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德國你會想到什麼呢?精密的儀器、精良的汽車、先進的化工、啤酒,這些都是我們熟知的德國製造,然而我們可能還有另外一個不知道的「德國製造」,那就是德國「製造」的孩子!
德國的孩子從小生活能力就特強,並且具備很強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自律能力,比起我們國家的孩子要強得多,這就是德國教育的厲害之處。
德國在改革之後特別注重孩子的創造力、自理能力、科學思維的培養,正因為德國這樣的教育方式,才導致德國出了那麼多優秀的人才。
讓我們看看德國人是如何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
對孩子放手,是讓孩子學會獨立的第一課德國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並不會像我國父母一樣每天陪著孩子,而是放手讓孩子自己生活,教孩子洗衣服、做飯、買東西、讓孩學會自己生活,不得不說放手是孩子學會自理獨立的第一步,德國父母就一直信奉著一個原則:「不要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多讓孩子吃苦,孩子長大後才不會受苦,德國父母會讓孩子參與到日常工作,甚至連割草、修草坪之類的都讓孩子來。
培養行為習慣,要從小做起言傳身教現在不少父母都抱怨,自己家孩子懶、做事拖拉、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德國父母就沒有這樣的苦惱,德國父相信榜樣的力量,會從小幫助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是父母言傳身教引導孩子養成行為習慣,畢竟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怎麼樣,孩子就會怎麼樣。
德國人嚴謹、守規矩、守信用等好習慣,多半都是家庭教育養成的,在德國的書店裡,全都是關於兒童教育科普書籍的繪本,德國父母基本都會帶孩子看,通過書中一個個貼近生活的故事,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德國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的世界,不是著眼於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喚醒孩子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
習慣的培養對孩子起來說極為重要,父母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可以給孩子看這套《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繪本》,這套繪本通過故事,讓孩子從懵懂探索到自理懂事,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健全的人格。
德國幼兒園沒有統一的教育大綱,孩子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玩」德國的幼兒園沒有精巧的設計,更沒有安全保護措施,德國孩子大部分的玩耍時間,都是在戶外,在廣闊的森林,雖然處處都蘊含著「危險」,而且無論晴天下雨德國幼兒園都不會取消這種戶外活動,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規則意識,德國孩子在戶外玩耍哪怕摔倒了,老師也不會去扶,而是鼓勵孩子站起來,目的是讓孩子們在「挫折」中學會獨立與堅強。正因為德國幼兒園這種培養方法,才讓德國的孩子從小就具備強大的觀察力和生存能力。(同樣是6歲的孩子,放在野外,德國的孩子肯定能生存得更久。)
德國孩子很多東西都是從大自然中學到的,在野外玩耍的時候,孩子會細心觀察外界,昆蟲、植物、石頭等,以此來鍛鍊孩子的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的重要性
科學思維是改變生活造福人類重要思維,一個具備科學思維的人具備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術全都運用到生活中,這樣的人才是以後社會上最需要的,我建議父母培養孩子這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