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帶孩子去大自然中遠足探險了?在我們「自然缺失」日益嚴重的時代,看看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更親近大自然。
什麼是 「自然缺失症」
德國的心理分析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曾說過:兒童需要玩伴,譬如動物、水、泥巴、樹叢、空地。他也可以在沒有這些元素的環境中成長,用毛絨玩具、地毯、柏油馬路或天井來替代自然。這樣的孩子也會長大,可大人們日後不要驚訝他們在學習某些社會基本原則時很吃力。
美國作家洛夫《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顯示,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清澈見底的小溪、生機勃勃的大叢林、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都正在遠離我們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被電子產品佔據,被科技佔據,沒有原始的快樂,只剩下冰冷的電子夥伴。在他看來,兒童在現代社會裡生活被「去自然化」是很可怕的現象,他把這樣的現象叫做「自然缺失症」。
風靡全球的森林學校
大自然帶給孩子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他會不自覺地讚嘆大自然的力量;在幽靜的環境中,呼吸著自然的風時,他會不自覺地放鬆下來。在親近自然,感受萬物生命輪迴時,他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
從上世紀90年代的英國開始,把自然做為孩子的教室和學校,正掀起一種席捲全球的國際風潮。其中,森林學校(Forest School)就提倡把孩子帶回自然,以遊戲為基礎,以大自然為中心,幫助孩子展開冒險、獲取新知、體驗驚奇。在這裡,一草一木、一花一蟲,就連石頭、陽光、土壤,全都可以作為教學的對象。沒有枯燥刻板的課程,也沒有塑料玩具。日常的「上學」,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森林裡撿樹葉、觀察蟲子、玩探險遊戲等。
無論颳風下雨,森林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在森林裡體驗與學習。通常老師會利用戶外環境中的空氣、土壤、水、火、木等教育資源,創設不同的戶外活動和遊戲,比如讓幼兒挖沙坑、建公路、生火烤制食物等。還會為幼兒提供真正的工具,教他們用鋒利的刀來削木棍。因為在森林幼兒園裡,幼兒是獨立的、有能力的個體,識別危險和接受挑戰是室外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堅信,只有經歷過危險和挑戰,幼兒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
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已經被證明,孩子的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性、觸覺靈敏度和深度感知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森林幼兒園裡長高長大的孩子,進入學校後,閱讀、寫作數學等學科學習能力也會更強,同時也會更加積極、陽光和自信。
在家也能玩的森林遊戲
既然自然教育那麼重要,下面就介紹幾種森林學校中的遊戲,下次你帶孩子在自然中玩耍時不妨和他一起試試看。
1.自然探索類遊戲:拍拍照,找一找
低年齡的幼兒好奇心爆棚,當你帶他來到自然中,可以請他找出「照過相」的自然物。具體怎麼玩呢?
收集5個左右你和孩子所處的活動區域的常見自然物,例如石塊、松果、果殼、草葉等。接下來將這些東西擺放在布上,並用另外一塊布蓋住他們。這時你邀請孩子把他自己想像成一臺照相機,等你拿開上面那塊布時,讓孩子像鏡頭一樣將視線聚焦在物品上,保持30秒之後,請他們「按下快門」,也就是閉上眼睛,在腦海中為剛才看到的物品照張相。
緊接著就可以讓孩子撒歡出去尋找了,每找到一樣,就把它放進包裡,最後看孩子能不能找齊。
2.森林藝術類:神奇的泥面具
將軟泥捏在手裡,輕輕擠過指縫,滑溜溜的。和孩子一起用溼溼的軟泥和大自然中各種植物,做成一個泥人面具,既鍛鍊了動手能力,還能提升他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在動手捏泥巴之前,你可以先問孩子,這個面具是給誰戴的呀,是昆蟲還是擁有魔法的精靈?那它長什麼樣子呢?面具是大眼睛還是小眼睛?捲髮還是直發?耳朵又是什麼樣子呢?
等孩子腦海中有了大致的想像後,就可以請他在森林中尋找所需的材料了。例如用樹葉做耳朵、用橡果當眼睛、用羽毛當頭髮,以及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泥面具。
3.野外生存技巧:基礎結繩術
結繩術作為一項既有美感又很實用的技藝,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十分重要。掌握每一種結繩風閥,都能給孩子帶來勝任感和自信心。結繩還能幫助孩子思考數學和物理知識,當孩子未來身處戶外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求生技能。
生活中最簡單的一種結繩法就是單結。教孩子拿一段長短合適的繩子,完成一個圈,將較短的一股繩穿過這個圈拉緊即可。
雙重單結可以將兩股繩牢牢的系在一起,做成一個固定繩圈,用來掛東西。方法和單結基本一致,但這次需要將兩股繩並在一起,然後再彎出一個圈,將兩股繩未封閉的一段穿過繩圈,得到大小符合需要的固定繩圈後拉緊繩子即可。
此外還有帳篷繩結、普魯士結、考利繩結等不同結法,等孩子年齡再大一點,你帶他去戶外時可以再教他。
大自然給了我們最好的禮物,給了孩子最天然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適時回歸大自然,帶孩子們去聽、去感受、去觸摸、去看,才是他們快樂、健康成長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