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德國,很多人立刻會想起奔馳、寶馬、雙立人……等等全球知名的品牌。
為什麼這麼多優秀的產品會集中誕生在這裡?是什麼讓德意志民族能夠創造出無數世界經典,並且長盛不衰?
一種流行的觀點是:兒童教育!更具體地說,是其全球最為知名和領先的森林教育體系。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家德國森林教育機構的日常,來窺探德國森林教育的精髓。
☞ 作者:郭海巖(自然教育·研學實踐基地 / 首席架構師)
現在,德國有超過1500家森林學校(含幼兒園)。所謂森林幼兒園,並不只是開在森林裡的幼兒園,更因為他們的教學體系大多都依靠森林這個「自然寶庫」來完成。
今天我們分享的案例是德國卡羅鎮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
這個幼兒園有21個孩子。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早晨他們都來到「教室」學習,即使零下28攝氏度,孩子們也在室外呆著(和日本的「短褲教育」異曲同工),但這些孩子們,從來沒有被凍感冒。
當然,在少數格外嚴寒的日子裡,孩子和老師會鑽進露營帳篷或木頭建的小教室暫時躲避一下。但這只是極個別日子。
在國內的幼兒園,主導理念是課程第一,老師的任務就是去完美呈現一次教學活動。但在德國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的日常就是像去森林裡郊遊一樣,泡上一天玩開心。
在自然環境的狀態下,不是老師們造就了一個場景或者困境,而是孩子自然地在森林裡和他的夥伴去維持一個遊戲。
馬上要下雨了,我們要吃午飯了,怎麼去解決我們的午餐,這些是他們特別真實的生活。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要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問題而已,孩子在這個環境中學到的知識是豐富多元的,幾乎能夠滿足孩子除了模塊化知識以外的需要,還能發展比如挫折、交際、大小精細動作等等能力。
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的一個學習主題是野外生火。儘管要接觸火這樣的「高危物品」,孩子們還是像學習其他課題一樣,被置於「無人管」 的狀態。
當篝火因受潮而要熄滅時,4歲的芬恩馬上撿起新鮮樹枝投進火裡,其他小朋友也拿一些小樹枝撥弄火苗讓它重燃。
到中午11點,老師給孩子們吃一些小點心,通常是從樹上新鮮摘下來的水果,而玩了一上午泥巴和蝸牛的孩子們,要洗乾淨手後才能從碗裡抓果子吃。
餐點過後,有些孩子們繼續在森林裡遊蕩,有些則去爬樹。這裡大大小小的樹就好比幼兒園的攀爬架,孩子們想爬多高就爬多高。
孩子們爬樹,老師和家長不給與任何幫助,只是幫他們下來,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孩子們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這裡的孩子很少接觸商業性的玩具,而是選擇就地取材,在森林中尋找玩具。大自然的玩具不像商業玩具以及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森林裡面找到的樹枝、泥巴、小蟲等更能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老師每個星期都會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帶領著學生們在森林裡遠足、幹活,學期結束的時候,學生們向家長們展示了他們的勞動成果。
有的學校每個學期期末還會組織學生們去遠足。遠足的地點也常常選擇在森林裡,老師曾帶著班上的所有學生在夜晚的時候帶著手電筒在森林裡穿行,體驗森林的夜景,看看那些夜間出來的動物的真實面孔。
幼兒園每一個班級的小朋友可以決定第二天去哪,這大片森林都是他們的,有些可能砂石比較多,有些可能就是茂密的樹林或者草地,這些他們都得自己想清楚。
森林教育並不是讓孩子隨意在森林裡玩,而是採用主題教學的模式。主題課程一般都是安排好的。
比如關於蜘蛛,看到蜘蛛網以後孩子們就會去思考為什麼蜘蛛網不會粘住蜘蛛自己,老師就會做一些功課一步一步跟學生探討,孩子們就會模擬自己被蜘蛛網粘住了,通過很多藝術形式做了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無論是從專業角度還是藝術角度都能夠打動人心。
結束後,老師們直接把這些案例做成一個冊,有一點我們所說的課程的感覺。
森林學校每天下午都有一段時間是聽故事或者唱歌,這些平常瘋玩的孩子在這個時候反而很專注,聽故事的時候特別專心,一起唱歌的時候也一點不亂。
孩子們還在在森林裡學習認識各種動植物,小蛇如何爬行,老鼠如何做窩,在森林這座「大寶庫」裡,孩子每天都有著興奮的新發現。
當然,如果非要說森林教育有什麼劣勢的話,就是這裡的孩子在剛剛進入小學的時候在認字、閱讀量上有所欠缺,但只要小孩子有興趣就能很快能夠跟得上。
相對於這一點點劣勢,森林教育的優勢則是顯然易見:因為孩子們每天都是沐浴在新鮮空氣中長大,並在自然中得到各種歷練的,所以這裡的孩子身體素質非常好,孩子們很少生病,戶外跌倒摔傷的事故更是大大低於常規的幼兒園。
有教育專家通過跟蹤研究發現,這些從森林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在進入小學、中學以後,他們天性更加好奇,很自然地會有學習興趣,整個的心態更加平和、身體發育、協調能力更好。
再加上對他們創造性、團隊協作精神的潛移默化影響,可以說,森林教育成就了半個德國的輝煌。
既然是教育,就一定要帶有清晰的目的性。我們需要系統思考的是:孩子未來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我們如何潛移默化地通過大自然,通過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影響他們?
在這一點上,我們無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更重要的是,我們去看齊或者追趕,需要的不僅是速度,更是理念和方向。
至少,我們不能再把城裡遊樂場的道具放到農莊,然後一臉得意地告訴家長,看,這就是自然教育。
統籌:海巖 | 編輯:於飛 | 視覺:冉冉
中國自然教育與研學實踐首席行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