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珊
為了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了解綠色科學理念,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而在這方面,海外一些國家別出心裁,他們流行起「森林教育」,讓學生將課堂搬進了森林裡。「森林教育」到底如何實施,又有哪些創新的理念?
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兒童及青少年戶外活動明顯減少這一現象愈發受到關注。美國著名作家理察在他的書中採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詞描繪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之間缺乏聯繫的事實。很多醫學專家也指出,「大自然缺失症」是引發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注意力紊亂、抑鬱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一種將森林作為教室,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森林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種教育以野外生態環境為活動實踐課堂,通過引導兒童及青少年開展各種實踐學習活動,親近自然,學習環保知識及野外生存技能。
「森林教育」通常沒有教室,鼓勵讓學生回歸大自然,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孩子不是間接通過書本而是通過與大自然實物的直接接觸,學習自然科學、環境生態等知識。
森林就是教室,大自然就是老師,森林裡的原木、石頭就是課桌椅。老師只看護和引導,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很多國外的教育從業者認為,「森林教育」更有利於鍛鍊學生的觀察力、探索創新力、思維想像力及溝通交流、野外生存等各項技能。
德國流行森林幼兒園
德國從學前教育階段就十分重視「森林教育」。在這種理念下,德國創新探索出「森林幼兒園」並廣為流行。據統計,德國已有超過1500所森林幼兒園,而且已經拓展到了歐洲以外的日本、韓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
在德國,森林幼兒園是一個被描述為「沒有天花板或牆壁」的地方,幼兒園教師和兒童會在森林中開展大量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每天在戶外的時間非常多。
例如,德國卡羅鎮一所森林幼兒園的孩子,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早晨都來到「教室」學習。其學習主題甚至包括野外生火和爬樹。儘管要接觸火這樣的「高危物品」,孩子們還是像學習其他課題一樣,自己動手並且學習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
孩子們通常會發揮想像力,就地取材,在森林中尋找玩具,森林裡面找到的樹枝、泥巴、小蟲等,都是孩子們探究和學習的自然素材。在活動中,老師從不插手,只在旁邊看護學生的人身安全,一切由孩子自己去學習。
下午,師生會有一段時間聽故事或者唱歌,很多孩子在玩兒累了的時候,可以坐下來休息,聽老師講故事或和其他孩子一起唱歌,放鬆身心。
對此,幼兒園園長索斯滕·萊內克表示,「森林教育」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森林幼兒園可以是一片森林、一座農場,或是一片海灘、一個公園。真正的教育意義在於,教師可以利用自然遊戲教學法作為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出包括環保意識、獨立精神、和諧共處等森林教育的精神。
韓國創新「森林導師」
在韓國,「森立教育」概念自引進以來,也十分受歡迎。2009年,韓國建立第一所森林幼兒園。2011年,韓國又召開了全球自然和森林教育幼兒園論壇,對該教育的階段探索成果和理念創新進行了全球性範圍的研討與分享。
韓國森林覆蓋率達63%,主要由國家、地方和個人等進行管理,因此韓國的「森林教育」主要承擔及開展的學校和機構也大體採取國營、地方自治和民間團體運營的方式。
例如,韓國山林廳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的休養林和樹木園中運營兒童森林體驗項目,所進行的「森林教育」就是每周或每月與地方幼兒園合作,定期對兒童開展兩到三天的學習活動。
在活動期間,由十幾位具備專業生態知識的「森林導師」進行深入指導,以便師生能夠開展更為科學而系統的專業學習活動,提高學習和活動效率。
此外,從國家及地方層面上,「森林教育」也得到了很多支持,在一些自然休養林中,會為中小學及幼兒園建設有完善的體驗和教育設施,如原木建造的「森林之家」、文化館、宿營場、野生植物園、觀景臺、探訪路、野炊區等,為「森林教育」的實施提供良好的資源及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