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數據中心3.0架構白皮書(英文)》

2020-12-11 CTI論壇

  High Throughput Computing Data Center Architecture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data center(DC)technologies have kept evolving from DC 1.0(tightly-coupled silos)to DC 2.0(computer virtualization)to enhance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 Emerging      big data analysis based business raises highly-diversified and time-varied demand for DC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n throughput, resource utilization, manageabil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current DC 2.0 shows its incompetence to provide higher throughput and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heterogeneous  resources for different big data applications. By rethinking the demand for big data applications,  Huawei proposes a high throughput computing data center architecture(HTC-DC)。Based on resource disaggregation and interface-unified interconnects, HTC-DC is enabled with PB-level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 intelligent manageability, high scalability and high energy efficiency. With   competitive features, HTC-DC can be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DC3.0.

  Contents

  • Era of Big Data: New Data Center Architecture in Need

  1、Needs on Big Data Processing

  2、DC Evolution: Limitations and Strategies

  3、Huawei’s Vision on Future DC

  1、HTC-DC Overview

  2、Key Features

  ERA OF BIG DATA: NEW DATA CENTER ARCHITECTURE IN NEED

  Needs on Big Data Processing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applications which are based on big data analysis have emerged, enriching human life with more real-time 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s. Such applications have proven themselves to become the next wave of mainstream of online services. As the era of big data approaches,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 on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 has been raised. Being the major   facilities to support highly varied big data processing tasks, future data centers(DCs)are  expected to meet the following big data requirements(Figure 1):

  • PB/s-level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 ensuring aggregated high-throughput computing, storage and networking;
  • Adaptability to highly-varied run-time resource demands;
  • Continuous availability providing 24x7 large-scaled service coverage, and supporting high-concurrency access;
  • Rapid deployment allowing quick deployment and resource configuration for emerging applications.

  DC Evolution: Limitations and Strategies

  DC technologies in the last decade have been evolved(Figure 2)from DC 1.0(with tightly-coupled silos)to current DC 2.0(with computer virtualization)。 Although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 of DC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n throughput, resource utilization, manageabil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current DC 2.0 shows its incompetence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future:


Figure 2.DC Evolution

  - Throughput : Compared with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in computational capability of processors, improvement in I/O access performance has long been lagged behind. With the fact that computing within conventional DC architecture largely involves data movement between storage and CPU/memory via I/O ports,  it is challenging for current DC architecture to provide PB-level high throughput for big data applications. The problem of I/O gap is resulted from low-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tional transmission and storage mediums, and also from inefficien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data access mechanism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future high throughput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 adopting new  transmission technology(e.g. optical interconnects)and new storage medium can be feasible solutions. But a more fundamental approach is to re-design DC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data access mechanisms for computing. If data access in computing process can avoid using conventional I/O mechanism, but use ultra-high-bandwidth network to serve as the new I/O functionality, DC throughput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相關焦點

  • 從「OnCloud」到「InCloud」,華為雲提出雲原生2.0
    「雲原生2.0,每一個企業要成為新雲原生企業,」華為雲CTO張宇昕表示,「新雲原生企業既需要讓新生能力生於雲、長於雲,把AI、大數據、邊緣計算、視頻等新生能力用於企業,同時也需要繼承和發展既有能力,並與新生能力立而不破、有機協同。」
  • 分布式系統架構與雲原生—阿里雲《雲原生架構白皮書》導讀
    通常來說,對於信息系統的架構方式的進化和改變即是伴隨著接入數據和所提供的業務由少變多的過程,目前為止信息系統的架構經歷了單機架構、集群架構、分布式架構、分布式多活數據中心架構幾個階段,同時伴隨著業務系統架構一同演變的還有各種外圍系統和存儲系統,比如關係資料庫的分庫分表改造、從本地緩存過渡到分布式緩存等。
  • 向雲計算要技術紅利,華為雲定義雲原生2.0時代
    2020年11月30日,華為雲聯合Forrester發布了《擁抱雲原生優先戰略——構建以「應用」為中心的企業現代化IT基礎設施》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0上,華為雲CTO張宇昕就提出了「雲原生2.0」。當時,張宇昕指出,在雲原生1.0時代,主要是「雲原生ON基礎設施」架構,也就是在傳統雲基礎設施上疊加了一層雲原生技術。這樣,可以通過雲原生技術對異構的雲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納管,但云原生技術並非深入到雲基礎設施的每一層。
  • 讓數據中心「泡澡」降溫?《中國液冷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發布
    12月10日,在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液冷科技」專場分論壇上,國家節能中心管理處處長高紅、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梽永、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袁鈺等共同發布了國內權威白皮書——《中國液冷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為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提供指引。《白皮書》由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編撰。
  • 華為數據中心交換機2016上半年中國市場份額第一
    作為2012年至今連續4年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數據中心交換機廠商之一,華為數據中心交換機在全球頂級數據中心交換機供應商中也表現非常搶眼,2016年Q2收入已躍居全球第三位,成為華為在網絡市場最主要的收入增長點之一。如此驕人成績,一方面依靠的是華為強大的研發實力和技術優勢,另一方面與高性能高可靠的產品、數據中心網絡SDN解決方案、和堅持開放生態產業鏈構建密切相關。
  • 華為推SDN統一控制器Agile Controller3.0
    [中國,上海,2016年09月01日]在2016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正式發布業界首款全場景SDN統一控制器Agile Controller3.0(以下簡稱AC 3.0),面向廣域網、數據中心網絡、企業園區以及IoT萬物互聯四大商業場景提供領先的SDN解決方案。
  • 華為正式發布了Datacom-Carrier V1.0認證架構
    打開APP 華為正式發布了Datacom-Carrier V1.0認證架構 華為網絡 發表於 2020-12-09 09:22:35
  • 華為與IDC發布白皮書:逾90%企業以自動駕駛的數據中心網絡為目標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2月25日消息,華為與行業分析機構IDC近日合作發布了《數據中心網絡自動駕駛指數報告》。根據調研結果,90%以上的企業表示完全自動駕駛的數據中心網絡是他們的目標,希望以此實現業務敏捷性、靈活性及成本效益。
  • 實踐裡跑出的雲原生2.0,華為雲告訴你什麼是「立而不破」
    在2020年11月30日華為雲聯合Forrester共同發布的雲原生白皮書顯示,已經超過半數以上的受訪企業意識到傳統的雲計算以及基礎架構技術已經無法使得企業更加有效的應對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和各方的挑戰。而與此同時,雲原生技術成為企業現代化IT基礎設施的重要力量。
  • 《政務雲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發布 神州數碼以實踐引領行業標準
    2020年12月23日,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聯合神州數碼等知名企業和相關機構共同編寫的《政務雲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在北京正式發布。《政務雲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主要從政府如何充分發揮雲數據中心支撐與服務功能角度出發,結合當前政務雲數據中心發展階段及存在問題,分析當前政務雲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思路及模式,通過結合理論論述與典型案例剖析,為未來更好地發展政務雲數據中心提出建議,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有益參考。
  • 華為認證HCNP-Data Center V1.0 正式發布 !
    數據中心是網際網路的核心,雲數據中心更是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基礎,雲數據中心裡眾多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的網絡和IT技術邊界越來越模糊,雲數據中心的規劃設計、建設部署和運維管理的人才技能要求也趨向融合,傳統職業認證的單領域技能在雲數據中心場景的崗位上發展空間越來越受限制,華為Data Center系列認證主要融合網絡和IT領域數據中心相關知識,以雲數據中心架構為基礎,關注業界最前沿的數據中心ICT
  • 《中國液冷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發布 業內籲形成「綠色風暴」
    、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梽永、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袁鈺等共同發布《中國液冷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 中科曙光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10日在北京發布的《中國液冷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以期為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提供指引。其中指出,截至2019年,全國在用數據中心同比增長28.6%,在建數據中心規模增長30%,特別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增速明顯。
  • 服務能力再升級,新鈦雲服獲華為雲授權銷售中心認證
    近日,新鈦雲服獲得華為雲授權銷售支持中心認證,目前全國獲得此項認證的不超過60家。  除了本次獲得的華為雲授權銷售支持中心認證,新鈦雲服還是華為雲認證服務解決方案夥伴(Certified Service Solution Partner ,簡稱CSSP)。
  • 十張圖看懂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
    (2010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到了2010年的時候,華為成立了企業業務EMT(經營管理團隊),開始從運營商客戶群體向企業客戶群體發展。這一年,原有的市場單元組織變為了平臺級的區域組織,區域組織逐步轉變為對一線業務單元支持、服務和監管的平臺,各業務運營中心在區域平臺上以客戶為中心開展各自的經營活動。
  • 阿里雲發布雲原生架構白皮書 多維度評估雲原生架構成熟度
    7 月 21 日,由阿里雲 20多位雲原生技術專家共同編撰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作為業界第一本全方位構建雲原生架構規劃與實踐全景圖的白皮書,本書在詳細闡述雲原生架構定義的同時,完整展示雲原生架構應用所需的演進路徑與設計規則,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與應用雲原生架構,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 華為數據中心專家職業認證HCIE-DC V1.0模擬試卷
    華為數據中心專家職業認證HCIE-DC V1.0模擬試卷(多選)以下關於CE6800系列設備描述錯誤的是?A. CE6850U-48S6Q-HI交換機在V100R500C10版本默認支持FC功能,且不需要申請license就可以開啟該功能。B.
  • 雲原生2.0已來:華為雲如何賦能數位化創新升級?
    之前的雲計算浪潮,讓很多企業將自己的數據中心、計算需求向雲上遷移,隨著用戶對於IaaS基礎設施的逐漸到位,一個新的需求開始出現。「這個過程是從 ON 到 IN的轉變,企業數位化建設正在邁入新的階段。」華為雲CTO張宇昕對此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強調以前企業將傳統業務搬遷上雲,這是「ON Cloud」,如今用戶有了更高的追求,即雲上內生的雲能力,這是「IN Cloud」,也就是雲原生2.0時代所帶來的新價值。企業將傳統業務上雲的階段,面臨著傳統應用單體架構過於厚重、煙囪式架構受限等問題,雲對業務的價值還僅僅停留在資源供給的階段,無法充分發揮出雲計算應有的價值。
  • CGC鑑衡聯合華為發布AFCI及IV診斷白皮書,並向華為頒發首張AFCI及...
    8月9日,在SNEC第十四屆(2020)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展覽會暨論壇上,CGC北京鑑衡認證中心(以下簡稱「鑑衡」)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聯合發布《光伏發電系統直流拉弧智能檢測(AFCI)技術白皮書》、《光伏組串IV掃描與智能診斷技術白皮書》,並向華為頒發首張AFCI性能最高等級認證證書、首張IV診斷性能最高等級認證證書。
  • 《政務雲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發布
    原標題:《政務雲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發布隨著國家提出加快「新基建」的號召,承載數據分析、存儲、計算的數據中心再次被推向新的發展熱潮,成為提升數字經濟能級、助力現代化治理、實現智慧生活的「算力底座」,在推動「新基建」高質量、高效能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解讀《ECO2 Ledger 白皮書3.0》
    在《白皮書3.0》中概述了ECO2公鏈背後的技術願景和基本的原理。新的白皮書目前支持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白皮書下載地址:https://www.eco2.cc/ZHdownload.html 新的《ECO2公鏈白皮書3.0》在原白皮書的基礎上,對ECO2 Ledger的設計考慮進行了優化和擴展,對公鏈的技術構架、共識機制、節點獎勵機制,治理架構,以及設計組件和子程序進行了全面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