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幾年前,自己從沒想過會成為一名教師,並且竟然還如此發自內心地被這份工作所吸引。這期間接觸過的孩子們帶給我的驚喜和感動已經是無法用筆墨來形容。
教學相長,教學的最大樂趣,就是喚醒學生的潛質,更發現未知的自己。
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下,閱讀在孩子們的學習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有一位跟我學習寫作的小學生,平時還沒有閱讀的習慣,也比較不愛閱讀。該怎麼引導呢?
事情發生在一次寫作課程結束後,離下課還有大概十分鐘的時間,我就和他隨意地聊了起來。
我問他:「假如每天抽出半小時來讀書,以你的速度能讀幾頁呢?」
他說:「大概20頁。」
我伸出雙手,對他說:「假如有兩個你,老師的左手代表每天閱讀半小時的你,右手代表每天都不閱讀的你,雖然一天兩天內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一年後差距是不是很可怕?我們一起來算一下吧!」
說完我在A4紙上寫下了一個乘式:20X360= (頁)
他立即自己算出結果:7300頁。
我馬上接著說:「這只是每天半小時哦,如果是每天一小時、兩小時呢?每天一小時,一年可以讀上大概14600頁,兩小時,就是29200頁……那三年、五年下來,甚至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後呢?有閱讀和沒閱讀的你是不是差很多很多?」
這些數據突然令我靈機一動,於是我為他列出了那個著名的式子:
我為他分析道:
「1.01,其實就是(1+0.01),即每天進步一點點;
0.99,其實就是(1-0.01),即每天退步、落後、墮落一點點;
1的365次方沒有意義,代表每天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365,即一年的天數;
366,即365次方……
一年後的差距:37.8與0.03,已經差了一千多倍!」
看著他眼中閃著光芒的樣子,我笑著問道:「不只是閱讀哦,很多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拉出來的。是不是很震撼?」
他連連點頭。
我馬上趁熱打鐵:「你知道一天中最適合閱讀的時段是什麼時候嗎?」
搖頭。
我:「就是早起後和晚上睡覺前,這兩個時間段都是很黃金的。你不妨自己規劃一個時間,比如每天晚上,先做好作業,在睡前讀上半小時。
具體的閱讀可以有一個規劃,比如按自己的速度,計劃三星期大概讀兩本書,那麼就可以先把自己想讀的幾本書列出來,並且依此表上預計的起始閱讀的時間。當然,這個時間是靈活的,早兩三天或晚兩三天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遲了幾個月,就說明自己已經沒在閱讀狀態中了,需要及時調整回來。
舉個例子,從你現在到寒假有將近兩個月,大概八周的時間,除去期末考前夕的備考時間,你比較能用來閱讀的時間以六星期來算,那就能計劃讀上四本書。好,那你就可以列一個表格,這四本書的名稱是什麼?每本書你打算在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去閱讀?寫清楚……寒假、暑假時間比較多,那麼你可以給自己更多的閱讀時間。如此慢慢地積累,一年下來,可能就讀了幾十本書了。
當然,讀什麼書也很重要。我不太建議你去讀那些時尚雜誌、報紙什麼的,最好挑選那些有沉澱、有精神營養的書,比如我們的從古流傳至今的經典,比如偉人傳記,還有你感興趣的領域,就像你喜歡鋼琴,不妨找找一些鋼琴大師的傳記來品讀,去吸收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精神營養,鼓舞自己……閱讀範圍可以儘量地廣泛,歷史、地理……上下五千年縱橫閱讀,總之,就是要打開自己的心量和眼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沒一會,就見他興奮地從草稿本上裁了一頁紙下來,我不解地問:「你這是要做什麼呀?」
他一臉的躊躇滿志:「我要制定閱讀計劃!」
恰巧昨晚劉老師在「論與人生」講座中又提到了一些人「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心態,以及那組著名的複利算式,令我很是感慨,也想起了教學中發生的這件事。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健康,或是財富,哪樣不是如此呢?都是在這樣的「複利思維」下用大量的時間、精力慢慢積澱呈現出來的。其實這個原理很好理解,我們只要看看大自然,就能明了:任何的花朵都不是小樹苗一種下去就綻放出來的,任何的果實也不是一天內就能飽滿的——一定是日積月累不斷地積累、成長,在適合的季節出現的結果。
後面聽這位孩子的媽媽反饋說,孩子現在是每天不讀書就不睡覺,而且還把老師給他的理念分享給自己的小夥伴們,勸大家一起來閱讀。
心中感覺無比的欣慰:一個孩子,與其被人耳提面命地去做自己感覺無趣的事情,不如認識到其中的樂趣和意義後,打開自己生命的發動機,自在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意遨遊!
【關於作者】
藍蓮,一位差點踏上職業歌手之路的寫作者,喜書、畫、箏、跑步、電影、旅行。
最重心靈成長,儒釋道忠實粉絲,對世界保有好奇和天真視角,教學之餘,假扮朋友們的「心靈導師」,不想無心插柳柳成蔭,發現了未知的自己;獨處則閱讀寫作,耕耘心田,安放靈魂(公:水月齋Manju)。
最願:攬遍天下美景,閱遍天下好書,訪遍天下高人,成就一家之言。做有趣的靈魂,寫有溫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