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高考」你需要完成幾步?細說古代科舉制度流程

2020-08-21 晉唐風骨

今天的考生為一場高考準備了十多年,報考到入場時間卻很短,即使是考試過程也只有三天,並不複雜。但是,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不僅要寒窗苦讀十年,而且入場過程也極其複雜漫長,難度不亞於考試本身,考試過程更是對身心的雙重考驗。

科舉費腦又費力

複雜的報名程序

投狀是科舉考試的必要報名程序,考生需要填寫「簡歷」以顯示其身份,除了基本信息(例如姓名,年齡,出生地,婚姻等信息)之外,還有三代人(曾祖父,祖父,父親)信息和身體樣貌自述。但是這個樣貌敘述形同虛設,因為誰考試也不會帶著祖宗三代,古代又沒有照片,所以根本無法查證!

結保

結保就是相互保證,始於唐代。每三到五個考生必須組成一個保證小組,如果發生作弊,擔保人應犯同樣的罪行。它是科舉考試「連坐」制度的擴展。此外,還有廩生擔保與四鄰擔保三管齊下(廩生為科舉考試中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四鄰即街坊鄰居)。注意!提交「簡歷」時,考生需要保證人的籤名。

入場「安檢」

在考生進入考場之前,考官需要進行集體點名,並同時搜查隨身攜帶的物品。為了防止考試者攜帶作弊小紙條,自宋真宗時期起,考生入場將由監門官進行全身搜查,甚至脫鞋以檢查鞋底上是否有可疑物品,檢查嚴苛程度遠超現在的高考。

隨著搜尋和檢查工作的不斷增加,候選人經常需要脫下衣服以「互相尊重」。後來由於金章宗和元年(公元1201年)的檢查過分,一些官員建議應聘者「洗澡並穿衣服」。沐浴後,考生必須換上由官員準備的制服,才能進入考場。實際上,這是考試前的「裸體考試」系統。

儘管嚴格禁止攜帶小紙條,但考生也不能空手而入。那麼,除了筆,墨,紙和硯臺之外,你還能帶什麼呢?實際上,科舉是一場「艱難的戰鬥」。在明清時期,考試分為三個科目。從點名到交卷出考場,每位考生都要在貢院停留三天兩夜。貢院中僅提供熱水,所有其他食物和物品都必須由考生自帶。因此,候選人除了攜帶筆,墨,紙張和硯臺外,還必須攜帶餐具和食物。

考官也艱辛

誰當考官

幸運的考生在通過當地考試,獲得童生的資格之後,將迎來三個主要考驗:鄉試,會試,殿試,考試通過的人將依次晉升舉人,貢士和進士。當您考上進士時,您就有機會成為一名考官。

科舉制度逐步確立後,皇帝按照規定任命三級考試的考官。

其中,鄉試考官有一名主考官和一名副手,而同考官有四名,他們被統稱為「內簾官」,所有人必須是進士出身的官員。

會試只有一位名為「總裁」的考官,以及三到五個副考官,他們都是進士出身的一品和二品考官。此外,在明朝中期以後,還有18位負責評閱五經試卷的考官,通常稱為「 18房」。

最後,如果您足夠幸運地進入了最終的考試-殿試,您將看到親自主持考試的大老闆皇帝以及包括大學士,尚書,翰林學士,詹事等在內的豪華閱卷團隊。

以上是主要負責主持考試或評判試卷的官員。此外,在考場內外,還有負責行政工作,主管督導考試的提調官,並有專職人員負責諸如糊名,謄錄,監控和安保等特定人員。

貢院監考

在考場裡,監考官們經常很緊張,並練成一副「火眼」。

從宋代開始,考試在貢院進行。考生被牆壁隔開,稱為號舍。官員在號舍間來回走動,發現考生作弊,會立即被清除出考場。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的貢院在建築設計上非常獨特。以北京貢院為例,二門正中懸「龍門」金字牌匾,龍門以北是一座兩層的明遠樓。在考試期間,監考,監場和巡察等官員登上高樓瞭望,居高臨下,便於監管。

別頭試

科舉考試也有關於「避免親信」的規定。從唐代開始,如果考官的子女和親戚也參加考試,他們將被安排參加「別頭試」考官也要另派。

封閉考院

在會試中,為了防止考官與考生串通舞弊,考官到達考場後直到評估結束後才被允許回家,其間只能到貢院居住,並切斷與外界的一切接觸。

判卷改卷

糊名(彌封)

糊名或稱彌封是考官評判試卷之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自宋代以來已廣泛使用。

考試結束後,考官將考生的簡歷摺疊封蓋,用白紙將其密封,然後印上「騎縫章」,以防止考官看到考生的信息。你覺得很熟悉是嗎?這不就是「密封線內不準答案」嘛!

謄錄、對讀

實施糊名方法後,考場紀律變得更加嚴格。但是,有些考生通過在試卷上打標記和寫密碼來提醒考官自己的身份,仍然存在考場作弊的現象。於是「謄錄」應運而生。由謄錄官用硃筆(紅筆)抄錄原卷一份再供閱卷官評閱,該卷稱為「硃卷」。硃卷與原來的墨卷對照無誤後,墨卷被封存。

評估有叉沒有勾

習慣了老師用紅色筆在作業本上畫的對號和叉叉,您知道科舉考試考官在評估分數時會畫些什麼嗎?其中,○△,| ×(圓,尖,點,直,叉)代表從高到低的五個等級,並且該評估方法針對不同的考題和不同類型的科目統一實施。

轉桌

在殿試中,為了確保試卷評判的公正性,同一張試卷需要由多名考官共同審查,這被稱為「轉桌」。閱讀完一份試卷後,每個考官都會在試卷上寫下他的姓氏,並同時標上優或差的評判記號,等到閱讀完分配給他的試卷後,再審閱其他人看過了的試卷,依次輪流傳閱。如果您發現同一張試卷的評估結果有很大不同,則需要派另一位考官進行檢查,以調查是否有人徇私舞弊。最終評分由首席監考官綜合個人評估給出。

實際上,在其他各級別的考試中,「相互閱卷」系統一直在不斷發展。即使是今天的高考,同一份試卷也將由多位審閱者同時進行評審,以確保最大程度的公平。

在評判了試卷之後,考官將按照各個級別的考試規則公布其排名。但是,為了方便考生隨時查閱自己的試卷,試卷會保存很長一段時間。

從入考場到考試,再到評判試卷,程序繁瑣,讓人不禁感嘆在科舉考試中考生甚至考官真的不容易。科舉考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科舉考試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人才的選擇和階級的流動。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制度與當代「高考」「國考」間的異同
    封建專制下的科舉取士制度較「察舉制」「徵辟制」,其最大的進步意義在於:它打破了過去封建官僚統治集團長期壟斷國家機器、官民階級固化的格局。使黎民百姓有機會走上政治舞臺參與社會管理,同時國家也擴大了人才選拔的範圍,尤其是身處社會最底層的懂民、愛民、憂民的勞苦大眾階層。
  • 一張圖看明白古代科舉制度
    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這是後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科,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從史書上看,楊廣推廣科舉選仕制度,並非是政治作秀。當年確實是出於選拔優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並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
  • 了解科舉制度與欣賞古代高考狀元的書法,兩不誤!
    古代「高考」也「封卷」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
  • 古代公平的人才選拔,選官制度已不能支撐,科舉制度應運而生
    在當代社會,最公平的改變人生的辦法就是高考,它可以不問出身,不問家室,不限制年齡,容貌等任何外物影響。讓人通過努力獲得更想要的人生。而在古代,也有像高考一樣的考試,可以讓寒門弟子通過才學成就自我,那就是延續了一千四百年的科舉考試。
  • 高考錄取為什麼要分省?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給我們答案
    高考,是許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無數人通過高考,成功進入到理想的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高考也是社會關注度極高的考試,每年的高考季,社會也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高考生,圓滿的完成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高考的錄取結果也被社會廣泛關注,引發討論,也不乏「江蘇四百多分上清北廣東六百多分上個三本」之類的新聞。
  • 古代科舉比現代高考公平嗎?那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說起現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都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那哪個更公平呢?我們從下面來對比一下。一: 參加考試的條件古代科舉什麼人沒資格參加科舉:1 女性; 2 丁憂,就是父母去世三年期間的人; 3 士農工商裡面的工商、罪犯之子、上門女婿,還有捕快; 4 上三代若是沒有人做過官或者沒有中過科舉,也不能參加。
  •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高考」制度的演變過程
    下個月我國將迎來今年的高考,高考是為了選拔人才,而人才是「國家之珍,社稷之佐」。因此我國古時候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都會重視選拔人才,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先後經歷了「選士、養士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四個階段的演變。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歡迎走進古代學子們高考前的「寶貴」時光!
  • 現在的高考為什麼要實行分省錄取?古代的科舉制度能給我們答案
    高考,是許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無數人通過高考,成功進入到理想的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高考也是社會關注度極高的考試,每年的高考季,社會也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高考生,圓滿的完成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高考的錄取結果也被社會廣泛關注,引發討論,也不乏「江蘇四百多分上清北廣東六百多分上個三本」之類的新聞。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古代高考考場(科舉考試)中考生是怎麼作弊的?
    自從隋朝選撥人才採取科舉制度以來,科舉制度就被野史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談到科舉制度,我們就不能不談科舉考試,也就是過去的全國性高考,談高考就又不得不談考場紀律,一談考場紀律那就自然涉及到作弊,那麼我們看看古代高考考場內的作弊有哪些方式?
  • 古代科舉與我們幾代人的高考回憶
    幾年前借看一本廈大高考制度研究專家的書,他的弟子主要研究古代與外國的科考制度,也就是在為教育部的全國普通高校升學考試提供一定的政策參考。自己在元明清授課時,也援引過孫中山等的語錄,說科舉制曾被孫文稱許為世界各國中拔取真才「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將之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西方的文官考試制度,也受到過隋唐科舉取士的積極影響。
  •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錄取制度的對比——管窺陳春秀事件引發的反思
    作為高等教育世界第一大國的中國,從隋唐科舉到現代高考我們經歷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下面通過對比古今的考試錄取制度來進行辨析反思。與現代高考性質不同,古代科舉是一種功名考試,考中即可入仕當官,考試和錄取要求均很嚴格。古代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被錄取後,對應身份是舉人、貢士、進士。科舉錄取比例比現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樣。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如何做到錄取公平?
  • 古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是什麼,跟現代高考有什麼不同?
    現在距離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現在的苦讀只為了以後能夠有個更好的選擇。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考選擇未來的道路,那古代可以通過科舉制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只不過的是高考是一個大規模階段性的測試,為了選擇以後更好的學習道路,然而,科舉制是學習的終點。科舉制是決定你的功名能否當官。那科舉制度是如何來的呢?又考一些什麼呢?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1.科舉制度概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高考之「古代篇」
    高考,雖然是現代才有的名詞,實際在中國古代已有悠久的歷史。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古代的「高考」。馬上就要高考了,今天就來聊一下古代「高考」的話題。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述
    清朝開始沿用明朝科舉制度。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 【傳統文化】高考難?古代的科舉更難!
    考試之成制度,起源於古之「薦舉」。先秦之時,國家用人完全來自於薦舉之制,即由大臣推薦賢能之士出任公職、或由君主自行選用,如堯薦舜、舜薦禹、鮑叔薦管仲者之類。而現在的高考放在古代,也就是科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它究竟開始於哪朝哪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