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張晟:我們總是在模式創新,而忘了接地氣|對話·零售人⑩

2020-12-17 聯商網linkshop

聯商網消息:8月30日,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晟做客聯商網和今日頭條財經頻道聯合舉辦的「對話·零售人」欄目,分享了便利店行業見解和羅森的發展經驗。

在中國開出超過兩千家門店的羅森已經成為中國便利店產業的明星代表。但在過去23年的發展中,羅森也曾遭遇磕磕絆絆。作為曾帶領羅森華東市場走出困局關鍵人物,張晟分享了羅森發展的兩個重要經驗:充分授權和柔軟的身段。他認為,對於便利店行業,規模是充分條件,管理精細化+產品精緻化是必要條件。

關於目前國內便利店需要改進的地方,張晟用一句話進行了概括:口頭上少說說知己知彼,多想想知天知地。在他看來,如果一直只看別人的話,就只是模仿,永遠難以超越。比起過分關注競爭對手,更應該留心國家的政策、經濟的動向、環境的變化以及消費者的變化。每一代人的觀念習慣等迭代很快,「00後和未來的10後,他們會成就什麼樣的行業?可以多看看,多想想,我們的00後要什麼,我們10後要什麼。」

以下為微訪談實錄:

《聯商網》:羅森進入中國市場很多年了,你曾說在中國交了很多「學費」,慢慢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具體來講,這背後有哪些經驗?

張晟:其實對於便利店行業,我一直說規模是充分條件,管理精細化+產品精緻化是必要條件。在便利店企業的發展中,往往大家會過分追求門店數,或過分追求單店盈利。但其實我們這麼多年摸索下來發現,適度的速度才是最需要的。為什麼說規模擴展過快有問題?便利店企業發展速度過快,只能通過標準化和集權實現,那麼往往開出來的店都是千店一面的。而中國各地的氣候、地域文化歷史和生活習慣其實有非常大的區別,如果千店一面,一定是沒有未來的。過度的追求速度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所以羅森這些年做下來,一個是充分授權,一個是柔軟的身段,這是我們這些年來在中國發展比較大的經驗。關於便利店行業的發展,日本有很多經驗可循,但是不要忘了日本只有三十多萬平方公裡,而且也是東亞地區貧富差距最小、民族最單一、生活習慣相對一致的地方。所以日本的很多經驗可以參考,但不可以照抄。

《聯商網》:隨著新零售概念的火熱,新零售便利店興起,吸引了資本和市場的關注。您怎麼看所謂「新零售」和傳統便利店的差異?您是如何理解「新零售」這個概念的?

張晟:應該說新零售和傳統零售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了,當初馬雲先生提出新零售可能更多是希望有思路上的創新。對傳統便利店而言,需要在經營思路上、想法上有更多創新。也就是說「客從哪裡來」,也許以前只要找到好位置客人就會來,而現在有線上線下、有會員經營。無論是新零售還是傳統零售,永遠不變的一個要素是產品。所以這些年我想更多的應該是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有這些驅動才能把零售做好。

關於新零售,我覺得還是要回歸零售的本質。其實新零售這些年做了很多,我們看到的很多新零售現象,可能更多是模式上的創新,或技術上的創新。但做這兩種創新的企業有很多都碰到了瓶頸。有的是根據他的productout,也就是以自己的技術,以自己的想法為主線去做。但零售最重要的是marketin,如何接地氣才是最主要的。這些年應該說我的想法沒有變。我們傳統零售需要思路上的創新、方法上的創新,但是新零售方面,這些年走得磕磕碰碰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更多是不接地氣吧。

《聯商網》:近幾年羅森不斷在三四線城市滲透,不過夫妻店在三四線城市佔據不小規模。跟夫妻店相比,羅森在下沉市場有什麼優勢?為什麼會向三四線城市滲透?

張晟:從國內三四線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並不是所有三四線城市都適合羅森這類便利店快速滲透,所以我們在打法上會有些研究和調整。首先是店鋪的布局密度。大城市人口更集中,可能更需要高密度布局。以上海為例,它是內環線以內200米左右就可以開一家便利店的競爭狀態。而三四線城市生活節奏相對緩慢,不需要兩百米,可能是以1公裡、1.5公裡的半徑來開店。

同時再看夫妻老婆店。它在三四線城市的生存空間可能比一二線更好,原因在於低廉的租金,和相對分散的人口,讓它可以只有一兩個人就能開店。我們在開拓這類市場的時候,要考慮怎樣把客人吸引過來、怎樣布局,所以我們在選址上必須要和夫妻老婆店有所不同。

羅森從2014年起就進入了江蘇江陰,但我們發現是遇到了一些問題的。可能最主要的一個是,當初我們認為盒飯可以打遍天下,可以跟夫妻老婆店做出差異。但我們現在覺得並不是,因為這個地方生活節奏緩慢,周邊的一般餐飲價格比較便宜,你很難形成足夠的優勢和差異化。所以這兩年,我們把甜品、麵包等作為主線。因為即便在三四線城市,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口感的要求細化、對相對高端的產品有需求。此外這些年一些前店後工廠式的連鎖麵包店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這可能給我們帶來了更多機會。

《聯商網》:羅森有很多甜點等產品受消費者歡迎,跟其他品牌相比這也是能做出差異的地方。您怎麼看自有品牌對便利店發展的重要性?

張晟:之前有很多人走到一些誤區,有些外資品牌也到處宣揚自己的自有品牌的佔有率達到多少、鮮食比例佔到多少。我永遠不變的一個概念是,縱觀全球,做自有品牌特別是鮮食的一個自有品牌,絕不是貼牌就行,也不是為了降低成本而增加更多的利益。很多人覺得自有品牌多了毛利就高了,所以會有更多利潤。如果是這樣去想這件事的話,就會產生很多誤區。

我們要知道做自有品牌,比降低成本更重要的其實是差異化。就是如何形成和別家的差異化。不僅是在技術、口感上的差異化,必須還要有對整個系列產品的策劃、原材料的研發、對市場的需求的捕捉等方面。此外做自有品牌不同於貼牌,如果只是把別家的產品拿過來貼牌,就難以形成差異化。其實從9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的連鎖超市、大賣場甚至有些外資賣場,就是主打貼牌、自有品牌來的。為什麼沒有做成功,不僅是成本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有沒有差異化的問題。同樣,對於便利店來說,自有品牌永遠是味精,而我們的常規商品永遠是鹽,鹽和味精的比例永遠不能錯。

《聯商網》:羅森擴張、開店的理念是什麼?

張晟:擴張的第一步不會是為了店鋪數而擴張,這是羅森堅決不要做的。首先一定要有需求,羅森進入以後,要做出一些差異化。這是最關鍵的。第二,我們在拓展的過程中,必須和加盟商、被授權方有共同的理念。便利店是薄利的行業,不是暴利的行業。所以我們在進入的時候不追求一時一刻的高日銷,更主要的是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能夠時刻穩定地做好這一塊。

《聯商網》:您曾表示羅森現在主打的客戶群是12-19歲的人群,為什麼這麼定位?從便利店的營業時間、選址和價格來看,其實白領來的也比較多。

張晟:這裡要糾正一下,不是主打,是吸引更多的這一年齡層的人群進入到便利店來。12歲之後大家開始對金錢有初步的概念,逐漸開始單獨思考,逐漸逐漸地離開父母,開始單獨生活。特別到十八九歲進入大學,他們開始需要生活,或者進入社會工作,開始形成自己的需求。這個人群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第一次接觸的更多是實體店,而不是線上店。大家要知道,十四五歲的小孩的父母基本上也不會讓孩子在網上購物,除非在父母的監督下網購。所以當他們第一次花錢、第一次在實體店體驗的時候,走向哪裡,如何讓他們走到我們這裡來,讓他們對傳統實體零售有好印象產生好習慣,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們這個年齡基本上不會走進大賣場和超市,也不會走進百貨店。可能對他們來說身邊的便利店有別於傳統的小菜店、小雜貨鋪、夫妻老婆店等等,我們希望便利店既可以給他們一種新鮮的感覺,同時也讓他們父母覺得食品安全有保障。我們看日本的零售業,有人會驚呼日本的老人走進便利店。我說你們這句話錯了,是將近50年前的第一代便利店的客戶群已經變老了,而不是老人走進便利店。要改變人群的習慣是非常難的。所以從年輕人抓起,這個是我們目前的策略。

《聯商網》:以您的觀察,目前國內便利店行業有哪些不足,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張晟:目前便利店行業裡,大家都很努力都想做好。但還是一句話,口頭上少說說知己知彼,多想想知天知地。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公司,這是應該做的。知彼,就是知道我們的競爭對手,日系便利店在做什麼、新興便利店在做什麼、我隔壁的便利店做什麼。但如果你一直只看別人的話,你只是模仿,永遠難以超越。而孫子兵法有一句話叫,知天知地,勝乃不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天,就是國家的政策,經濟的動向,環境的變化;地,是消費者的變化,你到底面向哪些消費者。我相信90後、95後、00後和10後,每一組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這些年我們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每一代人的觀念習慣等迭代很快。我覺得60後、70後成就了傳統超市,80後成就了淘寶網購,90後成就了餓了麼和美團這樣的企業。00後和未來的10後,他們會成就什麼樣的行業?可以多看看,多想想,我們的00後要什麼,我們10後要什麼。

《聯商網》:您覺得做好便利店的關鍵是什麼?產品還是定位或是管理等等?

張晟:我相信先有定位才有商品。因為在定位之前更重要的是targeting,你的客戶群是誰。然後在這個客戶群中間,你把便利店定位在什麼位置。我相信這才是最最主要的部分。此外,精細化的管理、精緻化的商品,才是經營好便利店的必要條件。前幾個問題是戰略性的問題,後幾個是戰術戰鬥性的問題。


【對話·零售人】聯商網和今日頭條財經頻道聯合推出的微訪談欄目,邀請零售業企業家、專家,聚焦行業發展,解讀零售動態。

往期推薦:

第一期:從退市到新零售 銀泰陳曉東談百貨數位化

第二期:蘇寧卞農:蘇寧小店進入「精耕細作階段」

第三期:周勇:零售人心中最沒底的是「效率自信」

第四期:厲玲:零售需要多樣化 選邊站不好

第五期:侯毅:盒馬10年後達萬億規模應該沒問題

第六期:每日優鮮王珺:前置倉坪效已達傳統商超5-6倍

第七期:陳立平:大賣場處在長期衰退過程中

第八期:超市發李燕川:目前實體店做生鮮會更強勢

第九期:寶島眼鏡王智民:很多眼鏡店只顧賣眼鏡 不重視專業性

相關焦點

  • 羅森張晟:前兩年便利店投資熱,都掉坑裡爬不出來了
    01、前兩年便利店投資熱,都掉坑裡爬不出來了本周四,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張晟在參加第2屆中國(福建)國際智慧商業大會暨2019聯商風雲會時表示,「今年對便利店行業來說,是非常平靜的一年」。與其他品牌不同,羅森採用的是區域大聯盟的模式,在湖北與中百集團聯盟,在安徽與中商集團聯盟,在遼寧與瀋陽副食集團聯盟,多點總部,各區域獨立開店。今年羅森最大的驚喜,是曾猶豫了一年要不要進入的遼寧瀋陽市場,今年8月29日瀋陽店開業後,完全像中了大獎,單店銷售是上海、武漢這些傳統明星區域的四倍!來店客人數也完全爆表。
  • 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張晟:2020年以客戶為本 做好三「精」
    聯商前言:復盤是為了更好的前行,展望讓我們的腳步更為堅定。2020臨近,讓我們一起聆聽大佬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張晟1、如果用一個或幾個關鍵詞來總結貴公司在2019年的發展,是什麼?為什麼?抵禦誘惑,做好自己!
  • 上海羅森3年至少要開620家店 靠大加盟商模式
    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下稱羅森)總經理張晟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兩到三年計劃將羅森便利在華門店的數量增加至1000家,今年下半年要再開120家,讓門店總數突破500家,其中僅6月份就要開出20家新店。要知道,在此前的近20年時間裡,羅森在中國的門店總數始終徘徊在300家左右。  確保實現門店數量快速增長的關鍵,是羅森去年開始在中國實施的「大加盟商模式」。
  • 羅森張晟:新零售投入便利店在退潮 2020年後行業或理性增長
    對此,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10月17日在2019聯商風雲會上表示,今年總體來說是平靜的一年。之所以這麼認為,張晟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主要是因為從去年底開始,尤其是包括網際網路巨頭在內的資本開始冷靜,新零售在便利店的投資開始退潮。
  • 便利蜂迎戰全家盒飯價格下調,羅森張晟:價格戰是關門前奏
    有便利蜂人士稱:「全家便利店盒飯價格下調對於華東便利店鮮食市場有較大影響,我們能不跟嗎?此次活動也不是一般促銷,因為通過返券形式,有利於我們的復購表現。」   羅森中國副總裁張晟回復《商業觀察家》的內容,似乎對便利店價格戰持否定態度。   」價格戰是便利店關門的前奏,美國7-11被日本7-11反向收購,以及美國羅森的倒閉都是源自價格戰。「張晟表示,」這個時代消費者需要的是什麼?是使用價值大於實際價格,便利店比拼的是同樣的成本如何做出更好的東西,而不是價格越低越好。
  • 羅森中國為何越戰越勇?
    羅森中國再獲兩項殊榮,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張晟獲得「2017年度風尚人物」,羅森也摘得「2017年度高成長連鎖品牌」殊榮。主辦方聯商網在給張晟的頒獎詞中說道:「雙輪驅動,系統穩健,運營靈活,合作授權,萬店計劃,羅森涅槃」。據《聯商網》了解,6月羅森在華東區即將迎來1000店達成。
  • 一月下兩城 羅森便利店在華擴張翻身
    南京中央商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央商場」)8月7日發布公告稱,旗下控股子公司南京中央商場便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央便利」)與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羅森」)於2017年8月7日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中央便利以排他性加盟上海羅森的方式在南京市開設羅森便利店。  合作還包括,店內商品原則上由上海羅森統一採購、統一定價。
  • 羅森計劃2020門店破3500家 針對「00後」設計產品
    來源: 北京商報近日,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表示2020年計劃門店總數量突破3500家,同時針對12-19歲人群推出新產品。張晟表示,羅森將維持現有開店速度,將在華東地區新開300多家門店,將華東地區門店數提升至1900家,力爭超過2000家,全國羅森門店數將突破3500家。與此同時,將繼續與過往合作較好的供應商們一起把銷售量好的商品做大;依靠新品來擴大增長;對於鋪貨率不夠的商品加大鋪貨,擴大銷量。
  • 陳立平:大賣場處在長期衰退過程中|對話·零售人⑦_聯商網
    ·零售人」微訪談欄目,探討社區商業發展前路,分析商超行業動態。三到五年以後,零售業模式逐漸就會固定下來。我想未來的零售業,好東西、不貴、便利的企業可能迎來非常大的發展。這種零售業怎麼才能發展?很大程度建立在產品開發、自有品牌開發基礎上。國外把這種模式叫做零售製造業,像優衣庫、大創百元店之類的。日本零售業跟我們不太一樣,主要是靠產品開發為基礎的業態創新。而咱們是靠交易革命進行的創新。
  • 羅森:一線員工缺人 重點保貨源保健康丨零售疫線
    對話零售品牌商的高層及一線人員,力求還原抗疫實況、背後故事。此為第四篇,羅森(需求面積:30-150平方米)中國。    一場疫情來襲,全國零售業被迫停擺。不過,便利店、超市等涉及到民生物資供應,在此時卻需要逆行。
  • 羅森接手、全時謝幕 北京便利店格局也正在大改
    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向北京商報證實,今年1月份接手了全時便利店華東、重慶兩地共94家便利店,翻牌工作年前已經開始,預計3月份全部完成。接手非收購張晟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時羅森和全時就已經有所接觸,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達成了合作,「這個接觸是雙方共同的意願,當時全時便利店和我們接觸也僅僅拿出了華東和重慶地區的門店,沒有涉及其他城市。」張晟強調,考慮到戰略互補性,羅森此次只是「接手」了全時便利店位於華東和重慶的94家門店,但並非收購。
  • 從奶昔蛋糕 看羅森「小商圈製造型零售業」模式
    羅森的商業模式羅森在上海的發展從控股到參股再到如今的絕對控股,經歷了比較曲折的過程,也對推動上海便利店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其自身的發展雖然店鋪數規模不大,但經營很有特色,消費者口碑也很好。公司總經理張晟說,便利店是一種「製造型零售業態」,自製食品也是羅森便利的一大特色,如整根香蕉做成的奶昔蛋糕,奶香濃鬱,甜而不膩,吃過以後都很想買幾份送給朋友品嘗。我曾經帶上海商學院的學生對上海便利店市場進行調查,調查發現:羅森便利的「變臉術」年輕人很是喜歡。以往在課本上所說的「連鎖經營」都強調「統一」,但羅森則專注於「差異」。
  • 首入海南,下沉社區,起底羅森「快跑」思維
    此前的7月底,日本羅森株式會社與海南青子實業有限公司,在海口籤署了區域授權許可合同。後者成為羅森在海南的大授權商。海南青子實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總經理是原成都WOWO便利店創始人湯耀華。海南青子實業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1日註冊成立,註冊資本1.5億元人民幣。羅森中國區副總裁張晟告訴《商業觀察家》,今年羅森會集中在海口開設20家左右店鋪。
  • 羅森便利店在南京緣何火爆?
    2017年8月28日,羅森在南京5店同開,成為首家入駐南京的外資便利店。有網友在知乎評論:這是羅森的一小步,卻是南京的一大步。對於幾乎是現象級的「開門紅」,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用其提出的「自行車理論」解釋:這是「前輪」與「後輪」的最佳組合遇到了一個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市場。
  • 解析:7-11、全家、羅森等日本便利店真正商業模式
    我們對便利店的認知是什麼?有特色,生活周邊,連鎖等等,然後我們做便利店往往只仿其形而不能學得其神!便利店背後的真正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日本人是便利店的鼻祖,他們來告訴你!   桃子在冰箱內保存三小時最為甜美。   這句話被印在日本一家 7-Eleven 便利店海報上,以提醒顧客桃子要這樣吃才最味美。
  • 羅森便利店加快二三線城市開店速度 2025年或達萬家
    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羅森)近一年來突然加快了開店速度,不過不是在上海,而是開向距離上海不遠的二三線城市。去年8月,羅森首次進入江蘇地區,在江陰市連開4家店,今年4月,羅森在江蘇鎮江市開了5家新店,5月又在寧波市開業4家門店。
  • 大潤發、羅森們承認 5 年前低估了電商的威脅,現在他們要做什麼?
    5 月 17 日下午,在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的圓桌討論中,來自羅森、大潤發、百聯和銀泰的高管們聊了聊對新零售和新消費的看法。他們普遍提到,2012 年以前電商的出現並沒有帶來什麼危機感。以大潤發新零售 COO 袁彬的話來說是:「你們做你們的服裝和長尾產品,跟我們沒關係。」總之,大潤發只要服務好門店周邊 3 到 5 公裡的客人就可以了。對此,羅森中國的董事兼副總裁張晟也發表了看法,形容當時的大賣場就像半個地產商或二房東 —— 進駐各大城市,受惠於土地優惠政策以便宜的價格買地蓋樓。
  • 聯商網顧問厲玲:零售需要多樣化 選邊站不好|對話·零售人④
    聯商網消息:7月12日,資深零售人、《永遠的零售》作者、聯商網顧問厲玲做客今日頭條財經頻道和聯商網聯合舉辦的「對話·零售人」欄目,聚焦零售行業發展,解讀行業熱點問題。歷任杭州大廈購物中心總經理、浙江銀泰百貨總經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厲玲在零售業摸爬滾打已有二十多年,被業內評價為「百貨女王」。如今她已退休十年,但目光仍然放在零售業發展上。
  • 羅森來了!安徽首家外資品牌便利店落戶合肥
    |剪彩儀式,剪彩嘉賓分別為:株式會社LAWSON上級執行役員、海外事業本部長、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法定代表人三宅示修先生;株式會社LAWSON執行董事、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先生;安徽省商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