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施行「森林幼兒園」,野外教育鍛鍊孩子,值得中國父母學習

2020-10-03 萌主媽咪育兒經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遠方的山脈,腳下的泥土,清澈的河流都是大自然的模樣,一草一木都充滿著蓬勃的朝氣。

生活在充滿鋼筋水泥的城市,人們漸漸遠離了森林、河流卻被繁重的學業、無盡的作業和上不完的輔導班所替代。

所有的時間都被佔用,孩子們缺少了大自然的撫慰,缺失了激發才能和創造力的機會,成為了讀書的機器。

反觀德國,有著世界領先的科技,8393萬人的國家卻承包了一半的諾貝爾獎,這來源於德國先進的教育,尤其是先進的幼兒園教育理念。一個國家的興衰與他的教育密不可分,一個擁有創造力的國家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讓孩子擁有更優勢的成長環境‍

充斥德國1500所的「森林幼兒園」並不是在森林建造的幼兒園,而是他們的教學全部依附我們的森林寶庫。

眾所周知,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徵,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森林敬畏自然能夠讓孩子充滿靈性。

在森林幼兒園中,爬樹是孩子們最愛的運動,老師不會給孩子提供任何輔助,但會幫助他們下來,孩子們從中能夠學到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

把幼兒園搬進森林,森林中的動物便成為了孩子們的夥伴,松鼠、蜘蛛、飛鳥都會提起孩子的好奇心,老師也會在這是給孩子們提出問題:「為什麼松鼠可以在樹上不掉下來」?讓孩子們享受探索的樂趣。

除了大自然的花鳥魚蟲,三到六歲的孩子們還會自己創造一些「玩具」,他們用大大小小的樹枝以及石頭,很快就能建起一個簡易帳篷,許多人難以相信但森林幼兒園中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到。

收集各種樹葉做手工,根據羽毛識別鳥的種類,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可學之處。一棵樹,一朵花甚至是微風,白雲,都在給大人和孩子們啟示。

他們在小小的年紀便能夠開發創造力以及動手能力,接觸大自然也能擁有更高的專注度。

在我國教育制度的影響下,很少有人能想到還可以這樣教學,也很少有人能領略到: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學習場所。

我國的教育並不適合每個人,想要孩子更優秀,父母要學會借鑑

德國幼兒教育非常注重孩子個性的培養,同時還會根據孩子一身的特點進行引導,讓他們超擅長的領域自由發展,除此之外,德國教育還有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借鑑的地方:

第一點:走進自然開展教育

螞蟻搬家,松鼠覓食,在大自然中,孩子們可以盡情發揮天性。其中趣聞軼事還能夠開發孩子的想像力。

和小夥伴一起活動,應付困難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交際能力和動手能力,更能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第二點:從小培養閱讀習慣

在德國,幼兒園中非常注重孩子的閱讀興趣,經常帶領孩子們一起進入書的海洋。

父母不能夠只要求孩子讀書,應當同孩子一起讀書和探討,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他們愛上讀書,受到良好氛圍的薰陶。

第三點:戶外玩耍注重減負

在我國各類輔導班「橫行」,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孩子們從起床到睡覺學個不停,天性受到束縛,除了讀書不會別的。

正確的教育方式並非如此,父母何不適當給孩子減減負,讓他們多到戶外玩耍,不僅能夠更加活潑還能夠開發自己的創造力。

最後,德國的教育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和反省,我們太過重視成績,讓孩子們生活在了壓抑與矛盾中,無法釋放天性激發創造力。希望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注意到,想要教育出更加優秀的孩子,萬不能忽略了孩子個性和興趣愛好的培養,能夠給孩子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歐美日韓施行的森林幼兒園,野外教育鍛鍊孩子,中國什麼時候有
    「北京市未成年人現狀調查」顯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獨,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沒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數人是不可以信賴的」,有36.1%的孩子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這是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其《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提到的數據。
  • 「森林教育」,讓孩子在自然中探索學習
    在此背景下,一種將森林作為教室,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森林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種教育以野外生態環境為活動實踐課堂,通過引導兒童及青少年開展各種實踐學習活動,親近自然,學習環保知識及野外生存技能。「森林教育」通常沒有教室,鼓勵讓學生回歸大自然,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孩子不是間接通過書本而是通過與大自然實物的直接接觸,學習自然科學、環境生態等知識。
  • 讓孩子自由生長的森林幼兒園
    在森林幼兒園裡,一切取之於自然。森林為教室,大自然為老師,森林裡的石頭、木頭是孩子們的課桌椅,森林裡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皆為孩子們的玩具。孩子們在敞開的自然環境裡玩耍,他們可以滾草地、堆泥巴、撿樹葉、種野菜、餵小動物等,通過各種戶外活動,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學習,同時身心得到發展鍛鍊。
  • 德國森林幼兒園:回歸自然,在戶外活動和學習
    圖片:sznews.com  德國一個寒冷的11月早晨,柏林以北卡羅鎮的一個郊外林區裡,一群三四歲的孩子正圍坐在篝火旁,唱著歌做遊戲。這不是哪個幼兒園突發奇想的野外體驗,而是孩子們再平常不過的課堂學習。這類幼兒園被稱為「森林幼兒園」,目前全德國已有超過1500個。
  • 德國教育的成功,從幼兒園開始,其中這3個方面值得中國家長借鑑
    為什麼德國有這麼多優異的人才?這主要得益於德國先進的教育,特別是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一、德國幼兒教育的理念德國的幼兒教育非常注重孩子愛好的培養。在學齡前兒童的培養中,家長會從孩子的性格、興趣和愛好特點等方面出發,並在其中隨時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從而對孩子進行恰當的鼓勵和引導,激發孩子的探索知識渴望。
  • 德國「製造」的孩子,在幼兒園便「領跑」在先,教育理念值得學習
    文 | 嬌嬌媽育兒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我發現了一個講述德國教育的紀錄片——《德國「製造」的孩子》《德國「製造」的孩子》是由長期定居在德國的華人導演朱春光拍攝的,他以在德華裔家庭孩子上幼兒園的過程為主,向人們展示了真實的德國幼兒園教育是怎樣的
  • 不要羨慕德國的森林教育,我們更需要中國特色的自然教育
    【導讀】森林教育屬於自然教育的一種,意在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了解自然,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獲得體驗、增強交往、提高能力。並不是有了森林就自然而然產生森林教育,關鍵要看人們的教育追求和培養理念如何在量體裁衣中落實。
  • 德國禁止智力開發,卻培養出眾多諾獎得主,其教育值得家長學習
    這是在二戰後的一場教育實驗,將孩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從小學習,另一部分讓孩子小時候好好玩。進行多年的觀察。「自然教育」或者說「森林幼兒園」,這種幼兒園的特點就是以森林作為教室,別管冬天夏天,孩子就在野外的森林中撒歡玩。
  • 帶孩子去森林就是自然教育?我們與德國相差的不僅是一片森林
    近年來,隨著應試教育在我國產生的問題和教訓層出不窮,一些有著國外教育經驗的專家把一些國外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回中國,意圖改善一下我國過於注重考試升學的教育局面。在這些理念當中,其中一個就是"自然教育",其宗旨就是"帶孩子去森林"。
  • 德國森林幼兒園戶外活動:自然教育,並不是將教室換成「森林」
    在Pankgrafen自然幼兒園,孩子們從早上9點進園到下午14點離園,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戶外活動。 即便是在極其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一群2.5至6歲的孩子也要熟練的點燃、照料篝火,或者合作搭建一座冰雪小屋。 園長索斯滕·萊內克說:「無論颳風下雨」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 德國森林幼兒園:無論颳風下雨,課堂都在戶外
    來源: 信息時報 文/禾之這是德國11月一個寒冷的早晨,柏林以北卡羅鎮的一個郊外林區裡,一群三四歲的孩子正圍坐在篝火旁,唱著歌做遊戲。這不是哪個幼兒園突發奇想的野外體驗,而是孩子們再平常不過的課堂學習。
  • 德國「森林幼兒園」:孩子們爬樹、玩泥巴、模擬修路和房子
    不要以為這是某個電視臺在做真人秀,這也不是某群家長突發奇想的野外生存訓練, 而是德國森林幼兒園裡孩子們習以為常的「課堂」。森林幼兒園的孩子。當很多國家的家長都在敦促孩子儘早讀書、寫字, 以準備應對全球日益激烈的競爭的時候,這裡的孩子卻在爬樹、玩泥巴、觀察動物、回歸自然。另闢蹊徑的德國森林幼兒園提倡讓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培養獨立精神和動手能力,這種獨特的教育方式也體現了德國人對待個人成長和自然環境的態度。Fila森林幼兒園的孩子。
  • 人口8千萬卻拿下一半諾貝爾獎,德國憑啥這麼豪橫?幼兒園見分曉
    中國父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心急如火的父母從早教啟蒙,再到各種興趣班、補習班,一個接著一個地讓孩子學習,為的就是讓孩子抓住時機贏在起跑線。可為什麼中國的孩子如此努力,和外國孩子比仍然不夠優秀呢?
  • 德國包攬了世界近一半的諾貝爾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學習
    為什麼說德國沒有「學前教育」呢?因為在德國孩子6歲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和媽媽待在一起,一個是上幼兒園,而德國幼兒園最出名的便是在大自然中「上課」,也就是我們總能聽到的「自然教育」。在德國幼兒園裡,孩子們上課所學的並不是小學要用到的知識,而是要學一些生活、學習上的一些基本能力,例如他們會在幼兒園的課堂上給孩子發幾張顏色不同的紙,帶孩子進行分類、找不同、排序等遊戲,從玩中鍛鍊孩子的專注力。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德國人做任何事情,都很有耐心並且都很有毅力,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 德國人用什麼「奇特」的方法養孩子?值得父母一看
    德國在改革之後特別注重孩子的創造力、自理能力、科學思維的培養,正因為德國這樣的教育方式,才導致德國出了那麼多優秀的人才。德國人嚴謹、守規矩、守信用等好習慣,多半都是家庭教育養成的,在德國的書店裡,全都是關於兒童教育科普書籍的繪本,德國父母基本都會帶孩子看,通過書中一個個貼近生活的故事,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 自然教育、森林教育在德國
    雖然德國人口僅8200萬人,卻拿走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這與教育有直接關係。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自然教育」自然共同體論壇上,德國巴伐利亞州加帕郡政府青少年及家庭事務局(以下簡稱「青少局」)局長史蒂芬·梅爾特,與參會人員分享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德國》。        梅爾特生活的城市加帕,是阿爾卑斯山脈北部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洛爾鎮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在開心地玩耍。在森林中玩耍也有一定的規則,接觸這些樹木是森林保護規則所允許的。這所由德國政府資助的官方幼兒園成立於1997年,目前共有3名教師、18名孩子。幼兒園位於洛爾的自然森林保護區內,實行完全戶外的「自然教育法」,每天4個小時的「課程」中沒有指定的教材和玩具,森林是孩子們的課堂,樹枝、泥土是孩子們的玩具。
  • 德國憑什麼包攬一半諾貝爾獎?人家幼兒園的教學理念,誰看都服氣
    一個人的成就從教育模式就能有所見,審視一下德國教育,能夠發現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非常與眾不同。在一部紀錄片中,記錄了德國一所叫「森林幼兒園」的教學與生活方式,非常值得深思和學習。德國的一個林區中,在只有3度寒冷的早上,一群三四歲的孩子跟著老師在森林中開始活動、做手工、學習。
  • 「野外危險不要去」,家長忽略「自然教育」對孩子造成的3大影響
    一、"自然教育"的概念與誤區"自然教育"又叫"森林教育",是指自然體驗式的環境教育,這個概念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斯特娜夫人提出來的,她認為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通過讓孩子親自去體驗自然,釋放孩子的潛在力量,培養孩子的品格、品行和習慣。"森林教育"起源於20世紀的丹麥,但是風靡於德國。"
  • 家長如何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德國的自然教育,值得每位家長學習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全世界教育的典範,特別是德國幼兒園推崇的「自然教育」,將課堂直接帶到大自然中,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自然運動。根據研究證明:孩子親近自然有助身心發展,不僅可以增強認知,還能夠讓孩子的運動能力、社交能力、想像力、創造力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