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自認為自己一定是一個開明的家長,不會逼迫孩子學習,不會要求他贏在起跑線上。但是有了孩子以後想法就出現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生怕孩子未來過得不好,不知不覺間就帶著孩子進入了賽跑的軌道,沒上小學前就要學算術、拼音、漢字,生怕孩子上學跟不上。
孩子快不快樂我不知道,至少我個人也很焦慮。直到我了解到德國的教育,我開始嘗試著敢於讓娃輸在起跑線。因為德國是一個禁止學前教育,禁止智力開發的國家。但是這樣的國家卻培養了眾多的諾獎得主,要知道德國人口不過8千萬左右,但是在諾貝爾獎領域卻能名列前茅。
那德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我之前看過一個演講,是俞敏洪教授談德國的教育實驗。這是在二戰後的一場教育實驗,將孩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從小學習,另一部分讓孩子小時候好好玩。進行多年的觀察。
得出的結論:小時候能好好玩的孩子,到5年級以後能夠後來者居上,並且更富有創造力和心理健康。要知道經過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造力可是智商高的孩子的共同點之一。那就是說那些玩的孩子未來學習更好,智商更好!
這樣的研究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就開始搜索德國教育的各種資料,發現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真的是沒有什麼學習任務,就是一個字「玩」。那德國孩子到了小學的時候,真的就是一張白紙嗎?其實不然,他們這種看似什麼都不教的「瞎玩」方式,卻無形中,教會了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記得芭學園的園長李躍兒曾經在演講中表示,孩子玩是一種發展行為。也就是說孩子在玩之前和玩之後已經不同了,已經得到發展。所以我們不要小看玩,其實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好機會。
一、野外撒歡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德國的「自然教育」或者說「森林幼兒園」,這種幼兒園的特點就是以森林作為教室,別管冬天夏天,孩子就在野外的森林中撒歡玩。如果你認為,這種幼兒園會有家長送孩子去嗎?我可以告訴你,在德國目前有1500多家這樣的幼兒園。
孩子在幼兒園的內容就是爬樹、生火、挖泥巴、踩水坑、搭建木屋……要知道,這可是幼兒園的孩子去做的事情,相信現在很多17、8歲的大孩子動手能力在這些幼兒園小朋友的面前遜色了。
而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又是混齡的,這就導致一個班級有大孩子和小孩子,這樣大孩子可以照顧小孩子,小孩子可以模仿大孩子,老師從不主動插手。所以他們的自理能力更強,社交能力,合作能力也更優秀。
所以說,別看德國人看似什麼都不教,但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都在玩中得到了鍛鍊。
二、室內的幼兒園也是玩,著重培養專注力
當然在德國也不是所有的幼兒園都是森林幼兒園,那室內的幼兒園都教什麼呢?首先他們幼兒園是沒有統一的教科書,課堂上老師可能會隨機給孩子一些彩色的紙或者是圖片,就開始玩遊戲。比如玩找不同、排序……等等有關紙片的遊戲。
那這種遊戲僅僅是為了佔用孩子的時間嗎?其實這是德國人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一種方式,要知道德國人的專注嚴謹是出了名的!這與小時候的教育脫不開關係,德國似乎非常注重孩子的專注力培養,家長不可以打擾孩子,社區、學校、教堂等等地方都有給孩子訓練專注力的免費老師和課程。
三、行為規範的培養絕不馬虎
德國人特別有規矩,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對於行為規範的教育非常注重,比如在德國有專門的「廁所課」,教育孩子如何使用公共廁所。為了不給別人帶來麻煩,德國不管男女在使用公共廁所的時候,都要坐著,是為了避免將公用馬桶弄髒。
不僅如此,公共場合不要打擾別人、不能使用暴力、就連上完廁所擰開水龍頭的用水量也會規範,不得不給德國人一個大寫的佩服!
我們通過了解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發現讓孩子玩有可能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提升的是專注力、智力、創造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行為規範等等。這才是未來立足社會之本,而不是數學、語文、外語考了多少分。
我是一名從事教育工作十餘年的人民教師,也是擁有一兒一女的80後寶媽。為你分享育兒路上的經驗和乾貨,助力你養育出馬爸爸嘴裡擁有「四商三觀三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