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大年三十下一場雪,那雪剛好可踩著,吱吱咯咯!孩童早上起床張帖新春對聯,那在臘月廿五就請長者書寫好的墨跡,在陰涼的小雪天氣裡潮溼,微浸後猶如剛書寫上的落筆。家家戶戶的老人,這時候整理供桌,不時的詢問孩童「大門的對聯貼好了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就要做一件很隆重的事了——扶老天爺、老灶爺歸位;所謂歸位,其實也就是在正堂和廚房張貼二位神仙的神像,然後再一一把貢品擺放。
對於張貼新春對聯,不光是門聯,甚至窗楣上也都要貼上;像那些寫著不同四字的小貼,孩童會在老人的指點下一一張貼好對應的位置,這是最講究的,容不得一點錯誤,不然到大年初一,鄉親互相拜年時候看到,是會被取笑很久的。至今記憶最深的就是,小時候有戶人家,或許是故意而為之,竟把本該貼在水井旁的「細水長流」四字,貼在了茅房那裡,被村裡的人當作了一年話題,以致今天每到貼春聯時,還會被拿出來說。
若論年味,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在除夕夜——氤氳的煙霧縈繞,描金的大紅蠟燭對燃,門外嘈嘈切切的鞭炮,暗黃的裱紙熄滅留一片恭敬。如今多少人還會守歲?家庭敬神,這才是過年文化自古的底蘊。香、蠟、紙、炮四大件,在除夕敬神的這一刻一起使用,恭敬默念悼詞以及慎終追遠肅穆,這是中國文化底子裡的繼承,也是文化最濃厚的體現。
說起年味的消失,大概是從城市禁止燃放鞭炮開始的,只到蔓延到了縣城鄉村的禁止;對於改善環境問題,此種禁令無可厚非,然而年味淡了一層也是事實。敬神祭祖若不燃香和燒紙,只是那麼毫無儀式氛圍的祭祀,似乎略顯心不誠、敬不恭了。多少人又拋棄了跪下磕頭的拜年,而變成了寒暄;可民風家族觀念的維持很大程度上是有賴於此,才體現血濃於水的宗族根系,晚輩對長輩的磕頭消失了,同輩間的一鞠躬不見了,長輩對晚輩稽首自然就免了。
我們所謂的消失的「年味」還有什麼呢?有蒸、炸過年美食變成了購買,於是消失了灶臺邊圍繞的打鬧孩童;有走家串戶的熱絡,變成了宅家不出的網絡,於是村頭路口再沒有聚集的人群等等。若論年味,還有一個陋習不得不提,那就是「賭博」,雖然這是必須禁止的,但除夕夜,這卻是鄉村的一大特色——歡鬧的棋牌聲裡,人們可以暢所欲言的插科打諢;煙霧繚繞的房間裡,喝牌、幫腔聲此起彼伏!或許這一刻,人們才曉得——天地三界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