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考生為一場高考準備了十多年,報考到入場時間卻很短,即使是考試過程也只有三天,並不複雜。但是,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不僅要寒窗苦讀十年,而且入場過程也極其複雜漫長,難度不亞於考試本身,考試過程更是對身心的雙重考驗。
複雜的報名程序
投狀是科舉考試的必要報名程序,考生需要填寫「簡歷」以顯示其身份,除了基本信息(例如姓名,年齡,出生地,婚姻等信息)之外,還有三代人(曾祖父,祖父,父親)信息和身體樣貌自述。但是這個樣貌敘述形同虛設,因為誰考試也不會帶著祖宗三代,古代又沒有照片,所以根本無法查證!
結保
結保就是相互保證,始於唐代。每三到五個考生必須組成一個保證小組,如果發生作弊,擔保人應犯同樣的罪行。它是科舉考試「連坐」制度的擴展。此外,還有廩生擔保與四鄰擔保三管齊下(廩生為科舉考試中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四鄰即街坊鄰居)。注意!提交「簡歷」時,考生需要保證人的籤名。
入場「安檢」
在考生進入考場之前,考官需要進行集體點名,並同時搜查隨身攜帶的物品。為了防止考試者攜帶作弊小紙條,自宋真宗時期起,考生入場將由監門官進行全身搜查,甚至脫鞋以檢查鞋底上是否有可疑物品,檢查嚴苛程度遠超現在的高考。
隨著搜尋和檢查工作的不斷增加,候選人經常需要脫下衣服以「互相尊重」。後來由於金章宗和元年(公元1201年)的檢查過分,一些官員建議應聘者「洗澡並穿衣服」。沐浴後,考生必須換上由官員準備的制服,才能進入考場。實際上,這是考試前的「裸體考試」系統。
儘管嚴格禁止攜帶小紙條,但考生也不能空手而入。那麼,除了筆,墨,紙和硯臺之外,你還能帶什麼呢?實際上,科舉是一場「艱難的戰鬥」。在明清時期,考試分為三個科目。從點名到交卷出考場,每位考生都要在貢院停留三天兩夜。貢院中僅提供熱水,所有其他食物和物品都必須由考生自帶。因此,候選人除了攜帶筆,墨,紙張和硯臺外,還必須攜帶餐具和食物。
誰當考官
幸運的考生在通過當地考試,獲得童生的資格之後,將迎來三個主要考驗:鄉試,會試,殿試,考試通過的人將依次晉升舉人,貢士和進士。當您考上進士時,您就有機會成為一名考官。
科舉制度逐步確立後,皇帝按照規定任命三級考試的考官。
其中,鄉試考官有一名主考官和一名副手,而同考官有四名,他們被統稱為「內簾官」,所有人必須是進士出身的官員。
會試只有一位名為「總裁」的考官,以及三到五個副考官,他們都是進士出身的一品和二品考官。此外,在明朝中期以後,還有18位負責評閱五經試卷的考官,通常稱為「 18房」。
最後,如果您足夠幸運地進入了最終的考試-殿試,您將看到親自主持考試的大老闆皇帝以及包括大學士,尚書,翰林學士,詹事等在內的豪華閱卷團隊。
以上是主要負責主持考試或評判試卷的官員。此外,在考場內外,還有負責行政工作,主管督導考試的提調官,並有專職人員負責諸如糊名,謄錄,監控和安保等特定人員。
貢院監考
在考場裡,監考官們經常很緊張,並練成一副「火眼」。
從宋代開始,考試在貢院進行。考生被牆壁隔開,稱為號舍。官員在號舍間來回走動,發現考生作弊,會立即被清除出考場。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的貢院在建築設計上非常獨特。以北京貢院為例,二門正中懸「龍門」金字牌匾,龍門以北是一座兩層的明遠樓。在考試期間,監考,監場和巡察等官員登上高樓瞭望,居高臨下,便於監管。
別頭試
科舉考試也有關於「避免親信」的規定。從唐代開始,如果考官的子女和親戚也參加考試,他們將被安排參加「別頭試」考官也要另派。
封閉考院
在會試中,為了防止考官與考生串通舞弊,考官到達考場後直到評估結束後才被允許回家,其間只能到貢院居住,並切斷與外界的一切接觸。
糊名(彌封)
糊名或稱彌封是考官評判試卷之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自宋代以來已廣泛使用。
考試結束後,考官將考生的簡歷摺疊封蓋,用白紙將其密封,然後印上「騎縫章」,以防止考官看到考生的信息。你覺得很熟悉是嗎?這不就是「密封線內不準答案」嘛!
謄錄、對讀
實施糊名方法後,考場紀律變得更加嚴格。但是,有些考生通過在試卷上打標記和寫密碼來提醒考官自己的身份,仍然存在考場作弊的現象。於是「謄錄」應運而生。由謄錄官用硃筆(紅筆)抄錄原卷一份再供閱卷官評閱,該卷稱為「硃卷」。硃卷與原來的墨卷對照無誤後,墨卷被封存。
評估有叉沒有勾
習慣了老師用紅色筆在作業本上畫的對號和叉叉,您知道科舉考試考官在評估分數時會畫些什麼嗎?其中,○△,| ×(圓,尖,點,直,叉)代表從高到低的五個等級,並且該評估方法針對不同的考題和不同類型的科目統一實施。
轉桌
在殿試中,為了確保試卷評判的公正性,同一張試卷需要由多名考官共同審查,這被稱為「轉桌」。閱讀完一份試卷後,每個考官都會在試卷上寫下他的姓氏,並同時標上優或差的評判記號,等到閱讀完分配給他的試卷後,再審閱其他人看過了的試卷,依次輪流傳閱。如果您發現同一張試卷的評估結果有很大不同,則需要派另一位考官進行檢查,以調查是否有人徇私舞弊。最終評分由首席監考官綜合個人評估給出。
實際上,在其他各級別的考試中,「相互閱卷」系統一直在不斷發展。即使是今天的高考,同一份試卷也將由多位審閱者同時進行評審,以確保最大程度的公平。
在評判了試卷之後,考官將按照各個級別的考試規則公布其排名。但是,為了方便考生隨時查閱自己的試卷,試卷會保存很長一段時間。
從入考場到考試,再到評判試卷,程序繁瑣,讓人不禁感嘆在科舉考試中考生甚至考官真的不容易。科舉考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科舉考試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人才的選擇和階級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