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河南省社旗縣李店鎮周莊村周志江用糧食精心製作的畫花開富貴等100多幅作品受到北京畫商青睞,並達成合作意向將他的糧食畫銷往海內外。
今年39歲的周志江,出生在社旗縣李店鎮周莊村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受父親精湛的木工手藝影響,初中畢業後到社旗職專學習了三年工藝美術專業,因文化課考試分數僅差兩分,與大學美術院校失之交臂。當年,他報名參軍,在部隊當上了連隊的文書兼版報通訊員,被部隊選送內蒙古教育學院工藝美術專業深造,作品多次參加書畫大賽並獲獎。
6年前,周志江痴迷上了用糧食作畫,截止目前,用糧食作畫1000多幅,暢銷全國各地。在業界被譽為糧食畫大師。 2010年一次機緣巧合的機會周志江看到了一篇糧食畫的報導,打那時起對糧食畫情有獨鍾,深深的迷戀上它了。
糧食畫在製作過程中,充滿艱辛。一幅作品主題確定好了,需要製版、構圖,然後進行糧食選種、浸藥、蒸、晾曬、粘貼、增亮、定色、封面、裝框等十多個流程。 連年來,周志江四處請教專家,反覆試驗,終於配製出一種粘性好、無色、無味、硬度適宜的膠水,用來製作糧食畫。 每幅五穀糧食畫都要經過特殊工藝處理,採用永久保存技術,並將作品長期保存和收藏,達到不變形、不發黴、不蟲蛀、不脫落。
周志江的每幅作品採用純手工製作,天然環保,充滿鄉土氣息,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有一定的藝術品位和收藏價值,很受同行門的關注,贏得專家的讚揚。
創作糧食畫旨在傳承糧食做畫古老工藝品。周志江說,你看看俺的一幅幅奇葩作品會流連忘返。眼下,咱河南省有版畫、葫蘆畫、唯獨糧食畫是空白,這項手藝在外省已被申報非遺了,俺想為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添丁,共同保護傳承這項歷史文化遺產,為咱省弘揚五穀文化,發展五穀糧食畫產業,盡一份微薄之力。
用糧食作畫是我的愛好,從中我能感受到很多樂趣。讓糧食從生活必需品變為藝術作品,我很有成就感。周志江說:每創作一幅糧食畫,他都用盡心思,這一切緣於興趣。
據考證,五穀糧食畫初起於盛唐。當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因「五穀」在佛教和道教規儀中地位極高,被視為奪天地之精華的吉祥物,民間就把「五穀」作為闢邪之寶,將米、芝麻等粘貼到石板上,立於門庭中,寓意豐收平安。
五穀糧食畫鼎盛於清代,興盛於中原一帶地區,尤其是四川,河南,河北,山東曾一度成為當地政府敬獻給皇帝的貢品。清末戰亂,大師凋敝,五穀糧食畫一度沉寂,從此這個源于田間地頭、歷經千年滄桑幾度銷聲匿跡了。近幾年河北,四川,山東也出現了糧食畫,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逐漸發展擴大,並申遺保護起來,唯獨河南省沒有。如今,周志江潛心研究的糧食畫,米粒、芝麻、玉米等五穀雜糧,在他手上竟然妙手生花了,搖身一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填補了河南空白。(郭建剛供稿)
(責編:王佩、徐馳)
救助站站長的最後一站:把光明留在人間 不曾有人想到,37歲的許帥拖著胃癌四期的病體,頑強地與「病魔」賽跑,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想著「開個班子會,研究下救助站二期工程建設」。許帥詮釋了民政幹部「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