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艱難而非凡的超越,也是蒲公英教育智庫一以貫之的教育願景。
我們邀您一道出發,去朝向「同一個未來」:如果教育要真正實現完整生命的真實回歸,回應高變量時代的需求與挑戰,未來的學校,不應再是「披著華麗外衣的教育工廠」,也不應再是「單品量產的莊稼田」.
我們邀您一同想像,去推動「一個非凡的共識」:未來的教育,既不是「工業」,也不是「農業」,她理應更像「森林」的樣子——是不同生命個體自主生長又相互依存,以賦能為底層邏輯的環境。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創建一個森林般的教育生態」:在基本規律和基礎規則之上,讓不同學習者擁有自己定義目標的權利,以新的文化促進多元共存和開放共享,為全部生命「助長」。
重建生態,意味著我們要重新思考學校內部的多種要素:角色與能力、文化與機制、課程與評價、環境與資源.並致力於通過系統整合+科學設計,讓學校育人生態四季分明,風調雨順,尊重個性又集約高效。
重建生態,意味著我們要向大自然學習生存與發展的智慧——
以包容的姿態激活學校不同環節、每一間教室的「進化基因」;
採取混搭、非教條的策略,面對「沒有教科書的組織變革」;
不斷增強不確定時代的適應性,孵化生態鏈上的多樣性;
鼓勵「土壤裡長出來」的解決方案,推動自然而然的學習升級.
重建生態,意味著我們必須關注新的教育關係,因為關係的重建才是生態重建的核心;
必須探討人的未來,追問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優勢和幸福究竟是什麼?
必須處理好一系列相互衝突的現實——
比如好的教育要回到人的價值,又該如何超越人的局限?
好的教育不得不接受「慢反饋」,又該怎樣接軌世界的「快節奏」?
未來的學習依然離不開學校場景,卻又如何打破「學校的圍牆」?
以及,文明演進中的「全新認知」與「經典傳承」怎樣相輔相成?方法層面上教育新形態和教學基本功該如何對立統一?
重建生態,正成為我們眼前的一套剪不斷理還亂,人人必答的教育考題。
是的,這是中國教育的「貧困時代」:我們都空有「滿漢全席」的看見,迎面卻是資源、能力、時間處處侷促的現實;
這也是中國教育的「黃金時代」,只要每一位行動者重啟心智模式,拓展思維格局,錨定信念,也看見可能.
我們同時相信,學校無論大小,西部還是東部,城市還是鄉村,都難以靠一校之力奠定新一代學生成長的全部生態,並抵達高位平衡。因此,發現與傾聽、連接與交互、共生與共享才是開啟未來學校的密碼。
事實上面向未來的教育——這個「超乎人類經驗和算法的巨複雜系統」,我們真正的希望是「微光照亮世界」,真正的出路是「一線教育智慧的聯合」。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學校的「山山串聯」,生態完整;以及校園內的每一個「物種」在「森林」中各得其所,並自然生長.
我們邀您一路同行——「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沒有捷徑」;除非,我們互為捷徑。
(本文為蒲公英教育智庫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開幕前言)
作者 |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庫理事長,新校長雜誌社總編輯
圖片授權 | 青年藝術家 惠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