因為他們希望能為孩子們提供一個「理想的遊戲和生活空間」,通過自由的運動和探索,滿足他們無情無盡的好奇心。不過,對於老師,他們卻提出了幾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要求。在Pankgrafen,你經常可以看到有孩子試圖爬上一棵看起來不可能爬上的樹,或者圍著一堆「危險」的篝火手舞足蹈,而老師們卻似乎對此視而不見。
  • 森林體驗教育為你敞開自然之門
    甘肅雖然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漫天黃沙,但缺林少綠是不爭的事實。很多甘肅孩子從小就憧憬茂密無邊的森林,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走進森林。在探險過程中,中心的工作人員會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躺在樹林裡傾聽,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用布蒙眼睛,觸摸樹林裡的各種生物;讓他們扮演植物的各個部分,體驗植物如何從土壤裡汲取養分,如何抵抗昆蟲的入侵……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副主任楊霞介紹說:「森林體驗教育主要是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讓青少年在體驗森林的過程中,對森林產生情感。
  • 森林幼兒園就是讓孩子爬樹、玩泥巴?人本、自然,這才是其本質
    森林幼兒園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在自然環境中組織各種教學活動,讓幼兒親身體驗豐富的森林活動,帶動幼兒各項素質的全面進步。與傳統教學中向孩子們灌輸學科知識的教育模式不同,森林教育更注重讓孩子從直接經驗中獲取知識,重視孩子的實踐的想法,提倡「課程應是孩子們學習的發展資源」的理念。
  • 德國施行「森林幼兒園」,野外教育鍛鍊孩子,值得中國父母學習
    眾所周知,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徵,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森林敬畏自然能夠讓孩子充滿靈性。在森林幼兒園中,爬樹是孩子們最愛的運動,老師不會給孩子提供任何輔助,但會幫助他們下來,孩子們從中能夠學到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
  • 徒步、觀星……深圳娃暑假走進森林,感受自然教育的魅力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文燦 徒步、觀星、學做飯、住帳篷……這個暑假,在深圳不少家長選擇讓孩子們去森林體驗自然教育,逐漸成為深圳一種新的教育風潮。攝影/雪狼森林成為孩子們的教室杜媽的女兒已經7歲了,小時候的膽子還挺大,後來看到小蟲子一類的昆蟲,就特別害怕。杜媽覺得自己的孩子對自然的了解太少了,便帶著孩子參加了暑期觀鳥觀星博物營,在福建紫雲村,進行為期一周的「訓練」。回來後,明顯感覺孩子變得獨立、感恩和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