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談
在前火箭少女101組合隊長Yamy(原名郭穎)控告經紀公司老闆徐明朝,在沒有本人參加的公司會議上對其外貌、能力等進行人身攻擊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此事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它使「職場PUA(即某種情感控制術)」走入公共討論的視野並得以被正視。
Yamy的「戰鬥檄文」中,讓人印象最深的是「我是什麼不重要,我最重要」。這種反抗聲音的背後是老闆徐明朝對她進行的強制塑造,希望她成為商業所要求的那個人。或許Yamy的遭遇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該事件曝光後得到了大多數網友的聲援,使影響力超出了音樂圈的範圍。輿論的聲勢大概反映了職場「菜鳥」某種共同的困惑:職場的「控制」,就像PUA一樣,讓人不舒服。
很明顯,這種被控制的感覺多來自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老油條」們,要麼早已被公司文化洗腦,要麼已經世故地轉身離開,他們也更有能力擺脫。而職場小白們剛離開相對自由的大學校園,入職後迎來公司的「培訓」「塑造」甚至「洗腦」,就容易發生個人認同上的危機。
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強調自己的「企業文化」,換句話說,它希望自己的員工大致有一個「理想的類型」。應當承認的是,就像感情上也有讓人心情舒暢的情況一樣,也並不是所有的「塑造」都可以被稱為「職場PUA」,只有那種超出一定限度的、讓人嚴重不適甚至有心理危機的,才應該批判。
這個界限看似模糊,但也不是全無標準從而陷入神秘化的個人感受。徐明朝可以解釋自己的行為是為Yamy和公司效益好,但是他攻擊Yamy的外貌,忽冷忽熱的所謂「技巧」,都讓人反感,這就是越界的表現。最根本的一點是,員工在公司的所謂文化中,是否感受到了對個體的尊重,凡是不尊重個人感受(更多還不是物質利益)公司文化,都是一種冒犯。
按照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法,員工和公司籤訂的合同,出賣的只是自己的「勞動」,並不是全部人格權。勞動合同約定的,應該是工作表現和雙方利益,而不能干涉到個人和工作無關的內容,比如身材、髮型、穿著打扮等。儘管在業務上有「上下級」關係,但是在人格和法律意義上,不同員工毫無疑問都是平等的個體。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領導」,會像那些不合格的家長一樣,把員工視為自己的「財產」,他們崇尚所謂的恩威並施、職場權術,渴望得到員工的「絕對服從」,而這不但讓人感到不舒服,更對他們口口聲聲看重的KPI不利。要知道,即便是剛參加工作的「小白」,也是成年人,任何團隊,只有在激發大多數成員創造性的時候,才能真正形成合力。職場PUA,恰恰是效率之敵。強調服從,最好的結果是「複製」,而大多數時候只能收穫被PUA員工的「軟抵抗」。
好的團隊帶頭人,不需要讓大家排成一排唱《感恩的心》。一個優秀的企業,能讓離職的人也感謝並且懷念,但是他們懷念的一定是自己得到尊重的工作氛圍,而不是頂頭上司評頭論足的PUA。□張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