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裡,越來越多的家庭寵溺孩子沒有個度,導致很多孩子長大後不會不孝順父母,變成了白眼狼。
相信很多家長在吃飯時都說過這樣三句話。「媽媽不喜歡吃,你吃」;「媽媽不餓,你快點吃」;「來吧,媽媽餵你吃」,雖然這是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家長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的行為不受限制並變得肆無忌憚任意妄為。
案例:
網上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在餐廳吃飯,兩個人所吃的食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位寶媽很年輕,穿著也很時尚,女兒大概四五歲的樣子。母女倆走進餐廳之後,寶媽給女兒點了一份「豪華套餐」,自己只點了一桶泡麵,這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雖然是「豪華套餐」,但是小女孩對眼前的美食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而是一直玩著手裡的手機,寶媽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開始用勺子餵女兒吃飯,女兒一直沒有抬頭看媽媽,只是張嘴配合媽媽,讓媽媽把飯菜送到自己的嘴裡,心思全部都在手機上。
過了很久,寶媽餵飽女兒之後,開始低頭吃泡麵,此時的面已經涼了,寶媽可能是害怕女兒著急,所以吃得狼吞虎咽,期間嗆到好幾次,顯得有些卑微。
女兒見狀不但不詢問媽媽情況,反而很不耐煩對她媽媽說:「你吃飽了嗎?快點走吧。」聽到女兒說的話,寶媽趕緊放下手裡的泡麵,然後帶著女兒走出了餐廳。
父母在吃飯時的這些行為,孩子將來很容易成為「白眼狼」,不會感激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更不會孝順父母。
1、讓孩子先吃
老一輩的規矩是,長輩沒先上桌動筷,晚輩是不可以到餐桌上吃的。但是現在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心頭肉,恨不得把孩子「供起來」,現在往往先上桌的都是孩子,最先讓孩子吃,而父母在一旁觀看或是家長一口一口地去餵孩子吃飯,孩子在獨自享受美味的時候,絲毫沒有想到對面的家長餓不餓,等到孩子吃飽之後,父母再吃。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孩子會特別不懂規矩,也不會尊重長輩。
2、孩子吃好的,爸媽吃剩的
有些父母在吃飯的時候,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往往都把一桌上最好的菜品,最精華部分先夾給孩子,等到孩子吃得心滿意足之後,往往家長們都是吃孩子吃剩的。
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特別自私,覺得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而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更不會與父母分享,變得特別自私。這樣的孩子在將來可能會成為「白眼狼」。
3、自己不捨得吃,全讓孩子吃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裡的寶貝,家長們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多吃一些,常常都能聽到父母最愛說的謊言之一就是「我不愛吃」。
家長以為這是善意的謊言,結果有的孩子卻不明白父母謊言背後的愛,會導致孩子真的認為父母不喜歡吃,甚至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會變得特別自我,以後再遇到好吃的,自己也馬上會吃掉,而不會惦記父母。
1、變得自私
父母如果總是溺愛孩子,會導致孩子變得特別自私,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並且想當然的認為別人就該為我服務。這些孩子在將來的學習生活中可能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無法正常與他人交流,從而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父母是孩子人生當中的第一任老師,應該在生活中不斷引導孩子,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2、沒有孝心,不懂得感恩
父母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認為孩子會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但是孩子年齡小,思想不成熟,根本看不懂父母為什麼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這樣做是理所應當,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私,只知道接受別人的付出,不懂得感恩。這樣的孩子不會有孝心,將來不會孝順父母。
1、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
中國的父母都默默地無私奉獻著,而不去表達自己的愛。但是孩子還小,有時候也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倒是孩子覺得是父母理所應當要做的。
家長們在孩子明白事理的時候,就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讓孩子體會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2、對孩子學會放手
很多家長非常寵溺孩子,捨不得讓孩子勞動,總喜歡包攬孩子的人生,生怕孩子吃苦,受不得孩子有一點委屈。
家長不能跟著孩子一輩子,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給孩子自我成長發展的空間,否則孩子永遠學不會長大。
3、給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培養孩子感恩的心,可以帶著孩子多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或者可以通過各種節日來教育孩子感恩,比如感恩節還有父親節、母親節和重陽節等等,用儀式感培養孩子感恩,讓孩子學會感恩他人,學會幫助他人。
當然,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孝順長輩關愛友人,孩子在一個充滿感恩的環境下自然會被耳濡目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