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面臨著一個越來越不穩定和難以預測的未來,越來越複雜的全球挑戰需要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共同努力尋找出一種新的教育方法以適應未來的變革。新時代下,「創新」是時代的關鍵詞,也是教育的關鍵詞。
未來教育什麼樣?到底有著怎樣的圖景?有國外媒體經過調查研究後,得出(點擊連結即可閱讀),其中包括:沒有實體校園。
該調查研究指出,未來可能不會有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校園,學習將不僅限於實體學校。旅行教室和現實的世界環境將成為一個新的校園。城市圖書館和城市實驗室將繼續幫助學生完成他們的項目。
在未來,學生不再依賴於某個地方,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學習;學生們有機會花更多的時間走出教室,與大自然更加親近;無限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更開放的面對周圍的世界,面臨真正的挑戰。
「森林學校」將興起,有研究表明,參加戶外實踐活動的兒童心理健康和總體健康水平都有所提高;參加過森林學校的兒童比沒有參加過森林學校的兒童表現出明顯更高的環保態度。
說到「沒有實體校園」,我們往往會聯想到這個名字——密涅瓦(Minerva)大學。近幾年,美國密涅瓦大學招收了不少中國學生,2015年杭州外國語學校劍橋國際高中高三女生沈佳文就因收到密涅瓦大學錄取通知書而大火了一把。2018年8月,字節跳動宣布完成了對美國密涅瓦大學的投資,張一鳴成為了董事會成員之一,在此之前還有好未來集團、真格基金對美國密涅瓦大學進行過投資。
美國密涅瓦大學每年招收一二百名學生,四年本科學習分布在全球七大城市,包括舊金山、香港、倫敦等,通過與當地的高校、研究所、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合作,學生可以使用一流的圖書館、實驗室等進行學習,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開放辦學,實現了教育的結構性創新。每學期去往一個城市教學,開設豐富的體驗式學習項目,提供一種「沉浸式的全球化體驗」。
而對於「森林學校」,我們或許了解的很少,其實在中國最美鄉村,就有這樣一所海拔最高的森林學校,這所「森林學校」給古老藏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吸引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芬蘭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50名學生來此接受自然教育和體驗藏族文化生活。
登龍雲合森林學校
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中路鄉,海拔2600米,掩映在藏寨山間的「登龍雲合森林學校」,打破了我們對傳統村小的認識,成了丹巴的「新地標」。
這所「森林學校」創始於2015年。來自規劃建築設計、生態旅行、社區發展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受當地政府邀請在丹巴縣中路鄉做規劃調研,並因此萌生組建「森林學校」的想法。
傳統藏式大院裡,兩棟房子經過改造取名「自然」、「自在」,中間的田地取名 「自我」。寓意人們能在自然中找到自信和自我,並自在地生長。
200平米的「自然」建築,是學校校區即功能區:餐廳、浴室、圖書館、多功能活動廳一應俱全。除此之外,還有溫室植物玻璃房和星空觀測室,主要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寓意在大自然的靈動中,找回遺失的自我。
250平米的「自在」 建築,是孩子們的住宿區,寓意當自我回歸自然的霎那,收穫無邊的自在。
半廢墟狀態的「自我」田地,作為一個創意工作坊,開展木工和手工活動。寓意在獨立的自我中激發創造。
學校還以這兩棟房子作為基點,結合周邊的田園、森林、草場,形成一個豐富多元的室內外教學和活動空間體系。
「森林學校」的學生們可以跟著嚮導一起在戶外辨識植物、採蘑菇;可以爬上碉樓、了解當地的歷史;也可以跟著民間手藝人學刺繡和編織。除此以外,學校還設計了修復古村道、水磨等項目,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改善了當地的居住環境。
「森林學校」是什麼?
「
如果我有機會為孩子們建立學校,我想讓他們了解做人是怎麼一回事...... 我想要教孩子們在野外生火,想讓他們知道水的源頭不是自來水龍頭。教育的目標是改善我們自己,以便我們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便我們可以幫助別人,並通過幫助別人使我們自己幸福和滿足。因此我們所學不是為了找工作,而是為了自我完善,讓我們自己的內在和外在都更加優雅。
—— 宗薩欽哲仁波切
」
1、共享自然的課堂
面向當地孩子展開一系列自然教育課程和體驗活動,希望讓這裡的孩子重新認識並熱愛自己的家鄉,同時也給城市裡的孩子一個體驗自然的課堂。
2、鄉村環境教育
通過共同的努力開展生態廁所、新能源利用、汙水和垃圾處理、生態農業等一系列生態環保課題的研究與實踐。
3、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
更多的孩子和年輕人,重拾對祖輩的傳承,並發揮想像和創造,將當地農作物和手工藝研發成新的文創產品,讓創意點亮鄉村並產生新的價值。
4、匯聚多方力量的文化平臺
為孩子為鄉土匯聚多元的力量,讓學校成為跨界互動交流的平臺。「森林學校」將匯聚來自各地的力量,舉辦各種「工作坊」「研學營」和「森林論壇」,同關注中國鄉村發展、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的有志之士,一起創建美麗鄉村。
「森林學校」希望通過自然教育的手段,讓來到學校的大孩子與小孩子們:「在大自然的靈動中找回遺失的自我,在獨立的自我中激發與創造,在自我回歸自然的霎那收穫無邊的自在。」
「登龍雲合森林學校」副校長沈書琴說,他們希望在傳統藏寨探索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提升村民保護意識的同時,讓他們能在家鄉安居樂業,作為家園的守護者傳承自然和文化遺產。
結 語
近年來,現代生活引發「自然缺失症」,孩子社交能力慢慢退化的問題越來越引起關注,美國著名作家Richard Louv曾在他的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採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詞描繪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缺乏聯繫的事實。因此,教育要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開始興起,大自然的教育功能也隨之被重新認識。
森林學校的教育方式涉及學術、專業和社交等方面的發展與培養,其重點並不在於去森林中學習,而是利用森林裡的自然資源來促進學習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森林學校,學生們既可以根據學科內容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又能在發現自然奧秘時盡情的放聲歡呼,或許這種教育方式可以更好的引領孩子們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