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慶典在上海虹橋迎賓館舉行。
羅森在上海的20年
1939年,美國俄亥俄州羅森牛奶公司的第一家店鋪開業。公司標記為牛奶罐。象徵著「將最難保存的牛奶以新鮮的狀態送到顧客手中」這樣的安心安全。
1975年,從美國取得特許加盟經營許可,日本第一家店鋪開業,目前在日本擁有12000多家店鋪,是日本第二大便利店品牌,市直約合500億元人民幣,每年有28億人次光顧羅森便利,按照1.2億日本人口計算,每個日本人每年平均光顧羅森便利23次。
羅森便利在上海便利店行業屬於第二梯隊的「師傅級」便利店品牌。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自1996年2月成立以後,曾經在上海乃至全國便利店行業創造了眾多「第一」,也是上海便利店第三梯隊初創時期學習的樣板。
1996年至2002年是羅森上海的品牌創立期,2003年至2005年是羅森的發展期,2006年至2011年是羅森的轉型期。
1996年7月:第1家店鋪古北新區店開張;
1997年4月:第1家推出彩擴業務的便利店;
1998年8月:第1家OFFICE店滙豐大廈分店開張;
1999年12月:第1家推出代收代付業務的便利店;
2000年4月:第1家推出複印業務的便利店;
2002年8月:第1家社區店萬科城市花園分店開張;
2002年8月:第1家推出ATM機的便利店;
2002年12月:第1家推出自動售藥機的便利店;
2003年4月:校園店閔行交大分店開張。
目前,羅森在上海擁有門店350家,華東地區已經開出了538家門店,全國門店數量超過750家。
截止去年年底,日本羅森的門店已經超過1.2萬家,是日本第二大連鎖便利店。
今後十年,中國大陸的羅森便利業務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而有可能超越日本,所以,未來十年對羅森來說非常重要。
羅森的商業模式
羅森在上海的發展從控股到參股再到如今的絕對控股,經歷了比較曲折的過程,也對推動上海便利店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其自身的發展雖然店鋪數規模不大,但經營很有特色,消費者口碑也很好。
公司總經理張晟說,便利店是一種「製造型零售業態」,自製食品也是羅森便利的一大特色,如整根香蕉做成的奶昔蛋糕,奶香濃鬱,甜而不膩,吃過以後都很想買幾份送給朋友品嘗。
我曾經帶上海商學院的學生對上海便利店市場進行調查,調查發現:羅森便利的「變臉術」年輕人很是喜歡。以往在課本上所說的「連鎖經營」都強調「統一」,但羅森則專注於「差異」。張總說,羅森與其他便利店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臉長得不一樣!
羅森為了迎合不同消費群的需求,開發了不同類型的羅森便利,如「百元羅森」、「自然羅森」、「醫院羅森」、「地鐵羅森」、「郵政羅森」、「動漫羅森」、「藥房羅森」等等。
不知道以後還會出現哪些更奇特的羅森!柯南羅森早在2012年落戶上海,自然羅森(NATURAL LAWSON)也已經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開業。我們期待著羅森能在上海開出更奇葩的便利店!
為了確保門店的品質,羅森特別強調連鎖總部的職責。張總介紹說,為了保障店鋪運營,供貨系統(配送、供應商、原材料)的構建和管理尤為重要。
羅森總部通過對原材料供應商、特約農家、包裝材料供應商的整合,在羅森專用工廠或供應商(National Brand)加工產品,通過冷藏配送中心(CDC),一日三配5℃~20℃冷藏及常溫溫度帶商品1200品種;常溫配送中心 (DDC) 一日一配常溫溫度帶商品4,000種;冷凍配送中心(FDC),一日一配冷凍溫度帶商品300 種。
羅森的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為:以SCM-CRM為軸心,確立「小商圈型製造零售業」模式,實施與城市相適應的商品配備。即通過以商品開發、高附加價值原材料進貨以及製造與物流等為核心內容的SCM(供應鏈管理)提高總毛利率,通過以可視化分析、計劃訂貨與合適的商品配備為核心內容的CRM(客戶關係管理)擴大銷售和利潤。
羅森還提倡「安心、安全、美味」的服務理念,盒飯寧可廢棄,也絕對不採取降價銷售,以確保每一份盒飯的品質、營養與口味;發動全體員工開發出適合上海人口味的「羅宋湯」與「酸辣湯」;並打造以「甜品羅森」為特色的下午茶。
張總還特別提醒有志於從事零售行業的大學生:選擇行業要看自己在不同行業的「相對智商」,有些行業很成熟,而且從業人員的智商都很高,進入這些行業,自己的「相對智商」就會降低,成功的概率就會下降,反之亦然。
零售行業雖然比較辛苦,薪酬也不高,晉升也不快,但是,這是「平均智商」較低的行業,對大學生來說,自己的「相對智商」就會較高,成功的機率就會較大。
上海便利店市場格局
2001年以後發展起來的上海本土便利店是在向羅森學習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羅森用的「慢工」,本土企業用的是「快功」,快慢功夫,各有道理,如今在上海共生共榮。
上海便利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代,那時就存在著兩種便利店:一種叫「仕多店」,名稱來自英語「Store」,是 「洋便利」;另一種叫「煙雜店」,商業街、弄堂口,凡是有人的地方大都會有這種「土便利」。現代便利店是在超市大賣場規模化發展以後才快速成長起來的。
上海便利店的第一梯隊是1993年3月創辦的來自香港的「百式便利」,以及其後由本土創辦的「百家便利」,他們是上海便利店的「先驅」,更是先烈,大約在1998年前後早已消失。
1995年到2001年前開發的便利店屬於第二梯隊,存活到現在,主要有5家:可的(1995.1)、羅森(1996.2)、聯華快客(1997.11)、良友(1998.9)、85818(1998.6,2005年春節前改為光明),可的便利2007年被農工商超市集團收購,與好德便利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運作至今。
曾有媒體預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上海便利店市場將由這五家分佔。但到了2001年,由於好德、 喜士多、21世紀三個新品牌的誕生,打破了媒體預言,上海便利店市場出現了新的競爭格局。這是上海便利店的第三梯隊,這三家公司除21世紀改嫁美亞後被迫退出市場外,其餘兩家存活到現在。
2004年4月,「全家」(Family Mart)進入上海屬於第四梯隊。2009年4月,7-11進上海屬於第五梯隊。
再看看當前上海便利店市場的格局。
如表(上海便利店品牌、銷售、門店數據統計)所示,截至2016年5月,上海11個便利店品牌、4740個門店,共實現市內零售額38.91億元,同比增10.1%。歷年來佔盡地盤優勢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不僅已經失去了絕對的地盤優勢,更失去了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優勢。
從市場份額來看,全家以11.24億元銷售額、28.89%的銷售份額、21.14%的門店份額已經獨佔鰲頭,1002家門店位居全市便利店門店數第二。
好德、可的便利以1102家門店位居全市便利店門店數第一,但銷售額佔比23.25%略低於全家。
快客以962家門店佔全市便利店門店數的20.30%,居第三位,銷售額佔比為13.72%。
羅森的銷售額增幅最高,達59.60%,門店數289家,銷售額佔比僅次於7-11。
中石油便利店店鋪數已發展到433家,佔9.14%,銷售額佔比也已經達到8.23%,銷售額同比增幅13.36%,高於同行平均水平。
小小一個便利店,代表著商業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在日本,便利店銷售總額已經超越百貨行業、超商行業,成為銷售額最高的行業。
(來源: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 周勇 本文系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獨家出品,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