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堅持「以退役軍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圍繞待安置退役士官基本情感認同、基本待遇落實、基本知識儲備、基本崗位適應的「四個基本」定位,把科學教育管理貫穿退役士官待安置全過程,多措並舉提升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
精細服務 讓幸福感落在實處
士官徐慶中是滁州天長市銅城鎮人,在陸軍某部幹了16年駕駛員。轉業離隊前,聽戰友說地方手續辦理要跑很多部門。
辦理手續期間,帶著「困惑」的小徐來到天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直接把他帶到「一站式」服務窗口,小徐把退役證等相關材料交給工作人員,不到半小時就辦完全部手續。「來的時候還擔心,沒想到報到第一站就把所有手續辦完了,滿滿的幸福感!」回想當時情景,小徐滿是笑意。
像天長市這樣的退役軍人「一站式」服務窗口,滁州市屬區縣還有7個。今年,他們在以往「一站式」接轉黨組織關係的基礎上,增加「一站式」辦理落戶、信息採集、預備役登記等內容,實現了「信息多跑路、退役士官少跑腿」。
不僅是「一站式」服務窗口,為了提升「回家」幸福感,他們在保險接續、崗前培訓等諸多方面,都給待安置退役士官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肚子疼痛好幾天的胡萬強,來到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闌尾炎。由於剛買房,幾十萬的房貸,再加上待安置期間只有基本生活保障,經濟比較緊張。「隨便一個頭疼腦熱,幾百塊分分鐘就沒了!」一想到要住院治療的花銷,一百個不情願。
然而住院第二天,南譙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就來到醫院看望小胡,並叮囑他把就醫材料留好,出院時好安排報銷。讓小胡沒想到的是,看病一共花費3000多元,直接就給報銷了2200多元。
從一百個不情願,到一百個沒想到,胡萬強幸福的背後,是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周密周到的精準服務保障。
「我們加強與人社、財政、醫保等部門協調,自部隊停止供給關係後,為待安置退役士官及時辦理參保登記,確保待安置期間保險不斷檔、待遇保障好。」滁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楊軍介紹說,在此基礎上,他們還為退役士官購買保額50萬、保期5個月的意外傷害保險,全市一次性繳清保險費用10萬元。
迷茫、焦慮、忐忑……這是陳志國選擇安置後的感受。
當兵16年,他一直在炊事班幹「火頭軍」,立過功,完成過多次重大演習保障任務。
「離開部隊,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要學什麼,真真切切的本領恐慌。」陳志國心裡的擔心也是很多待安置退役士官普遍面臨的問題。
為此,滁州市緊抓安徽在全省重點打造的教育、培訓、創業、實訓等「四個基地」模式契機,利用市、縣兩級實訓基地資源優勢,按照「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根據企事業單位崗位必備能力需要,突出計算機基礎知識、辦公軟體、辦文辦會等學習,幫助待安置退役士官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儘快滿足崗位需求。
有了實訓基地的「淬火」,陳志國很快掌握相關知識,重新找回自信。期間,他牽頭圓滿完成某校學生軍訓方案、統籌協調、匯報表演等任務。
「現在國家給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安置條件,如果停留在那種學與不學一個樣、安置好萬事大吉的心理狀態,不利於個人在地方發展不說,也影響大家對我們的評價。」說出內心感悟時,陳志國露出了久違又自信的笑容。
臨時支部 讓歸屬感淌入心中
「有幸擔任臨時黨小組組長一職,義不容辭,雖然我們是臨時的,但我們黨員的黨性不臨時、制度落實不臨時、作用發揮不臨時……」在「憶往昔、守初心、再出發」主題教育會上,潘紹磊講出所有待安置退役士官的心聲。
當兵16年的潘紹磊,已有14年黨齡,「在部隊嚴的制度、嚴的要求、嚴的管理環境下,能夠嚴格參加組織生活,突然回到地方,環境鬆了,管理約束少了,時間一長,思想上、行動上有所鬆懈也正常!」
像潘紹磊一樣,待安置退役士官兵齡大都在12年以上,幾乎全部是黨員,退役士官返鄉後,需要等待半年以上才能確定上崗,長期脫離組織生活給人員的教育管理帶來諸多問題。
為杜絕待安置期間的退役士官組織關係「虛化」、組織生活「弱化」、組織觀念「淡化」現象,他們在全市範圍內依託市縣兩級退役軍人服務管理中心,成立各級臨時黨支部8個、臨時黨小組15個,採取就近掛靠、依託管理、責任連帶等辦法,將年度符合政府安置條件的退役士官黨員納入組織統一管理。
「退役士官黨員在哪裡報到,黨組織就要建在哪,管理監督就要跟到哪,讓他們在『新家』找到歸屬感。」滁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梁茂生介紹說,臨時黨支部書記由同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相關負責人擔任,黨小組長由退役士官擔任。
此外,他們發揮臨時黨支部對退役士官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的作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每月至少開展2次黨組織活動,每季度召開1次黨員大會、組織1次黨課學習。同時,結合主題教育開展主題黨日、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強化黨員身份認同,引導退役士官黨員提高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在臨時黨支部的黨建引領下,潘紹磊帶著黨小組8名退役士官,參加了黨支部組織的所有學習教育和組織生活,並在志願服務、學生軍訓和抗洪搶險等多項任務中,發揮出色,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突顯。
在全椒縣,他們還把待安置的13名退役士官編成2個臨時黨小組,統一選送到部分縣直機關業務股(室)頂崗實習,讓退役士官黨員熟悉政府單位工作方法、適應地方節奏。
從武警某部退役的四級軍士長楊柳,待安置期間被安排在縣退役軍人服務管理中心頂崗實習。幾個月時間裡,他積極參加臨時黨支部各項活動,工作主動,最終選擇到大墅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得心應手。
「哪裡有攻堅,哪裡就有黨組織;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員!」通過建立臨時黨支部,待安置退役士官不僅滿滿的歸屬感,黨支部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也在各項工作中得到體現。
社會實踐 讓獲得感不斷增強
「您好,現在是紅燈,請稍等綠燈通過。」身穿紅馬甲、頭戴小紅帽、手拿警示旗,每天一大早,邱道林都會來到滁州市清流路與來安路交叉口進行交通安全勸導服務。
邱道林是今年待安置退役士官,曾在陸軍某部服役16年。待安置期間,了解到滁州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他主動到社區報名參加志願服務。在他帶領下,83名待安置退役士官加入志願服務隊,利用空閒時間穿梭在公交車站臺、十字路口,做文明創建「宣傳員」、交通路口「安全員」、文明乘車「引導員」、環境衛生「清潔員」。
5個月來,他們累計志願服務時長近2萬小時,將文明的種子處處播撒。同時,走進學校開展國防知識宣講,完成轄區內11批次8700餘名學生軍訓任務。「為家鄉更美更好盡一份力量,我們有自豪感,也有『在家』的獲得感。」邱道林說出待安置退役士官的心聲。
與邱道林不同,周其林是在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統一組織下,報名參加了天長市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他和8名戰友組成了9人小分隊,負責天長市萬家福菜市場天佳路段文明志願服務。
每天早上5點多,天都沒亮,周其林就和戰友們穿上老軍裝,戴上紅袖標,準時出現在菜市場開展文明勸導服務,除了吃飯時間,一幹就是一整天。無論颳風下雨,服務從未間斷。
「看到他們穿著迷彩服,給我們敬禮,勸我們講文明,再也不好意思亂停亂放了。」說起這支志願服務隊,市場陳老闆印象深刻。
耐心細緻的勸解,熱心周到的服務,換來的是群眾的理解和敬意,也讓待安置退役士官的群眾工作能力得到提高,獲得感不斷增強。
「我們的待安置退役士官,大多都會到鄉鎮和一些執法部門,群眾工作能力是必備基礎,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是想讓他們儘快上手,縮短選崗後的適應期。」天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介紹說,全市15名待安置退役士官,全部參與最難的社區包保路段治理、小區網格管理等任務,亂停亂放亂扔現象從有到無,社會認同和自我獲得感從無到有。
已經安排到天長市勞動監察執法大隊工作的退役士官雍偉表示,正因為參加了志願服務隊,積累了工作經驗,自己才能在短時間適應工作節奏,成為骨幹培養對象。
「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在安徽遭受特大洪災期間,明光市27名待安置退役士官組成抗洪突擊隊,在淮河蘇堤責任段,連續堅守16個日夜;定遠縣待安置退役士官1小時內完成物資準備和緊急集結,奔赴全椒轉移群眾、搶修堤壩、迎戰洪魔……
良好的社會實踐,不僅讓待安置退役士官得到學習鍛鍊的機會,增強獲得感,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在各項急難險重任務面前衝鋒向前,詮釋「退役不褪色」的軍人本色。
【來源: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