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森林幼兒園:無論颳風下雨,課堂都在戶外

2021-02-27 公益慈善論壇

 提示:點擊上方"公益慈善論壇"↑一起學行善!


來源: 信息時報 文/禾之

這是德國11月一個寒冷的早晨,柏林以北卡羅鎮的一個郊外林區裡,一群三四歲的孩子正圍坐在篝火旁,唱著歌做遊戲。這不是哪個幼兒園突發奇想的野外體驗,而是孩子們再平常不過的課堂學習。這類幼兒園被稱為「森林幼兒園」,目前全德國已有超過1500個,並逐步向英美、日等發達國家擴展。德國《明鏡周刊》認為,森林幼兒園可能成為德國下一個成功的「出口品牌」。


零下28攝氏度也在戶外,篝火滅了孩子們會點燃

卡羅鎮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現有21個孩子,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早晨他們都來到「教室」學習。這一天,北風刺骨,氣溫幾乎跌破零攝氏度,面對明鏡周刊記者的擔心,園長索斯滕·萊內克笑了:「這根本不算什麼,『無論颳風下雨』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即使零下28攝氏度,我們也在室外呆著。孩子們從來沒得過感冒。」

在少數格外嚴寒的日子裡,孩子和老師會鑽進露營帳篷或木頭建的小教室,暫時躲避一下。但萊內克表示,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戶外活動,即使大雪積到3英尺厚。像去年冬天,罕見的大風雪襲擊歐洲,Pankgrafen幼兒園的孩子們開心地用積雪建了一座小屋。

今年以來德國還沒下雪,孩子們最近的學習主題是野外生火。儘管要接觸火這樣的「高危物品」,孩子們還是像學習其他課程一樣,被置於「無王管」 的狀態。明鏡周刊的記者看到,當篝火因受潮而趨向熄滅時,4歲的芬恩馬上撿起新鮮樹枝投進火裡。其他小朋友也拿一些小樹枝,撥弄火苗讓它重燃。

爬樹想到多高就多高,父母在場反而會掉下來

即使有老師陪伴在旁,他們也會假裝視而不見。「我可能不會事事插手,但我知道孩子們在哪,保證他們不會離開視線」,萊內克說,「大人不在場,能讓他們更勇於去冒險。我們的理念是讓孩子們自主和互相學習,從經驗教訓中不斷成長。」

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的老師尼哈爾·奧茲想起有一次,一名男孩站到火堆裡,「想看看會發生什麼」。「他跳進火裡、然後跳出來,說『看,我的腳沒有著火』」,奧茲說,「於是,我讓大家圍著篝火坐下,告訴他們如果把東西扔進火裡會怎麼樣。」

到中午11點,老師給孩子們吃一些小點心,通常是從樹上新鮮摘下來的水果,而玩了一上午泥巴和蝸牛的孩子們,要洗乾淨手後才能從碗裡抓果子吃。餐點過後,有些孩子們繼續在森林裡遊蕩,有些則去爬樹。這裡大大小小的樹就好比幼兒園的攀爬架,孩子們想爬多高就爬多高。往上爬全靠自己,老師唯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們下來。

「(自己爬樹)讓孩子們更加倍小心,因為沒人保護他們,」奧茲老師說,「唯一一次有小朋友從樹上掉下來,是因為父母在下面看著,而他想著『爸爸會來救我的』。」

受傷事故遠少於室內幼兒園

德國森林幼兒園組織主席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表示,在他們成立的20多年裡,沒有發生過幼兒在戶外摔斷腿之類的嚴重個案。「我們的傷害意外比在室內幼兒園少得多,因為實際上我們沒什麼牆壁和地板,更多的是柔軟的土地。」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說。

烏特·舒爾茨-奧斯特曼是德國基爾科技大學的一名導師,她認為戶外教育令孩子們更強壯,也減少了著涼感冒的機會。即使戶外活動還是存在一定危險性,但奧斯特曼堅信,它為幼兒身心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潛在的危險。「進入森林幼兒園的兒童,他們對外界的理解能力比其他小朋友深刻得多,研究也顯示,他們上學後會更自信和外向。」

日本人也對森林幼兒園情有獨鍾

日本人Hiroe Kido正在從事博士後研究,她的研究課題就是「森林幼兒園運動」。Hiroe Kido說,日本已有100多所德國模式的森林幼兒園,預計數量明年能翻一番。「這個理念在日本很受歡迎,因為它就像是對殘酷的日本社會的一種解脫。」

據Hiroe Kido介紹,日本森林幼兒園的學位幾乎都供不應求,哪怕它沒有政府補助,家長需全額自費。而在德國,森林幼兒園已經像傳統幼兒園一樣享受政府補助,例如,Pankgrafen幼兒園每月學費不超過80歐元(約合人民幣659元)。

尤其2011年日本大地震導致福島核災難後,日本人對森林幼兒園的需求大幅增加。「福島事故讓日本人重新思考人生,明白到我們應該更多地回歸大自然。」

有關森林幼兒園

第一所森林幼兒園於1950年代初期成立於北歐的丹麥,和蒙特梭利幼兒園、華德福幼兒園等不同,它的成立並不在於實踐某位知名教育學家的理念,而是由經驗中得到的靈感。一位全職媽媽艾拉·法拉陶每天帶著她的兩個學齡前子女到森林裡去散步,偶而也有鄰居的幼童一起同行。這群幼兒的媽媽們漸漸地發現,這些天天在戶外活動的幼童們遊戲行為和社會行為異於一般傳統幼兒園的幼童,他們較少爭執、互動頻繁、身心平衡、較少生病,而且體能也較佳。於是,這群幼兒的父母親聯合起來成立了世界第一所森林幼兒園。

「森林」只是大自然的代名詞,森林幼兒園可以是一座森林、一個農場,或是一片海灘。幼兒每天都在森林裡進行活動,不管陰天、晴天、雨天、甚至下雪天。

森林幼兒園收三到六歲幼兒,採混齡教學。視季節而定,孩子們每天在森林裡活動三到四個小時不等。為安全起見,每個班最多只有22名幼兒。

森林幼兒園的老師擁有國家認定合格幼教師證,由家長委員會遴選聘任,他們必須對大自然有深度的認同感,喜歡戶外教學,對當地的動植物生態有相當的了解。

森林幼兒園的教材取之於大自然,老師不必像傳統幼兒園那樣為了某個主題替幼兒布置情境。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來提問、思考、討論及找尋答案等過程真正的理解,所得到的知識是紮實的。

公益慈善論壇 www.loongzone.com

微信公眾號:loongzone2006

人氣爆棚的公益慈善知識學習平臺

郵箱:loongzone@loongzone.com(投稿、合作)

淘寶店:樂善益品(loongzone.taobao.com)

(臺灣慈濟素食產品:香積飯/面、穀物粉、餅乾等)

相關焦點

  • 德國森林幼兒園戶外活動:自然教育,並不是將教室換成「森林」
    只有摒棄那些傳統的遊樂場設備,孩子們才能全身心的融入自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而自己用天然材料製作各種玩具時,對形狀、尺寸、材質、紋理的選擇和處理,促進了他們精細運動技能的發育。 不只是玩耍,孩子們的故事、歌曲,都與這片森林有關。老師們精心挑選跟周圍的動植物有關,或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的歌曲和童話故事,加深孩子們的自然體驗,也讓他們知道,知識本就來自於我們身邊的世界。
  • 德國「森林幼兒園」:孩子們爬樹、玩泥巴、模擬修路和房子
    不要以為這是某個電視臺在做真人秀,這也不是某群家長突發奇想的野外生存訓練, 而是德國森林幼兒園裡孩子們習以為常的「課堂」。森林幼兒園的孩子。@spiegel.de讓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每天8至9點,無論是天氣晴好還是颳風下雨,家長都會把孩子們送到Grunewald林區裡的Fila森林幼兒園(Wald Kindergarten)。
  •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洛爾鎮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在開心地玩耍。在森林中玩耍也有一定的規則,接觸這些樹木是森林保護規則所允許的。這所由德國政府資助的官方幼兒園成立於1997年,目前共有3名教師、18名孩子。幼兒園位於洛爾的自然森林保護區內,實行完全戶外的「自然教育法」,每天4個小時的「課程」中沒有指定的教材和玩具,森林是孩子們的課堂,樹枝、泥土是孩子們的玩具。
  • 森林幼兒園就是讓孩子爬樹、玩泥巴?人本、自然,這才是其本質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丹麥森林幼兒園模式的思想傳入英國,之後在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得到迅速發展。目前,以德國森林幼兒園最具代表性。感性認識森林幼兒園在戶外活動是日常,即便零下28℃在德國的森林幼兒園,寒冷的早晨,孩子們圍著篝火,唱歌做遊戲,這是再平常不過的學習課堂。「即使零下28℃,我們也在室外待著。孩子們從來沒得過感冒。」
  • 「森林教育」,讓孩子在自然中探索學習
    ■ 蘇珊為了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了解綠色科學理念,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而在這方面,海外一些國家別出心裁,他們流行起「森林教育」,讓學生將課堂搬進了森林裡。「森林教育」到底如何實施,又有哪些創新的理念?
  • 沒廁所,沒教室,沒飯桌…德國這家開在森林的幼兒園,驚動了BBC來拍...
    紀錄片中的主人公,一對年輕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孩子他們來到當地一家森林幼兒園看環境,真的是森林幼兒園德國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視兒童教育早早到場的其它德國母親和孩子孩子們獨立性很高,自己動手把今天上課要用到的工具帶到「教(sen)室(lin)」坐在椅(yuan)子(mu)上的孩子們
  • 德國森林幼兒園正式落戶常熟,居然自帶一個原生態的戶外基地!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選擇虞山,便是選擇了一個擁有愛與奇蹟的地方。在這所全新的格林童話森林幼兒園裡,匯聚了多方力量和資源,構建了一個豐富多元的活動體系,打造了一個充滿愛的幸福樂園。什麼是森林教育?從國際上來看,森林教育起源於丹麥,在英、德等國家都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 不做環創、不寫計劃,這10個德國幼教細節中國幼兒園也用的上!
    ◇ 園長不要擺架子,要深入幼兒園工作的最前線,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並作出調整。在德國幼兒園上學,「規矩」真的很多。孩子們常年會在幼兒園備有雨具,冬天備有戶外用的帽子手套。因為幼兒園有一個規矩:無論颳風下雨,戶外活動都是固定要進行的。
  • 各國幼兒園學什麼?日本幼兒園重視戶外活動
    英國幼兒園:讓寶寶自己探索知識在英國幼兒園的課堂上,老師很少用講課的方法來傳授知識,而是以小組和個別輔導為主,寶寶可以自由選擇做點心、玩電腦、學畫畫或者玩各種遊戲,通過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識,培養一些技能。所有的教學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兒童主體性的觀念,符合寶寶的心理特點。
  • 德國憑什麼包攬一半諾貝爾獎?人家幼兒園的教學理念,誰看都服氣
    一個人的成就從教育模式就能有所見,審視一下德國教育,能夠發現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非常與眾不同。在一部紀錄片中,記錄了德國一所叫「森林幼兒園」的教學與生活方式,非常值得深思和學習。德國的一個林區中,在只有3度寒冷的早上,一群三四歲的孩子跟著老師在森林中開始活動、做手工、學習。
  • 森林教育,原來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更具體地說,是其全球最為知名和領先的森林教育體系。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家德國森林教育機構的日常,來窺探德國森林教育的精髓。所謂森林幼兒園,並不只是開在森林裡的幼兒園,更因為他們的教學體系大多都依靠森林這個「自然寶庫」來完成。 今天我們分享的案例是德國卡羅鎮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
  • 讓孩子自由生長的森林幼兒園
    森林幼兒園一般都沒有圍牆和屋頂,日常教學活動脫離鋼筋水泥的建築物和橡膠操場的約束,屬於敞開式教學。但是,在部分國家的森林幼兒園裡,並非所有教學活動都在戶外森林裡進行,比如進餐、閱讀等還是保留在室內開展。
  • 你不知道的,德國幼兒園教育的小秘密
    媽媽有些訕訕的,小男生繼續說:「我們在幼兒園,無論幹什麼,都要提前打招呼!」2.一次給甜妞洗臉,剛打開水龍頭,3歲多的小妞卻馬上把水龍頭關小了:「老師說過,我們洗臉時,要用小水,不然會很浪費!」德國幼兒園有很多規矩,例如每個孩子都要常年備有雨衣雨褲,冬天還要備有帽子手套,因為在幼兒園不管颳風下雨,固定的戶外時間是雷打不動的!對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德國幼兒園也有嚴格的規定。
  •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秘密
    本以為到了開學季,爸爸媽媽們諮詢最多的問題應該是孩子上學前的各種牴觸情緒該怎麼破,可是一連幾天我們後臺反饋的都是幼兒園孩子興趣班的選擇問題。看著為孩子操碎了心的爸爸媽媽們,不得不想起這篇《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秘密》,希望焦急的爸爸媽媽們有所感悟。
  • 德國8000萬人口,就拿下一半諾貝爾獎?早在幼兒園就已經輸了
    ,然而德國的孩子卻跟中國孩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下面這個紀錄片就講述了德國幼兒園孩子的成長,這家幼兒園比較特殊,沒有教室也沒有操場,而這個幼兒園竟然開在了深林裡面。這要是在中國的話,外面颳風下雨家長都會擔心孩子會不會生病,弄得孩子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這些大自然的孩子每天都非常開心,老師拉著道具的時候,孩子們都會在一旁幫忙,之後孩子們便上了一堂爬樹課,而且他們還有各種手工課,老師會將工具都準備出來,這時候可以看到孩子們就像是一個小木匠一樣。
  • 井噴式發展的自然教育,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都是如何做的?
    井噴式發展的自然教育,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都是如何做的?美國有許多以探索自然為目的的教育課程鼓勵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參與,把自然作為兒童的戶外教室和主要學習領域。美國的孩子在小學畢業前則要參加自然課堂,有的學校是去野外生存訓練,哪怕是下著大雨,孩子們也都在森林裡探險。營地教官會指導他們如何在雨天利用白樺樹樹皮上的膠質鑽木取火,如何嘗試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靠吃植物、昆蟲、動物而生存日本:回應具體社會問題
  • 自然教育:德國教育中的自由與規則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將森林作為教室,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森林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爬樹、玩火、堆雪人……因為每天都在新鮮空氣中長大,並在大自然中得到各種歷練,所以這裡的孩子身體素質非常好,很少生病,戶外跌倒摔傷的事故更是大大低於常規幼兒園。
  • 德國森林幼兒園進駐北城新區!
    一次聊天時她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朋友,沒想到朋友卻告訴了她一個學校名字——來到田幼兒園,正好發現一個老外和一個時髦墨鏡男在和田幼的老師們加班密訓,夫妻兩人聽了一段時間,發現竟然都是自己了解過的先進教育理念!「他們講的內容不就是我們之前了解的森林教育嗎?不知道兩人是什麼身份。」
  • 自然教育的興起:德國教育中的自由與規則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將森林作為教室,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森林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爬樹、玩火、堆雪人……因為每天都在新鮮空氣中長大,並在大自然中得到各種歷練,所以這裡的孩子身體素質非常好,很少生病,戶外跌倒摔傷的事故更是大大低於常規幼兒園。此外,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做事情的專注程度都很好。
  • 全世界孩子都想上的自然探險課:來自森林學校的遊戲教育
    什麼是 「自然缺失症」德國的心理分析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曾說過:兒童需要玩伴,譬如動物、水、泥巴、樹叢、空地。他也可以在沒有這些元素的環境中成長,用毛絨玩具、地毯、柏油馬路或天井來替代自然。這樣的孩子也會長大,可大人們日後不要驚訝他們在學習某些社會基本原則時很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