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教育,原來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2020-09-03 參見莊主

一提起德國,很多人立刻會想起奔馳、寶馬、雙立人……等等全球知名的品牌。

為什麼這麼多優秀的產品會集中誕生在這裡?是什麼讓德意志民族能夠創造出無數世界經典,並且長盛不衰?

一種流行的觀點是:兒童教育!更具體地說,是其全球最為知名和領先的森林教育體系。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家德國森林教育機構的日常,來窺探德國森林教育的精髓。


☞ 作者:郭海巖(自然教育·研學實踐基地 / 首席架構師)



現在,德國有超過1500家森林學校(含幼兒園)。所謂森林幼兒園,並不只是開在森林裡的幼兒園,更因為他們的教學體系大多都依靠森林這個「自然寶庫」來完成。

今天我們分享的案例是德國卡羅鎮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


這個幼兒園有21個孩子。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早晨他們都來到「教室」學習,即使零下28攝氏度,孩子們也在室外呆著(和日本的「短褲教育」異曲同工),但這些孩子們,從來沒有被凍感冒。

當然,在少數格外嚴寒的日子裡,孩子和老師會鑽進露營帳篷或木頭建的小教室暫時躲避一下。但這只是極個別日子。


在國內的幼兒園,主導理念是課程第一,老師的任務就是去完美呈現一次教學活動。但在德國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的日常就是像去森林裡郊遊一樣,泡上一天玩開心。

在自然環境的狀態下,不是老師們造就了一個場景或者困境,而是孩子自然地在森林裡和他的夥伴去維持一個遊戲。

馬上要下雨了,我們要吃午飯了,怎麼去解決我們的午餐,這些是他們特別真實的生活。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要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問題而已,孩子在這個環境中學到的知識是豐富多元的,幾乎能夠滿足孩子除了模塊化知識以外的需要,還能發展比如挫折、交際、大小精細動作等等能力。


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的一個學習主題是野外生火。儘管要接觸火這樣的「高危物品」,孩子們還是像學習其他課題一樣,被置於「無人管」 的狀態。

當篝火因受潮而要熄滅時,4歲的芬恩馬上撿起新鮮樹枝投進火裡,其他小朋友也拿一些小樹枝撥弄火苗讓它重燃。


到中午11點,老師給孩子們吃一些小點心,通常是從樹上新鮮摘下來的水果,而玩了一上午泥巴和蝸牛的孩子們,要洗乾淨手後才能從碗裡抓果子吃。



餐點過後,有些孩子們繼續在森林裡遊蕩,有些則去爬樹。這裡大大小小的樹就好比幼兒園的攀爬架,孩子們想爬多高就爬多高。

孩子們爬樹,老師和家長不給與任何幫助,只是幫他們下來,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孩子們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這裡的孩子很少接觸商業性的玩具,而是選擇就地取材,在森林中尋找玩具。大自然的玩具不像商業玩具以及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森林裡面找到的樹枝、泥巴、小蟲等更能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老師每個星期都會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帶領著學生們在森林裡遠足、幹活,學期結束的時候,學生們向家長們展示了他們的勞動成果。

有的學校每個學期期末還會組織學生們去遠足。遠足的地點也常常選擇在森林裡,老師曾帶著班上的所有學生在夜晚的時候帶著手電筒在森林裡穿行,體驗森林的夜景,看看那些夜間出來的動物的真實面孔。



幼兒園每一個班級的小朋友可以決定第二天去哪,這大片森林都是他們的,有些可能砂石比較多,有些可能就是茂密的樹林或者草地,這些他們都得自己想清楚。



森林教育並不是讓孩子隨意在森林裡玩,而是採用主題教學的模式。主題課程一般都是安排好的。

比如關於蜘蛛,看到蜘蛛網以後孩子們就會去思考為什麼蜘蛛網不會粘住蜘蛛自己,老師就會做一些功課一步一步跟學生探討,孩子們就會模擬自己被蜘蛛網粘住了,通過很多藝術形式做了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無論是從專業角度還是藝術角度都能夠打動人心。

結束後,老師們直接把這些案例做成一個冊,有一點我們所說的課程的感覺。



森林學校每天下午都有一段時間是聽故事或者唱歌,這些平常瘋玩的孩子在這個時候反而很專注,聽故事的時候特別專心,一起唱歌的時候也一點不亂。


孩子們還在在森林裡學習認識各種動植物,小蛇如何爬行,老鼠如何做窩,在森林這座「大寶庫」裡,孩子每天都有著興奮的新發現。



當然,如果非要說森林教育有什麼劣勢的話,就是這裡的孩子在剛剛進入小學的時候在認字、閱讀量上有所欠缺,但只要小孩子有興趣就能很快能夠跟得上。

相對於這一點點劣勢,森林教育的優勢則是顯然易見:因為孩子們每天都是沐浴在新鮮空氣中長大,並在自然中得到各種歷練的,所以這裡的孩子身體素質非常好,孩子們很少生病,戶外跌倒摔傷的事故更是大大低於常規的幼兒園。


有教育專家通過跟蹤研究發現,這些從森林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在進入小學、中學以後,他們天性更加好奇,很自然地會有學習興趣,整個的心態更加平和、身體發育、協調能力更好。

再加上對他們創造性、團隊協作精神的潛移默化影響,可以說,森林教育成就了半個德國的輝煌。

既然是教育,就一定要帶有清晰的目的性。我們需要系統思考的是:孩子未來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我們如何潛移默化地通過大自然,通過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影響他們?

在這一點上,我們無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更重要的是,我們去看齊或者追趕,需要的不僅是速度,更是理念和方向。

至少,我們不能再把城裡遊樂場的道具放到農莊,然後一臉得意地告訴家長,看,這就是自然教育。


統籌:海巖 | 編輯:於飛 | 視覺:冉冉


中國自然教育與研學實踐首席行業平臺

相關焦點

  • 走進森林自然教育,讓孩子面向未來
    在國外,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選擇將孩子送到森林學校接受「森林教育」,這一教育概念目前在中國還是少有普及,可能很多爸爸媽媽還不知道「森林教育」是什麼,又好在哪裡。戶森森林教育Hooson品牌發展已經歷時兩年有多,森林學校也迎來送往了不少孩子,我們來談談森林教育是什麼?
  • 教育數位化是第一步,智能教育才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馬雲說:面對未來的巨大變革,今天最迫切需要做出改革和改變的是教育。中國現在每年不到1400萬新生兒童,這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腦礦,他們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國家社會的未來,繼續用工業時代的方法去教育今天的孩子,我們的孩子未來將競爭不過機器,今天的教育方式是為了適應工業化流水線生產而建立的。而我們需要面向數字時代的新的教育方式,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
  • 【原來】重新認識民辦教育:面向未來的教育願景
    既然《教育法》已經確定教育的公益屬性,國家也已確定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非營利性;那麼,我們是否應當建立新的思維:在教育領域率先淡化所有制思維,按非營利的規範管理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這樣,通過構建一個共同的制度平臺,才能真正將各類學校均視為公益事業,實行一視同仁的對待。因此,非營利學校不僅是民辦學校的管理模式,也是公辦學校的未來。
  • 未來教育五大新面向
    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邁向未來新動能從OECD未來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難看出特質、態度等情意層面,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重點。用教育現場的術語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找到強勁的學習動能,激起好奇心、擁有探索力。臺北市國語實驗小學校長林玫伶認為,未來教育的創新面向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更重視符合孩子不同的學習速度和內容,來滿足學習的目的;第二層面則是透過科技幫助孩子加強與外在世界的連結,同時投入真實情境的營造,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及連結的對象。
  • 開展創客教育讓學生面向未來
    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位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創客教室】開展創客教育加速教育的變革,讓學生面向社會,面向未來。之前的學校教育是關起門來培養學生的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向生活,面向社會。
  • 從心出發,探尋面向未來的教育
    2020年8月9日,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舉行的「從心出發——面向未來的教育」子藤教育品牌發布會上,圍繞目前教育界公認的未來方向——「創造力」展開討論。這不僅是一場傳統的發布會,更是一場感官藝術的盛宴,子藤教育致力於啟發大家去尋找關於「面向未來的教育」更深層次的答案。子藤教育集團成立於2019年,是愛家集團「從心」戰略布局中的教育板塊。
  • 「森林學校」或將為未來教育注入新活力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面臨著一個越來越不穩定和難以預測的未來,越來越複雜的全球挑戰需要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共同努力尋找出一種新的教育方法以適應未來的變革。新時代下,「創新」是時代的關鍵詞,也是教育的關鍵詞。未來教育什麼樣?到底有著怎樣的圖景?
  • 關注面向未來的科普科幻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關注面向未來的科普科幻教育
  •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
    我們邀您一道出發,去朝向「同一個未來」:如果教育要真正實現完整生命的真實回歸,回應高變量時代的需求與挑戰,未來的學校,不應再是「披著華麗外衣的教育工廠」,也不應再是「單品量產的莊稼田」.我們邀您一同想像,去推動「一個非凡的共識」:未來的教育,既不是「工業」,也不是「農業」,她理應更像「森林」的樣子——是不同生命個體自主生長又相互依存,以賦能為底層邏輯的環境。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子藤教育創始人李彥漪:從心出發——面向未來的教育
    中新網上海新聞8月12日電(記者 徐銀)「從心出發——面向未來的教育
  • 【教育創想】構建面向未來的生態智慧教育
    未來呼嘯而至。教育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也正在起勢。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學校因時而生,呼應著教育的大變革和培養時代新人的新需求。未來學校的定義是什麼?未來學習有哪些特徵?未來課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重構未來學習路徑?
  • 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發布的研究報告《面向智能時代:教育...
    原標題: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發布的研究報告《面向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與社會發展》提出——教育創新與變革呈現十大趨勢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院和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合承辦的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以「創新與變革: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為主題,從科技賦能教育、人力資本提升與教育變革
  • 蒙氏教育x森林教育,給孩子一個無限的未來!
    如果說「工作」是蒙氏教育的靈魂,那麼「旅行」就是森林教育的精髓。當工作與旅行完美結合,難道不是我們當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而森林教育是一種「野性」的教育方式,讓教育回歸到自然之中,提倡世界萬物皆是森林之子,讓人與自然萬物聯合起來,致力於讓孩子們解放天性、發現真我,在自然界中盡情的奔跑,攀爬……如果秩序與野性相結合,既滿足了文明,又消除了叛逆,豈不是魚與熊掌兼得之舉。
  • 薦讀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騰訊主要創始人、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面向教育未來
    此次大會還特別邀請騰訊主要創始人、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先生出席並發表開場演講—《面向教育未來》。談及人工智慧、個性化學習、教育技術變革與網際網路模式創新在全球教育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變化,以及對教育未來的思考。【原文英文版請點擊閱讀原文獲取。】
  • 日本森林教育的前世今生
    該報告介紹了日本森林教育活動的歷史、方式方法、課程規劃、研究機構以及各類森林教育活動推廣,論述了森林、科學與人的相互關係,並希望該研究成果能促進世界森林教育發展。        報告指出,森林教育不可欠缺,特別是對於肩負未來重任的青少年而言,為實現未來可持續社會目標,與森林進行互動至關重要。
  • 未來教育5大新面向,讓孩子成為「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面向未來的教育之路 | 愛文世界學校論壇分享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未來的教育會走向何方,教育之路該怎麼走,我們又該為未來培養怎麼樣的人才?8月29日,深圳愛文世界學校舉辦了一場題為「未來教育:在不確定性中成長」的OPEN.ed教育論壇。下面為大家分享此次論壇中我對於未來教育的思考,希望能為眾多尋求未來教育解決方案但處於焦慮與疑惑中的父母帶來些許啟發。
  • 碧桂園森林城市籤約美國名校 打造未來教育之城
    6月19日,新加坡旁碧桂園森林城市&美國沙特克聖瑪麗學校籤約儀式圓滿禮成。   享譽158年創校歷史,美國百年名校強勢進駐,幼兒園到高中全齡段國際教育,並計劃2018年8月開學,森林城市業主子女優先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