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耕社會,人們主要靠天吃飯,所以老百姓最期待的就是一年能夠風調雨順。雖說天有不測風雲,但古人也喜歡用以往的經驗來預測年景,畢竟只有好的年景,人們才能豐衣足食。因此也有不少關於天氣的諺語流傳至今,比如「雨打春牛首,一年不用愁」,這句話就是古人預測年景的一句俗語。
什麼是「雨打春牛首」?
在二十四節氣中,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立就是開始的意思,意味著新一輪的開始。在新舊交替之際,人們肯定會有一些重要的儀式或祭祀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在立春前一天「鞭春牛」,就是用泥巴做一個與牛大小相似的土牛,用柳條鞭打。
當然不是亂人鞭打,而是選出一個人為代表,手持一根二尺四寸的柳條代表著二十四節氣,然後在鞭牛的時候還要一邊打一邊說: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陽開泰等,其用意就是送走寒冬迎接春天的到來,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因此立春的前一天就被叫做「絕日」,當然一年中有四個「絕日」,就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的前一天,被稱為「四絕」。這四天都是每個季節交替的日子。當然「絕日」這個詞語主要是因五行而得來的,因為立春後木旺水絕,立夏後火旺木絕,因此立春也代表著植物生長,繁衍生息等。
所以「春牛首」指的就是人們在鞭春的時候做的「土牛牛頭」,因為鞭春儀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搶春」,也就是鞭牛儀式完畢之後,人們就會把土牛砸碎,然後大家一起去搶奪土塊,誰能搶到春牛頭就是最好的,這些土塊帶回家之後,人們會放到牛槽中,說是這種土可以促進牛的繁殖,寓意著明年能產下一個小牛犢。
由於鞭春儀式本身就是祈禱一年風調雨順的,所以在鞭春儀式中如果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就叫做「雨打春牛首」,古人認為這是最吉利的。也就意味著一年會風調雨順,是一個好年景,農作物都會有比較好的收成,所以就有了「雨打春牛首,一年不用愁」的說法。
雨打春牛首,一年不用愁
因為鞭春儀式就是立春前一天,所以也可以把鞭春理解為立春。人們認為立春時下雨,整個春季雨水都會比較多。比如「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等諺語說的都是立春下雨,春季雨水就會比較多。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發現天氣變化也有前後對應的韻律關係,而這種規律一般是30天的倍數,意思就是如果今天是陰天或者下雪的話,在三十天或者六十天後,就可能出現相對應的天氣。比如立春到驚蟄是兩個節氣,也就是三十天,立春到清明是六十天左右,也都符合這種規律。
如果驚蟄前後下雨的話,正是冬小麥返青時節,這時候也正是需要雨水的時候,而冬小麥返青一般會歷時一個月左右,這時候如果土壤水分充足,小麥就會有好的收成,小麥收成好自然就不用愁了,因此就有了「雨打春牛首,一年不用愁」的說法。
當然這只是有一定的概率而已,畢竟以前沒有天氣預報,人們也只能通過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經驗來判斷了。