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禁止智力開發,卻培養出眾多諾獎得主,其教育值得家長學習

2020-09-09 黎黎育兒筆記

我以前自認為自己一定是一個開明的家長,不會逼迫孩子學習,不會要求他贏在起跑線上。但是有了孩子以後想法就出現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生怕孩子未來過得不好,不知不覺間就帶著孩子進入了賽跑的軌道,沒上小學前就要學算術、拼音、漢字,生怕孩子上學跟不上。

孩子快不快樂我不知道,至少我個人也很焦慮。直到我了解到德國的教育,我開始嘗試著敢於讓娃輸在起跑線。因為德國是一個禁止學前教育,禁止智力開發的國家。但是這樣的國家卻培養了眾多的諾獎得主,要知道德國人口不過8千萬左右,但是在諾貝爾獎領域卻能名列前茅。

那德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我之前看過一個演講,是俞敏洪教授談德國的教育實驗。這是在二戰後的一場教育實驗,將孩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從小學習,另一部分讓孩子小時候好好玩。進行多年的觀察。

得出的結論:小時候能好好玩的孩子,到5年級以後能夠後來者居上,並且更富有創造力和心理健康。要知道經過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造力可是智商高的孩子的共同點之一。那就是說那些玩的孩子未來學習更好,智商更好!

這樣的研究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就開始搜索德國教育的各種資料,發現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真的是沒有什麼學習任務,就是一個字「玩」。那德國孩子到了小學的時候,真的就是一張白紙嗎?其實不然,他們這種看似什麼都不教的「瞎玩」方式,卻無形中,教會了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記得芭學園的園長李躍兒曾經在演講中表示,孩子玩是一種發展行為。也就是說孩子在玩之前和玩之後已經不同了,已經得到發展。所以我們不要小看玩,其實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好機會。

一、野外撒歡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德國的「自然教育」或者說「森林幼兒園」,這種幼兒園的特點就是以森林作為教室,別管冬天夏天,孩子就在野外的森林中撒歡玩。如果你認為,這種幼兒園會有家長送孩子去嗎?我可以告訴你,在德國目前有1500多家這樣的幼兒園。

孩子在幼兒園的內容就是爬樹、生火、挖泥巴、踩水坑、搭建木屋……要知道,這可是幼兒園的孩子去做的事情,相信現在很多17、8歲的大孩子動手能力在這些幼兒園小朋友的面前遜色了。

而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又是混齡的,這就導致一個班級有大孩子和小孩子,這樣大孩子可以照顧小孩子,小孩子可以模仿大孩子,老師從不主動插手。所以他們的自理能力更強,社交能力,合作能力也更優秀。

所以說,別看德國人看似什麼都不教,但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都在玩中得到了鍛鍊。

二、室內的幼兒園也是玩,著重培養專注力

當然在德國也不是所有的幼兒園都是森林幼兒園,那室內的幼兒園都教什麼呢?首先他們幼兒園是沒有統一的教科書,課堂上老師可能會隨機給孩子一些彩色的紙或者是圖片,就開始玩遊戲。比如玩找不同、排序……等等有關紙片的遊戲。

那這種遊戲僅僅是為了佔用孩子的時間嗎?其實這是德國人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一種方式,要知道德國人的專注嚴謹是出了名的!這與小時候的教育脫不開關係,德國似乎非常注重孩子的專注力培養家長不可以打擾孩子社區、學校、教堂等等地方都有給孩子訓練專注力的免費老師和課程。

三、行為規範的培養絕不馬虎

德國人特別有規矩,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對於行為規範的教育非常注重,比如在德國有專門的「廁所課」,教育孩子如何使用公共廁所。為了不給別人帶來麻煩,德國不管男女在使用公共廁所的時候,都要坐著,是為了避免將公用馬桶弄髒。

不僅如此,公共場合不要打擾別人、不能使用暴力、就連上完廁所擰開水龍頭的用水量也會規範,不得不給德國人一個大寫的佩服!

我們通過了解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發現讓孩子玩有可能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提升的是專注力、智力、創造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行為規範等等。這才是未來立足社會之本,而不是數學、語文、外語考了多少分。

我是一名從事教育工作十餘年的人民教師,也是擁有一兒一女的80後寶媽。為你分享育兒路上的經驗和乾貨,助力你養育出馬爸爸嘴裡擁有「四商三觀三力」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德國教育 | 培養了55位諾獎得主,大學全球排名卻要跌出百大
    打算出國的學子們,應該也已經緊鑼密鼓地準備揚帆遠航,畢竟很多家長都是早早就對照著大學全球排名來給孩子規劃人生。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個有趣的現象,大學排名是個什麼算法,為什麼大家所不知道的德國大學,走出過那麼多諾獎得主。
  • 培養了55位諾獎得主,大學全球排名卻要跌出百大
    打算出國的學子們,應該也已經緊鑼密鼓地準備揚帆遠航,畢竟很多家長都是早早就對照著大學全球排名來給孩子規劃人生。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個有趣的現象,大學排名是個什麼算法,為什麼大家所不知道的德國大學,走出過那麼多諾獎得主。
  • 德國承包近半諾貝爾獎,只因禁止智力開發,著重培養3點能力?
    每個國家的教育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每個國家的兒童都會得到不同的發展和教育。在教育這一方面,中國家長更傾向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更聰明懂事;而作為承包近半諾貝爾獎的德國,他們卻對教育有著不一樣的了解。
  • 德國教育禁止智力開發,著重培養3點根本能力,網友:我佩服
    關於教育,每個國家都會採取不同的理念和方法,這也就使得各國兒童有了不一樣的發展。在這方面,國人更熱衷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渴望自家娃的智力能過獲得最大程度的開發,而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近半的德國人,卻對教育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 德國禁止智力開發,注重培養這4點能力,卻培養出全球近半的學霸
    但是在世界各國中,教育的方式和模式確實大相逕庭的,在中國的我們,會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更想要著重的培養孩子的智力,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許多學校過分解讀國家的政策,造成了一批批>,他們是十分禁止智力的過度開發的,這一點從他們最近的一部教育紀錄片中就能清晰的看到他們對於教育的態度。
  • 19年19個諾獎得主,如何看待日本教育?
    作者|源泉 來源|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日本作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鄰邦,在唐朝就多次向中國派出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文化。到了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又推動日本的西化推進。隨著日本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尤其是對亞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很多學生考慮過到日本留學。曾一度位列世界第二經濟體的日本到底是如何發展的教育?日本諾獎頻出背後又有著怎樣教育體制?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喻海良表示,科研創造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每一個大成果都需要時間的積累,人們今天所看到的諾獎得主的成果,很多都來自其若干年前的研究。比如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赤崎勇和天野浩,憑藉的就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他們共同發明的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一般情況下,諾獎得主可以看作是一個馳名商標。
  • 與諾貝爾獎得主做校友,細數狂攬諾貝爾獎的德國名校
    以德國為例,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各個年齡段都有,近年更是低齡化留學德國學生劇增,主要有以下原因:德國的教育水平世界頂尖,特別是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更是聞名世界,深受中國家長認可;1、德國幼兒園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這方面與國內的教育對比有明顯優勢;
  • 不倡導精英教育的德國,是如何培養出世界眾多的科學家、哲學家?
    於是老師給家長打電話,告知其停止額外補習,否則幼兒園有權將他告上法庭。於是大家就認為,德國法律規定禁止超前開發兒童智力。孩子們整天不學習,除了玩就是玩,這叫順應天性。國內的朋友們看到這種事情,心中肯定不爽。讓自己的孩子多學點知識,難道就犯法啦?
  • 德國承包了一半「諾獎」,幼兒園卻只教這「3樣」,值得家長一看
    說到德國,大多數人都非常嚮往,因為德國實在太神秘,也太厲害了,承包了一半的「諾獎」,雖然有人會質疑說,難道不是美國獲得的諾貝爾獎最多嗎?其實這裡說的德國人包含了移民美國加拿大的德裔,美國很多的諾貝爾獲獎者,其實是德國人。
  • 25年培養出28位諾獎得主,日本這9個教育制度,中國能引進就好
    說起日本人們會想到櫻花,會想到乾淨的街道,會想到匠人精神,還有就是日本的教育方式。是在25年之間總共擁有了28位諾貝爾獎得主,這得益於日本的教育。日本的教育究竟好在哪裡,一時間也說不上來,但是看看日本的這十個教育制度,也許就豁然開朗。
  • 跨越16個時區 3位諾獎得主「雲對話」江蘇企業家
    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助理研究員、思謀會秘書長趙宜萱博士的主持下,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進行主題演講。  疫情加速了數位化技術的「滲透」 中國是全球數位化領導者和創新者  2001年諾獎得主、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麥可·斯賓塞(Michael A.Spence),如今常住義大利。南京是他印象很深的城市。
  • 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得諾獎 北大德語教師:她是冷門
    此前,歐洲賭博公司曾列出今年諾獎熱門作家,赫塔·穆勒以一賠五十排名靠後,和她賠率一樣的還有中國詩人北島,因此赫塔·穆勒的獲獎繼續了諾貝爾文學獎近年「冷門」的傳統。全球賭客因為這個冷門都紛紛賠了不少錢。她的父親在二戰期間為德國黨衛軍效力,二戰結束後她的母親被流放到烏克蘭。穆勒上世紀70年代在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一所大學學習羅馬尼亞和德國文學。1982年,穆勒發表其處女作《低地》,由於穆勒公開批評羅馬尼亞政府,她被禁止在國內出版作品。1987年,穆勒和她丈夫、作家理察·華格納一同移民德國,並從1995年起成為德國語言和詩歌科學院成員。
  • 古怪億萬富翁的瘋狂造人計劃:收集諾獎得主精子
    於是,格雷漢姆在華爾街日報上,刊登了一封寫給諾獎獲得者們的信。在信上他表現出了驚人的熱情和誠懇。信大約是這樣寫的:你的基因太寶貴了,你有沒有想過為世界多做一件善事,就是獻出你的精子......有時候,格雷漢姆還要經常去外地收集精子。小寶寶或者懷孕的女孩能坐飛機,但是精子沒法坐。精子還不能過安檢啊,因為X光會產生影響。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目前,我國LCD用光刻膠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核心技術至今被德國、日本等企業所壟斷。因為開發所涉及的技術難題眾多,所以要自主研發生產,技術難度非常之高。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瑞士科學家雅克·杜波切特、德國科學家阿希姆·弗蘭克和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在開發冷凍電子顯微鏡領域於201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今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
  •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諾貝爾科學獎|諾獎|...
    在此基礎上,德國人卡爾·本茨於1885年成功研製出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採業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德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這些新成就,通過剛投入使用的跨大西洋電報電纜傳播到美國之後,引起了美國社會的高度關注。對英式素養教育和法式應用教育表示不滿的眾多美國青年開始紛紛跑到柏林、哥廷根、慕尼黑、海德堡、萊比錫等德國研究型大學留學。
  • 諾獎得主:中國教育陷入嚴重內捲化
    日本一位諾獎得主的深刻反思:東亞教育是在浪費時間,所有人都深受其苦因研發藍光LED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在東京的駐日外國記者協會舉行記者會,批評了日本的專利制度和整個東亞教育體系這樣的人在日本飽受壓制,他對於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也是言出有因。東亞的教育體制是比較特異的,經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讚賞和局內人的詬病。日本的教育體制已經相對算這三國裡比較寬鬆的了,有些國家就別提了,老師、學生、家長所有人都深受其苦。至於韓國也是以極端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聞名的。
  • 凌晨電話響起:諾獎得主是怎樣徵服病毒的
    Rice) 在接受諾獎官方採訪的時候都說了什麼?整理 | 思敏責編 | 崔箏「凌晨四點多電話鈴聲響個不停,我當時是窩著火接的電話。」202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奧爾特這樣說。在得知是諾獎委員會的來電,這份怒氣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驚喜。
  • 諾獎得主不懂英語的一記響亮耳光
    (中國網10月8日)諾獎仍然與中國人無緣,這倒不令國人十分懊惱和氣憤,然而令人十分不解和詫異的是,身為諾獎得主的日本人益川敏英竟然能夠不懂英語,甚至還到了一竅不通的地步。這在國人看來是多麼地不可思議呀。和益川敏英一樣對英語一竅不通的諾獎得主或許並不多見,然而管中可以窺豹,當不懂英語的人獲得諾獎成為現實的時候,我們理應從中發掘出一些東西並加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