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正處二戰轉折點的美國號召國民在私宅後院或公園內開墾田地種植農作物,以彌補戰時軍方的食品供給,也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勝利花園計劃」。為響應號召,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哈佛鎮(Harvard Township)也拿出了幾塊閒置土地,以每塊1.5美元的象徵性價格出售。
哈佛大學所在地哈佛市
西部小鎮哈佛鎮
這個哈佛鎮雖然不是哈佛大學那個哈佛市,但在美國獨立戰爭時卻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曾以百餘民兵的微弱力量擊退制式英軍的多次進攻,被譽為「美西英雄小鎮」。一戰期間哈佛鎮的「勝利花園」貢獻了8000多噸糧食,美國後期規劃鐵路線時,特地繞了20公裡途經哈佛鎮以示獎勵。
然而,二戰中的「勝利花園」卻讓哈佛鎮丟盡了臉面,一個正在使用中的小型監獄被錯誤地寫入待售名單內。小鎮醫生的兒子羅伯特·平克尼最早發現,16歲的他從小就很羨慕祖先們獲得的榮耀,也想在二戰「勝利花園」中出一份力,結果根據名單查看的時候卻發現,裡面還關著兩名犯人的監獄也在待售中。
平克尼馬上去議會大樓提醒,但議員們卻斥責平克尼「不要搗蛋」,還嘲笑他「沒錢買就去工作,物業可不等他」。原來,議員們以為平克尼看上了這塊地,卻因為囊中羞澀而用這個方法來拖延出售,查也不查就把他一頓羞辱後趕出議會大樓。
小夥子一氣之下跟醫生父親借了1.5美元(當時價值1.5克黃金,約美國一家三口半年的口糧),然後把意外出售的監獄給買了下來。出售和購買都是合法的,平克尼很快就拿到了契據,小鎮議員此時才知道監獄被出售,但他們選擇無視這個乳臭未乾的孩子,繼續把犯人關在不屬於城市財產的監獄裡。
平克尼隨後以「侵犯私人領地」為由起訴哈佛鎮,案子很快引起全國關注,在各方壓力下,小鎮不得不以每月1美元租金的租賃形式從平克尼手中租下監獄。但小鎮議員並沒有認錯,反而對少年房東各種刁難,比如拆掉人行道後再要求他必須自費修建;或自行修剪樹木、砍除雜草,否則將徵收費用等等,直到平克尼威脅要拆除監獄才停歇。
年少無知的平克尼面臨諸多為難時多少有些退縮,他並不想為難小鎮,這與他的初衷也有很大出入。一番思考後決定將監獄回售給小鎮,但意想不到的是,美國當時有個很奇怪的《產權法》,按照規定,16歲的平克尼有權購買房產,但要等到21歲才能出售。
得知少年房東有意回售監獄,小鎮議員很快召開發布會宣稱是「平克尼抱著投機取巧的心鑽空子,才以低價買走監獄」。
少年一氣之下宣布預售監獄物業,但堅決不賣給小鎮或跟議會有關的人群。一個名為埃德加·卑爾根的表演家花10000美元買下監獄,但人人都知道他跟議會關係很好,因此請來紐約企業家查理·麥卡錫,以等價的戰爭債券方式購買再捐贈給小鎮。
平克尼雖然籤了預售合同交出產權,但直到21歲過戶後才拿到託管在銀行裡的10000美元戰爭債券。巧合的是,二戰期間大發橫財的美國,為避免瘋狂升值的戰爭債券被繼續炒升,決定在當年高價回收債券。
最終,平克尼的10000美元戰爭債券兌換了45000美元,5年後足足增值了3萬倍。但平克尼並沒有過上富豪的生活,而是將這筆錢全捐給哈佛大學,在他眼裡「只有哈佛大學才配得上這筆錢」。
而這座監獄自此之後就不再使用,因為連犯人都覺得被關在這裡很丟臉,如今被列為美國為數不多的「反面」歷史地標之一,向遊客們陳述著那段荒唐的歷史,也給小鎮居民留下了一句誡語:莫欺少年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