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知半解比單純不知道更容易產生誤會。筆者第一次聽說「smart casual」這種說法時就是這樣——「smart」不是殺馬特麼,怎麼還能穿著去上班的?!後來才知道,這個smart casual和日本那個殺馬特根本不是一回事……
「Smart casual」的中文說法比較混亂,有翻成「半正式休閒」的,也有說「醒目休閒」或「時尚便服」的。但如果不熟悉歐美式著裝守則(dress code),這些說法會讓人一頭霧水。簡言之,經典的歐美著裝守則按正式程度分為正式(晚禮服、大禮服)、商務(西服套裝)和休閒三個級別,而smart casual就像商務休閒一樣,是一種介於商務和休閒之間的穿法。
Smart casual說難還真有點難,因為要善於根據個人條件規劃搭配。但說簡單其實也特別簡單——夏天很常見的polo衫+卡其褲/奇諾褲+休閒皮鞋的組合,就是一種典型的smart casual穿搭。
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搭配得當,smart casual會是男士在夏日的職場最能兼顧實用和有型的穿法。為什麼說得這麼肯定?聽我講講smart casual的源流和妙處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要smart casual?
Smart casual用詞這麼曖昧,部分原因在於它其實是個很老的概念——smart casual的說法至少在1920年代的美國就已經出現,作為一種穿搭潮流也是從50年代就有了。時間會讓一種風格發生很多改變,而smart casual恰恰是一種極富變化的風格,所以這個「smart」顯得曖昧又有點玄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十世紀初,歐美的腦力勞動者通常都是穿整套西服去上班的,顯得比較死板,一到夏天也熱得不行。尤其是後來西服的剪裁越來越修身了,就更凸顯出這個問題。於是,在商務正裝和休閒服的基礎上,人們發明了「商務休閒」。但有些人覺得商務休閒依然不夠個性,然而他們還得上班,於是就有了smart casual,旨在達到比商務休閒更多變、更個性的效果,同時在職場中依然得體。
而smart casual的妙處,最主要的兩點也是實用和個性。所謂實用,說的是smart casual在最大限度追求舒適和個性的同時,依然不會顯得邋遢或輕佻,不會讓你的HR有向老闆告狀的衝動;而個性則是說smart casual可以融合很多來自休閒裝的單品和穿法,並且搭配的選擇面之廣,可以讓各種選擇強迫症都找到別人和自己看著都舒服的一種。
有多廣?不妨了解一下smart casual風格常用的這些基本款和搭配。
如何smart casual?
上裝
Smart casual的上裝,乍一看還是商務裝那幾樣——西服、襯衫、針織衫、Polo衫,頂多再加個夾克或風衣。圓領T恤和衛衣那樣的純粹休閒通常不在選擇範圍內。
但smart casual畢竟是要追求舒適與個性的。一點變通,就可以讓這些常見的基本款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就比如西服,smart casual比較推崇的是偏休閒款的西服,最好是單排雙扣乃至單扣,縫在外層的明兜也喜聞樂見;西服套裝、精紡毛料、條紋/大格紋、戧駁頭這樣過於「正經」的元素則應該儘量避免。
配套的襯衣也是遵循同樣的原則。特別板正的正裝襯衣不適合這種風格。Smart casual更需要的是面料比較柔軟、剪裁偏舒適的襯衣,格子襯衣在這裡也不會成為減分項。
個人認為夏天如果不穿外套的話,Polo其實是比半袖襯衣更好的選擇。Polo更舒適、更好打理,也不像襯衫那樣對身材有很高要求。
而如果是秋冬季節的話,襯衫打底外面套針織衫的組合也很可行。
下裝&鞋
對於Smart casual的褲子,選擇範圍比上裝要窄一些,主要是卡其褲或奇諾褲,材質以棉或麻為主。尤其夏天比較適合麻的。具體顏色和款式,要和上裝有差異性,只要別太違和就好。
至於鞋的選擇,通常以休閒皮鞋為主,比如樂福鞋或孟克鞋,船鞋如果別太誇張也可以。要儘量避免牛津、德比等正裝款,尤其是黑的那種。而像跑鞋或漆皮等過於休閒的元素,照例也應該避開。
看到這你可能會好奇牛仔褲運動鞋行不行。其實這倆是可以商量的,但通常只能是沒有做舊或破洞的牛仔褲,以及沒有大Logo的皮面運動鞋。實在想穿AJ和破洞牛仔褲的,還是整體換一套別的風格吧。
配飾
配飾方面可說的其實不多,而且基本都是和上下裝一樣的原則,比如腰帶通常要避免大扣正裝款等等。這裡Smart casual比較特殊的一點(也是它和商務休閒最大的直觀區別)在於,smart casual不能配領帶,頂多是配條領巾(ascot);如果要配袋巾也不能是那種特別板正的,最好有花樣和花紋。
至於手錶手串,只要別戴個積家那樣的正裝表或搞一串幾年不洗手盤出來的菩提就好——那樣實在是有點違和。
現在人們看到積家就會找正裝
找不見可就很尷尬了
怎樣才算「smart」?
到這為止筆者並沒專門介紹smart casual風格見長的品牌。因為那樣會有點誤導人——smart casual不是盯緊一個品牌就能穿出來的。涉及這個領域的牌子很多,但很少有品牌是專做這個的。由於smart casual中往往是自由組合,所以選具體單品通常比選品牌更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smart casual對人要求比商務休閒要高一些。男裝的商務休閒只要把握著素色,安全色(深色系或帶灰色感的黑,灰,藍色),襯衫,西裝,休閒褲就70分了。而smart casual,會挑的話,身材只要別太離譜就總能穿出極好的效果;但如果對這個領域實在不了解,就有可能穿出個群魔亂舞。
但筆者還是要繼續推崇這種風格,因為當你對smart casual有了充分的理解,你會發現手裡的選擇一下就變多了。這樣的自由度之下,穿著的舒適與風格的得體絕非不可兼得,有時甚至可以基於自己的理解,主動打破一些通常的界限,而且依然不會在辦公室裡顯得違和。
當然如果非要找牌子的話,這裡建議多留意一下美國的品牌,如拉夫勞倫、J.Crew、Tommy Hilfiger等,渠道方便的話也可以看看湯姆福特;如果對身材非常自信,還可以看下Boss. 其實會挑的話去Zara、H&M、優衣庫乃至某寶上的無名小牌都能找到,但那樣就比較要求眼力了。
說來說去,smart casual的核心其實這個有點玄乎的「smart」. 商務休閒的「business casual」裡,兩個詞都是明確的風格。但「smart」不一樣,smart更多是一種靈性。有的人獲取這種靈性是靠天分,但這並不是說普通人就和這種風格無緣了。只要有心嘗試,通過了解與體會,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時尚表達。
在這之後,當你再上地鐵時聽到有人說「smart就(只能)是殺馬特」時,就可以微微一笑,帶著最亮的仔的自信,繼續穿行在人群中,深藏功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