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孩子都想上的自然探險課:來自森林學校的遊戲教育

2020-12-19 媽媽圈微報

你有多久沒有帶孩子去大自然中遠足探險了?在我們「自然缺失」日益嚴重的時代,看看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更親近大自然。

什麼是 「自然缺失症」

德國的心理分析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曾說過:兒童需要玩伴,譬如動物、水、泥巴、樹叢、空地。他也可以在沒有這些元素的環境中成長,用毛絨玩具、地毯、柏油馬路或天井來替代自然。這樣的孩子也會長大,可大人們日後不要驚訝他們在學習某些社會基本原則時很吃力。

美國作家洛夫《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顯示,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清澈見底的小溪、生機勃勃的大叢林、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都正在遠離我們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被電子產品佔據,被科技佔據,沒有原始的快樂,只剩下冰冷的電子夥伴。在他看來,兒童在現代社會裡生活被「去自然化」是很可怕的現象,他把這樣的現象叫做「自然缺失症」。

風靡全球的森林學校

大自然帶給孩子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他會不自覺地讚嘆大自然的力量;在幽靜的環境中,呼吸著自然的風時,他會不自覺地放鬆下來。在親近自然,感受萬物生命輪迴時,他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

從上世紀90年代的英國開始,把自然做為孩子的教室和學校,正掀起一種席捲全球的國際風潮。其中,森林學校(Forest School)就提倡把孩子帶回自然,以遊戲為基礎,以大自然為中心,幫助孩子展開冒險、獲取新知、體驗驚奇。在這裡,一草一木、一花一蟲,就連石頭、陽光、土壤,全都可以作為教學的對象。沒有枯燥刻板的課程,也沒有塑料玩具。日常的「上學」,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森林裡撿樹葉、觀察蟲子、玩探險遊戲等。

無論颳風下雨,森林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在森林裡體驗與學習。通常老師會利用戶外環境中的空氣、土壤、水、火、木等教育資源,創設不同的戶外活動和遊戲,比如讓幼兒挖沙坑、建公路、生火烤制食物等。還會為幼兒提供真正的工具,教他們用鋒利的刀來削木棍。因為在森林幼兒園裡,幼兒是獨立的、有能力的個體,識別危險和接受挑戰是室外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堅信,只有經歷過危險和挑戰,幼兒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

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已經被證明,孩子的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性、觸覺靈敏度和深度感知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森林幼兒園裡長高長大的孩子,進入學校後,閱讀、寫作數學等學科學習能力也會更強,同時也會更加積極、陽光和自信。

在家也能玩的森林遊戲

既然自然教育那麼重要,下面就介紹幾種森林學校中的遊戲,下次你帶孩子在自然中玩耍時不妨和他一起試試看。

1.自然探索類遊戲:拍拍照,找一找

低年齡的幼兒好奇心爆棚,當你帶他來到自然中,可以請他找出「照過相」的自然物。具體怎麼玩呢?

收集5個左右你和孩子所處的活動區域的常見自然物,例如石塊、松果、果殼、草葉等。接下來將這些東西擺放在布上,並用另外一塊布蓋住他們。這時你邀請孩子把他自己想像成一臺照相機,等你拿開上面那塊布時,讓孩子像鏡頭一樣將視線聚焦在物品上,保持30秒之後,請他們「按下快門」,也就是閉上眼睛,在腦海中為剛才看到的物品照張相。

緊接著就可以讓孩子撒歡出去尋找了,每找到一樣,就把它放進包裡,最後看孩子能不能找齊。

2.森林藝術類:神奇的泥面具

將軟泥捏在手裡,輕輕擠過指縫,滑溜溜的。和孩子一起用溼溼的軟泥和大自然中各種植物,做成一個泥人面具,既鍛鍊了動手能力,還能提升他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在動手捏泥巴之前,你可以先問孩子,這個面具是給誰戴的呀,是昆蟲還是擁有魔法的精靈?那它長什麼樣子呢?面具是大眼睛還是小眼睛?捲髮還是直發?耳朵又是什麼樣子呢?

等孩子腦海中有了大致的想像後,就可以請他在森林中尋找所需的材料了。例如用樹葉做耳朵、用橡果當眼睛、用羽毛當頭髮,以及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泥面具。

3.野外生存技巧:基礎結繩術

結繩術作為一項既有美感又很實用的技藝,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十分重要。掌握每一種結繩風閥,都能給孩子帶來勝任感和自信心。結繩還能幫助孩子思考數學和物理知識,當孩子未來身處戶外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求生技能。

生活中最簡單的一種結繩法就是單結。教孩子拿一段長短合適的繩子,完成一個圈,將較短的一股繩穿過這個圈拉緊即可。

雙重單結可以將兩股繩牢牢的系在一起,做成一個固定繩圈,用來掛東西。方法和單結基本一致,但這次需要將兩股繩並在一起,然後再彎出一個圈,將兩股繩未封閉的一段穿過繩圈,得到大小符合需要的固定繩圈後拉緊繩子即可。

此外還有帳篷繩結、普魯士結、考利繩結等不同結法,等孩子年齡再大一點,你帶他去戶外時可以再教他。

大自然給了我們最好的禮物,給了孩子最天然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適時回歸大自然,帶孩子們去聽、去感受、去觸摸、去看,才是他們快樂、健康成長的最佳方式。

相關焦點

  • 走進森林自然教育,讓孩子面向未來
    在國外,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選擇將孩子送到森林學校接受「森林教育」,這一教育概念目前在中國還是少有普及,可能很多爸爸媽媽還不知道「森林教育」是什麼,又好在哪裡。戶森森林教育Hooson品牌發展已經歷時兩年有多,森林學校也迎來送往了不少孩子,我們來談談森林教育是什麼?
  • 高尾森林自然學校:生長在森林中的學校
    今天是考察日本森林幼兒園和自然學校的第一天。我們去了高尾森林自然學校、晚上住在NPO法人國際自然大學校,和Piccolo幼兒園園長中島久美子一起共進晚餐。三所不同的學校儘管運營模式差別很大,但所堅持的初衷都是一致的——讓孩子走進大自然,親近自然,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全面發展。
  • 自然教育、森林教育在德國
    雖然德國人口僅8200萬人,卻拿走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這與教育有直接關係。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自然教育」自然共同體論壇上,德國巴伐利亞州加帕郡政府青少年及家庭事務局(以下簡稱「青少局」)局長史蒂芬·梅爾特,與參會人員分享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德國》。        梅爾特生活的城市加帕,是阿爾卑斯山脈北部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 「森林教育」,讓孩子在自然中探索學習
    ■ 蘇珊為了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了解綠色科學理念,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而在這方面,海外一些國家別出心裁,他們流行起「森林教育」,讓學生將課堂搬進了森林裡。「森林教育」到底如何實施,又有哪些創新的理念?
  • 走進森林幼兒園「自然教育」,反思國內教育:差的不只是一片森林
    2015年5月份,歐巴馬總統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進行了一次會談,在這次會談當中,大衛愛登堡談及了孩子對自然的著迷以及自然對孩子的益處。於是在這次會談之後,人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利用"自然教育"對孩子進行不一樣的教育。"自然教育"開始迅速的全世界範圍內展開了。
  • 應援日本自然學校,留住孩子親近自然的天地
    中日公益夥伴的秘書長Fancy也寫了如下的詳細介紹,在新冠帶來的嚴冬裡,和我們一起給自己喜愛的自然學校送上一車碳吧~與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的中國不同,全世界仍有很多國家,包括日本在內,依然看不到疫情的盡頭,在我居住的東京,近期每日的新增感染人數居高不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迎來了夏天。
  • 一所深藏在森林裡的自然學校
    大地之野自然學校芥末堆 知風 11月12日報導從杭州師範大學倉前校區搭乘大巴出發,沿著高速一路向西,再向北繞上盤山公路。約一個半小時車程,便來到了天目山自然保護區。在800米左右海拔的原始森林之間,座落著一所以森林為教室、以自然為課本的自然學校——大地之野。
  • 帶孩子走進自然:應試教育留下的坑,只能森林教育來填了
    森林教育培育的孩子當教室沒有了圍牆,當自然變成了第一位老師,孩子從自然中領悟到的比言語相傳的更深刻。接受森林教育的孩子更能保護自己。森林教育在中國這與我們的教育環境有關係。首先相比於德國三分之一的森林覆蓋率,城市的周邊都是大片的森林,我們的這些基礎條件明顯不足。
  • 森林學校的起源與發展——《實踐中的森林學校》(節選1)
    本書由英國著名森林教育和學前教育研究專家Sara Knight所著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森林學校登上時代舞臺的時間,大概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在它厚積薄發、蓬勃發展的20多年光景裡,森林學校給英國民眾帶去了很多前沿又清新的自然理念,名氣漸漸廣為人知。
  • 不要羨慕德國的森林教育,我們更需要中國特色的自然教育
    【導讀】森林教育屬於自然教育的一種,意在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了解自然,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獲得體驗、增強交往、提高能力。並不是有了森林就自然而然產生森林教育,關鍵要看人們的教育追求和培養理念如何在量體裁衣中落實。
  • 帶孩子去森林就是自然教育?我們與德國相差的不僅是一片森林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人們才意識到,總是待在"溫室"裡的孩子是難以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的。正因如此,也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呼聲——讓教育回歸自然,讓孩子做回自然的人。於是,世界上第一家"森林幼兒園"在那時於丹麥創立。
  • 德國森林幼兒園戶外活動:自然教育,並不是將教室換成「森林」
    每天早上9點,25個孩子就會準時的來到這裡,開啟他們全新的一天。對於他們來說,幼兒園的每一天都像是一段未知的旅程,充滿驚喜和刺激,因為他們壓根沒有課程表。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加倍的小心,因為沒人保護他們。 儘量不插手,讓孩子們自己學習,自己總結經驗教訓,成了Pankgrafen自然幼兒園老師們共同遵守的「默契」。
  • 全球森林教育觀察:帶孩子去森林,體驗大自然最純真的味道
    森林教育的實施場地並不局限於森林或者林地,對於缺少這些資源的城市,可以利用仿真森林,或者學校附近的大面積草地或空地也可成為開展森林教育的場所,森林教育重視的是戶外的教育內容,而非「森林」的形式。森林教育顛覆了傳統教學中過分灌輸學科知識而忽視孩子的實踐的想法,它注重讓孩子從直接經驗中獲取知識,反對將課程作為控制孩子的工具,提倡「課程應是孩子們學習的發展資源」的理念。
  • 「森林學校」或將為未來教育注入新活力
    而對於「森林學校」,我們或許了解的很少,其實在中國最美鄉村,就有這樣一所海拔最高的森林學校,這所「森林學校」給古老藏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吸引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芬蘭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50名學生來此接受自然教育和體驗藏族文化生活。
  • 【森林療育】森林幼兒園,自然中學習自然中成長
    現在,森林幼兒園在德國以每兩年建一所的速度在發展,並且常常有從全世界各地來此做教育研究的研究者們。因為有龐大的需求,很多年輕的家長們越來越接受森林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在這裡,孩子們每天按照幼兒園的作息開展活動,老師們和孩子們會圍坐在一起用餐,一起走進森林裡活動,活動也會充分尊重孩子們的自由選擇,孩子們可以做任何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 專家傳授幼兒森林教育「法寶」
    近年來,國內部分家長和早教機構也對讓孩子回歸自然的森林教育表現出極高的興致。11月7日,中國家庭教育研究所與北京家園共育教育科技中心在北京主辦「亞洲自然與森林教育論壇」,來自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的多位專家和從業者向百餘名幼兒園園長們分享了幼兒自然體驗教育的實踐與心得。    會上,中國綠色時報社邵權熙博士向大家介紹了中國豐富的森林、溼地、荒漠及生物多樣性資源情況。
  • 自然教育中心在臺灣 | 森林中的自然教育中心(上)
    【方案:從零設計,專業支持】第一個東眼山自然中心建設的時候,我剛畢業,上山開始做課程設計、營運管理、人員培訓方案的設計等等,具體到該用什麼樣的行政管理系統或者是有什麼樣的表單,一切從零開始。當時時間很緊,我們四月一號上班,自然中心六月就要開幕,我們必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產出教育方案,並找到學校執行課程。
  • 自然教育中心在臺灣|森林中的自然教育中心(上)
    【方案:從零設計,專業支持】第一個東眼山自然中心建設的時候,我剛畢業,上山開始做課程設計、營運管理、人員培訓方案的設計等等,具體到該用什麼樣的行政管理系統或者是有什麼樣的表單,一切從零開始。當時時間很緊,我們四月一號上班,自然中心六月就要開幕,我們必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產出教育方案,並找到學校執行課程。
  • 「森林學校」早教課,連教室都沒有卻風靡全球,中國家庭如何借鑑
    森林學校是一種早期兒童教育手段,它以遊戲為基礎、以大自然為中心,通過在林地或布滿樹木環境中的實踐型學習,讓學習者獲得並發展自信心及自尊心,已發展為一種國際風潮。孩子們在這個課程中到底會做些什麼?書中指出,現在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肥胖率上升、注意力下降和抑鬱。而森林學校課程的誕生,正是彌補了自然缺失這一問題。都說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應該多親近自然,我之前總覺得是有些飄渺的概念,也不曾把「接觸自然」這件事放在心上。
  • 德國人的「自然教育」:看似什麼都不教,但孩子自己就學會了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全世界教育的典範,特別是德國幼兒園推崇的「自然教育」,將課堂直接帶到大自然中,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自然運動。根據研究證明:孩子親近自然有助身心發展,不僅可以增強認知,還能夠讓孩子的運動能力、社交能力、想像力、創造力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